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方杰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黑木耳正式名称应该为木耳,学名Auricularia auricula,为木耳属的模式种[1]。黑木耳具有极好的营养保健价值。自从黑木耳 “全光间歇喷雾栽培模式”建立以来,不但颠覆了食用菌需要遮阴、避光栽培的传统,实现了轻简化栽培,管理技术简单,高产高效,使黑木耳栽培得到了迅速推广,由东北直到福建,对应 “南菇北移”形成了“北耳南扩”的趋势。通过对全国黑木耳生产的了解,发现在 “北耳南扩”的过程中可谓喜忧参半,为了及时通报黑木耳产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写成 “北耳南扩”的喜与忧简报,仅供同行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以推动黑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耳南扩”的现象是非常喜人的,使中国黑木耳产量不断增加,参与栽培黑木耳的人群也更多,年产1.2×106t,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
“北耳南扩”之喜在于作为我国著名的食用菌有食用、药用的保健价值,产量的增加可以使更多的人吃到黑木耳,使更多人受益。
“北耳南扩”之喜在于使更多的农民创业不离乡,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就业率。
“北耳南扩” 之喜在于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使林业、农业副产物能被有效利用,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北耳南扩”之喜在于南方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栽培上投资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有可能带动黑木耳产业技术的进一步升级换代。
随着 “北耳南扩”趋势的发展,也出现了值得忧虑的问题。
“北耳南扩”之忧在于盲目扩大生产,有可能导致产品积压,这样会使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降低,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进而造成 “大小年”现象,市场无法均衡供应。
“北耳南扩”之忧在于由于 “北耳南扩”速度过快,尚未来得及研究出成熟的南方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往往直接照抄照搬北方的栽培经验,致使产量、品质下降,生产效率降低。
“北耳南扩”之忧在于黑木耳产业化技术推广跟不上发展,凭经验栽培可能会出现看天吃饭的请况,年头好的时候就增产,年头不好的时候就减产,这样第一造成农民的损失,长此以往会伤害了农民种植黑木耳及其它食用菌的积极性。
消费者对食品的追求已经从传统的 “气香味美”向“天然健康”转化,这就要求生产者的目标也要由传统的“高产高效”向 “优质安全”转变。面对快速发展的 “北耳南扩”趋势,如何保证生产者、消费者均满意的要求,作者认为需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而消费量到一定程度后不会再以这样的速度同步增长,需要食用菌行业的全体管理者、研究者、推广者共同努力,正确引导以优势产区为主,循序渐进地扩大全国黑木耳生产总量的规模,避免产品过剩。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悬殊,南方高温高湿,北方低温干燥,南方无法直接照抄照搬北方的栽培经验。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加强黑木耳生长发育的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区域性试验栽培,在栽培季节、设施、品种、营养及生产管理技术上进行科技攻关,为不同地区的黑木耳生产提供适时、适地的配套栽培技术[2,3]。
随着黑木耳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增加,在加强适时、适地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必须开展加工、储藏、运输、营销、菌糠再利用等多领域的联合攻关,延长黑木耳产业链,促进黑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攻关和示范平台。但是要想技术推广及时到位,应该建立三级培训制度,即由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相关岗位对当地的科研、推广及管理人员开展一级培训,再由这些人员对直接参与生产的技术人员开展二级培训,最后再由直接参与生产的技术人员具体指导耳农开展生产,使技术最终推广到生产规划、管理的每个环节。
综上所述, “北耳南扩”的速度不易太快,规模不易太大,必须经过区域性试验,技术成熟后再行大面积推广。
[1]邓叔群.中国食用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2]陈影,姚方杰,刘桂娟,等.中黑木耳代用料栽培的注意事项和建议[J].中国食用菌,2010,29(2):55-58.
[3]姚方杰,张友民,陈影,等.我国黑木耳两种主栽模式浅析[J].食药用菌,2011(3):38-39.
[4]姚方杰,张友民,陈影.我国黑木耳产业发展趋势[J].北方园艺,2010(18):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