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评估报告,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冠心病等疾病正在夺走越来越多人的生命。评估报告显示,在低收入国家,导致死亡前五位的疾病是:肺炎、冠心病、腹泻、艾滋病和中风;而在高收入国家,前五位死亡病因则是:冠心病、中风、肺癌、肺炎和哮喘。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学院研究报道,过去常和富裕、发达国家相关连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目前已在较贫穷、不很发达的国家流行。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心血管病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危害公众健康的定时炸弹。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2009年度),我国目前有心血管患者2.3亿,其中心肌梗死200万,心衰420万,高血压2亿。每年因为心血管死亡人数大约是300万。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我国医疗界在国家卫生部的领导下,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各种方法层出不穷,西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手段也紧紧跟上,其中,尤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追本溯源,我国中西医结合开始治疗心血管病是从1949年开始起步的,到60年代中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初期。第二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迅速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为80年代初期以后,各个病症诊断和疗效评定逐步规范化,相关理论也得到了深入研究,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十年来,研究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但是对于使用中医治疗该病效果好还是使用西医治疗该病效果好的争执却一直没有停息过。为此,笔者决定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行医经验,以及学习、参考和引用国内外相关成果,拟分别从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其为更好地为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黄帝内经》当中记载了治疗心血管病的药方,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三步治疗法”,即无病预防、有病标本兼治、治疗后养生锻炼康复要跟上。心血管病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根治的办法,西医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的“三步治疗法”则显得更胜一筹:既然不能根治,预防则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良好的预防就是最佳的治疗!”如果预防的好,不得心血管疾病,那就是孙子兵法上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上策也!”
中医的第二个好处就是“标本兼治”,有病了,无法避免,那就必须及时治疗,西医是“有病治病”,中医则是“治病兼治人”,中医的博大就在于它把治疗某一局部的病看做从整体上对人进行治疗,这对于西医“就病治病”的观点要先进的多。
中医的第三个效果就是“养生锻炼康复治疗法”[1],首先是通过养生学来调理自己的机体,其次是恰当的身体锻炼。西医是得了病后才治疗,它治的是病的本身,而中医则治疗疾病本体以及和该病有关的其他方面,中医特别强调康复治疗,它是期望根治病根的积极“售后行为”。
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逐步显示其特色优势,尤其是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多途径、多靶点、全方位的整体调节[2],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用自然药物与无创的治疗方法逐渐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广泛认可。
在西方国家,治疗心血管病主要采用西医治疗法,他们不认可中医的原因一是他们不了解中医,二是排挤中医的现象也存在,就连在我国相信西医的人也大有人在,例如孙中山先生在最后病重之际嘱咐家人用西医对他进行治疗,即使是目前也有很多医疗专家认为治疗心血管病中药不如西药,例如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洪少光就认为“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药不如西药”他认为:“就治疗而言,西医的手段更多一些。”
西医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是不是妙手回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以冠脉搭桥为例,很多冠心病患者认为搭桥就能只好冠心病,其实搭桥并不治冠心病,只是通过手术重建了一条旁路,达到暂时缓解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的目的,同时减少因心肌缺血造成的心脏功能失调。所以说,冠脉搭桥手术根本不像中医那样“标本兼治”,而是“治标不治本”的典型样本。再如药物涂层支架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项革命,但是在2006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两位瑞士专家的研究结果却显示:“与金属裸支架相比,药物支架置入并不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相反,它还会增加心脏病患者死亡率。”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治疗心血管疾病也不例外。中医有中医的优缺点,西医有西医的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病症单纯用西医无法解决,却能从中医方面找到一些方法;相反,有些病症单纯用中医也无法解决,却也能从西医方面找到一些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中西医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互补的,无数成功病例的治疗证明:中西合璧,可以解决中西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各自盲点,同时也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更为有效。可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3.1 中西医在治疗心血管病方面具有互补性 冠状动脉供应心脏所需要的血液,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引发冠心病。如果冠心病很严重,单纯使用中药治疗见效慢,疗效不是很好。如果采用西医的介入技术治疗,则解决了冠脉大血管的问题,但是小血管病变还没有办法解决,因为最小的支架是2.2 mm,也就是说,介入法对很小的血管不能发挥作用了。这时宜采用中药治疗介入技术治疗不了的微小血管,则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尤其在促进血管再生、侧支循环再建立、改善小血管供血这三方面,是中西医结合将大有作为。介入治疗大血管,药物治疗小血管,预防冠脉术后再狭窄问题,从而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就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一个“减副增效”的作用,实现副作用相对减除,治疗效果更佳。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双刃剑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患者的普遍观点认为中药见效慢,但是毒副作用小,对患者长远获益更好,对于有些病症可以根治。他们又认为西药见效快,但是毒副作用大。例如在治疗心律失常的时候,胺碘酮效果很好,但副作用大,所以临床医生应用时有所顾忌。虽然目前抗心律失常的中药不多,疗效相对西药而言,还存在差距,但是,中药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使其成为房早、室早等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优选药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也是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可发挥的空间。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相辅相成 器械治疗心血管疾病如放支架、放心脏起搏器的植入等,可能对心衰治疗有帮助,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样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就能够发挥它的优势。近年来对心衰的治疗有了进一步拓展,包括一些老药的新用,中药、合并用药及辅助疗法等。心衰病程反复迁延难愈,病情错综复杂,单独使用西药往往很难奏效。临床发现,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衰,较之单独应用西药或是中药治疗能产生良好的远期疗效。
中医比较重视整体,重视调理,重视人;而西医重视器官,重视干预,重视病。相形之下,中医更擅长养生,西医更擅长治疗[3]。中药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更有用,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则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中药对功能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而对器质性疾病则效果不明显;中药可用于一般冠心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对急诊急救如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能无能为力。
中西医各有优势,中医的优势是整体上的,西医的优势是局部的,最终西医要回归到中医的理论中去,受中医理论的统帅。中医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观”和“辩证施治”,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由各脏器有机组成的“整体”(协同系统),人与自然界也是有机组合的“整体”。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正常的运行是通过各脏器之间的相互协调保持“整体的平衡”来维持的。中医通过“扶正”失衡的“阴阳、寒热”等来固本清源,达到人体的康复。中医认为自然界的虫草等为适应自然同样具有“阴阳、寒热”等机体特质,可以补阴滋阳、消热祛寒。这已由几千年的经验证明有效。西医西药的功能主要建立在外源的化学杀菌解毒上,虽可以实验量化,但却不能通过从整体上恢复和提高人体固有的功能。如果把西医比喻为点刹车,中医就是防抱死(ABS),除了急性传染病和严重器质性病变,需要点刹车外,其他的病应该以养为主(提高自身免疫力),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是多么的重要,多么和谐。只有中西医恰当结合,才能创造出和谐的人体。
面对全球“杀手”心血管疾病,我们也可以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向:健康饮食、经常运动和戒烟,是预防措施,这正是中医所提倡的“中医重在预防为主”的观点,如果预防不了,得了心血管疾病,就要用西医结合中医辨证施治,但医药和中医结合施治的时候,一定要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到正规医疗单位,否则,一但西药和中药相克,治疗效果将适得其反。
由此观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当今有效、高效治疗该病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1]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药不如西药.辽宁日报,2010,5:22.
[2]匡微,李建军.近十年中医治疗冠心病概况.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杂志,2008,6(11):1323-1325.
[3]李军.浅谈郭士魁治疗胸痹的经验及学术思想.河北中医.2009,31(3):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