张锋 夏慧 王林林
谢慧,女,副教授,四川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继承全国名老中医熊大经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擅长于针(包括针灸、小针刀)药并用治疗耳鼻咽喉科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咳嗽,耳鸣耳聋、眩晕、嗓音疾病等。笔者随师临证一年多来,颇有感受,特将老师柔肝法治疗肝咳的临床体会与同道一起分享。
对于咳嗽之病因,《素问·咳论》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1]指出外邪从皮毛侵肺,内邪从胃上侵肺,为咳嗽形成之主因。故张子和在其所著《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说》[2]中,历举《黄帝内经》所述各淫引起之咳嗽症状以为证。喻嘉言在《医门法律·咳嗽门》亦谓:“六气主病,风、寒、热、暑、湿、燥皆能乘肺,皆能致咳。”[3]至于咳嗽之内因,咳论除指出寒饮入肺为肺咳外,复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1一般医家对于咳嗽之病因探索,多以外感内伤为两大纲,如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诸嗽门》谓:“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风寒暑湿,外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咳,此自内而发者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重,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饥饱之嗽,久而复见。”[4]张景岳说“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二曰内伤,而尽之矣。”[5]关于咳嗽之病机,医家论著颇多,其中以唐步祺的论述尤为精辟,其《咳嗽之辨证论治》指出“咳症虽多,无非肺病”,“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6]。此为咳嗽病机病理之概略,各种并发症俱由此而引起,是为辨证论治所当首先留意的。
对于咳嗽之分类,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7],唐孙思邈《急备千金要方》[8]俱谓咳有十种:即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及厥阴咳。清代沈金鳌论嗽[9],更分为十六种:即风嗽、寒嗽、热嗽、湿嗽、郁嗽、劳嗽、食积嗽、酒嗽、气嗽、痰嗽、干嗽、血嗽、久嗽、火嗽、夜嗽、天行嗽,虽搜罗颇为详备。
肝主藏血,为多血之脏,常苦血郁气滞,需赖清阳调配和谐,始能条达舒畅,促进血行,帮助消化。如其清阳伏郁,常病气逆郁滞,反辱肺金而咳。抑或阴虚血郁火旺,亦能伤灼肺金而为咳,此即通称肝木横逆、木火乘金而伤及肺脏之症。咳论谓:“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1]以两胁为肝肺交接之处,故肝咳常有此状。临床上常兼有易怒、易恐、头眩、心悸、口苦、咽干及寒热往来诸症状,而脉则大都弦微沉涩,是皆由于肝虚,或阳或阴不足,以致气血凝滞瘀郁,故常咳唾引痛。
肝咳常分三型,肝阳不足、肝阴不足、肝咳久久不愈,移于胆。肝阳不足证见腰胁胀痛,足膝时冷,咳嗽则夜间痰水更多,气逆而恶寒,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微细而弦,宜温肝利肺;肝阴不足,则肝火上逆,乘肺而咳嗽者自觉气逆于喉间,频发阵咳,动辄烦躁易怒,面赤唇红,口干口苦,声音洪大,咳嗽吐黄痰,有时痰梗于喉中,不易咳出,咳是引两胁作痛,甚至发呕,有时干咳无痰,口中少津液,舌质红,苔清白而干燥,脉见紧数或弦数,法当滋肝、降火、润肺。肝咳久久不愈,则移于胆,胆者,肝之腑也,胆属相火,为大热症,咳论谓:“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1]如咳嗽而呕出胆汁,口苦,小便短赤,心烦躁,则当清胆利咳。
病案举隅:
舒某某,男,38岁。就诊时间:2012年3月19日。
患者反复咳嗽5+年,咳少量黄白黏痰,咽喉干痒,咳嗽频频,难以自止,无恶寒发热,纳眠差,二便调,舌尖红,苔黄厚腻,脉微弦。患者体型偏瘦,先后服用止咳化痰的中、西药(具体不详)效果不佳。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腔黏膜充血。
辨证为木火刑金,肺失宣降。治以柔肝理气,健脾肃肺。处方:柴胡10g、牡丹皮10 g、乌梅10g、茜草10g、桔梗20g、防风10g、黄芪20g、紫苏梗10g、广藿香10g、五味子10g、茯苓20g、炒白术10g。连服4剂,复诊时咳嗽大减。
方药分析:
患者反复咳嗽5年余,先后服用大量止咳化痰中药,病情未见好转,结合舌脉要考虑肝咳。患者素体瘦小,脾胃不足,加之反复咳嗽,心情抑郁,肝郁乘脾,故脾虚,后天之本生化乏源,肝血不能化生,肝气不能上升,肺肃降不足,肺气上逆为咳。此证属肝咳范畴,其标在肺,其本在肝,根据治病求本的精神,法当清肝宁肺,使肝火受挫,火不刑金而肺得安宁,咳止。药取乌梅、五味子合用等敛肝滋阴,丹皮以凉肝血,柴胡、防风、苏梗性味凉润而能疏肝理气,黄芪、茯苓、白术药等健脾治肝。
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疾病强调的是辨证论治,辩证的准确性是疗效的关键。《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临床上咳嗽病机繁多,肝咳为其中之一,肝咳又分三型,即肝阳不足、肝阴不足、肝咳久久不愈,则移于胆。临床上见咳嗽,应充分收集资料,当审症求因,辨证准确方可达到药到病处。尤其遇到咳嗽日久,长期服用止咳化痰药者,更应该考虑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如上所述,每当咳嗽发作,都会影响人体生理机能,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症状。对之进行诊断,主要是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原则,掌握全部症状的属性,并结合各自的病因,切不可见咳止咳,见痰化痰,凑集多种化痰止咳之药下大包围,更不可初咳即用止涩,邪盛即用大补,斯皆治疗咳嗽病证之要则。
以上是笔者跟随谢慧副教授临证的一点心得,实乃谢慧副教授的沧海一粟。
[1] 王洪图主编 . 内经讲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82.
[2] 徐江雁主编. 张子和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55.
[3] (清)喻嘉言著.丁侃校注. 医门法律.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06.
[4] (明)戴原礼著. 秘传证治要诀.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8.
[5] (明)张介滨著. 景岳全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230
[6] 唐步祺主编. 咳嗽之辩证论治[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144.
[7] (隋)巢元方著. 诸病源候论.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158.
[8] (唐)孙思邈著. 急备千金要方.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54.
[9] 田思胜主编. 沈金鳌医学全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