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涛,赵 霞,刘文霞
(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甘肃兰州730050)
下肢静脉曲张在周围血管病中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导致多种并发症。据文献报道[1],下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男性为30% ~50%,女性50%。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42%[2],35 岁以上人群为21.31%[3]。本病临床表现可分为两期:早期,下肢静脉明显扩张、隆起、弯曲;晚期,下肢皮肤营养障碍,可见萎缩、色素沉着、脱屑、瘙痒。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有下肢慢性溃疡、慢性湿疹、血栓性静脉炎等。其发病原因复杂,临床治疗方式各异,目前采用的多种手术方式远期效果均不十分理想,非药物治疗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2月—2012年4月,笔者采用火针放血治疗静脉曲张3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7~58岁;病程最短2 a,最长27 a。
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4]相关标准拟订。肢体沉重感、乏力、瘙痒、胀痛等明显的临床症状;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典型体征;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有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有深静脉血栓病史者;行血常规、凝血系列等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者。
针具选用直径0.15 mm、长5 cm的钨锰合金火针,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常规皮肤消毒后,点燃酒精灯,左手持酒精灯靠近针刺部位,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火针的前中段烧红,对准曲张的静脉血管垂直快速进针,速刺疾出,令其出血。对静脉曲张较重者,用止血带结扎曲张静脉的上部,用火针点刺放血后,松开止血带,使血自然流出,待血止后,用干棉球擦拭针孔。每周治疗2次,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嘱患者保持局部清洁,针后24 h内不要洗浴,避免针孔感染。治疗期间均不采取其他治疗方法。
参照文献[5]拟订。治愈:下肢静脉曲张及症状基本消失。好转:下肢静脉曲张明显减退,局部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患者体征及症状无明显变化。
治愈19例,好转9例,无效 2例,有效率占93.33%。
患者,男,46岁,于2011年6月5日初诊。主诉:左下肢静脉曲张10 a余。症见左下肢小腿后面及左踝关节附近静脉迂曲隆起、高于皮肤,伴左下肢胀痛、乏力,久立及行走后症状加重,左下肢胫骨前缘中下1/3及左足部皮肤颜色呈暗紫色,伴瘙痒。舌质暗淡、苔白,脉沉。西医诊断:左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断:筋瘤,证属气滞血瘀。按上述方法用火针点刺病灶,共治疗6次,静脉曲张消失,皮肤颜色明显变浅,无肿胀、疼痛及瘙痒感。随访半年无复发。
中医学称下肢静脉曲张为“筋瘤”。明代《外科正宗》将其描述为“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西医一般采取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使曲张的静脉处于萎瘪状态,或直接采用手术治疗。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长久站立或行走,下肢气血不能畅达于上,血行缓慢,脉络滞塞不通所致,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在治疗上贺普仁教授认为应“以通为顺”,并指出“通”有两种含义:一是通其经络,二是调其气血。以中粗之针“刺而泻之”,用针刺破浅表静脉血管,放出适量血,可祛瘀生新,以血调气,再配以火针来增强其温通经络、活血通脉的功用,进而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之目的,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6]。该方法安全、有效且价廉,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了医疗资源,值得推广应用。
[1]Francois Becker,MD,PhD.Current treatment of varicose veins[J].Current treatment of option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06(5):268.
[2]杜燕红,柳国斌.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非药物疗法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82 -83.
[3]张培华,蒋米尔.临床血管外科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01-504.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孟凡东.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75 -76.
[6]张晓霞,马淑惠.火针治疗静脉曲张42例[J].中国针灸,2000,20(8):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