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身痒从表论治

2012-01-23 07:40马家驹张广中
关键词:蒺藜赤小豆荆芥

马家驹,张广中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身痒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见于皮肤疾病如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银屑病等,同时也可见于多种内科疾病。《黄帝内经》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李中梓《医宗必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医家多从热、从血治疗,多采用养血活血、清热消风之法,如四物消风散等。《伤寒论》被誉为“理无不赅,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1]。《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该书中已经有对身痒的充分论述,至今仍影响和指导着临床,为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阐释了身痒的病机与治疗。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八九日”,表明感邪时日已久,但表仍未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表明虽然表未解,但表证减轻,同时已经有化热之势。“不呕、清便自可”,表明邪尚未入半表半里之少阳及阳明之里,正邪仍交争于表。“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反应了正邪交争于表,欲解而不能解的一种胶着状态,辨六经当属于表证太阳病,此时治疗当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势利导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解表,使身得小汗出而达到表解邪散痒止的目的。当汗不汗,表邪不散则身痒不适,故以麻黄桂枝各半汤辛温发散解表,从而汗出邪去表证解。桂枝麻黄各半汤收到小汗邪解的效果,却无过汗伤正的流弊。正如柯琴所曰:犹如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之义也[2]。

又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所言: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曰:“风寒之邪,相搏于表,郁于皮肤经络,则令人身痒而发瘾疹也[1]”。该条明确指出了身痒为风寒相搏于表所致,即属于表证。

从上可见,仲景认为身痒为表,治当微微汗出解表,使邪气随汗出而散。身痒是患者本身的一个症状,对此历代医家亦多有论述,如《医宗金鉴》曰:“故为隐疹,身体为痒,痒者肌虚,为风邪外薄故也”[1];又曰:“犹有余邪拂郁于表,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故面赤身痒,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小汗之”[1]。又如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云:“微邪已在皮肤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痒。”可见认为身痒为邪气在表,为表证。

对于身痒,还有表虚邪郁不得出的情况,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条虽无痒,但身如虫行皮中状者,当与身痒无异。“无汗、此以久虚故也”,为在表的津液虚少,不能作汗,故不得汗出,而有身痒如虫行皮中状的自我感觉。此时因在表津液虚少,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以免更伤津液。诚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第27条所言“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当以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为佳。

身痒病位多在表,又多兼挟湿邪,与在表的风湿之邪相类。经方对风湿的治疗原则亦明确指出:“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是微微发汗的治剂。对于身痒一症,冯世纶认为:“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表终未解,则身必痒即其侯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微发汗则愈。又曰:身必痒,为湿在表,故小发其汗可解。胡希恕老师常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治本证或湿疹多取良效[3]”。

身痒多为表证,临床从表论治,亦收到良效。临床运用时,常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仿桂枝麻黄各半汤之意,微微发汗调和营卫,使邪气随微微汗出而散,收到满意疗效。如冯世纶教授医案:黄某,女,40岁,2009年3月就诊,主诉近日来身痒,皮肤起疹,夜间身痒为重,口中和,二便可,舌淡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湿疹?该患者口中和、二便可,无明显里证,除外里证,故辨病位在表,夜间身痒为重,属阴,为夹瘀之像,故六经辨证为太阳病表证夹瘀,取法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给予桂枝汤加荆芥、防风等,处方:桂枝 10 g,白芍 10 g,炙甘草 6 g,生姜10 g,荆芥 10 g,防风 10 g,赤小豆 15 g,当归 10 g,白蒺藜15 g,沙苑子12 g,蛇蜕6 g。服药三剂后,身痒即大减,后以柴胡桂枝汤调理而愈。

解析:该案六经辨证为太阳病表证夹瘀,治当解表发汗祛邪兼以养血活血止痒。方中桂枝汤加荆芥、防风为仿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表发汗,使邪气从表而解。赤小豆、当归为仲景常用养血祛瘀的对药,白蒺藜、蛇蜕为常用祛风止痒药物,沙苑子温肾益精,配合白蒺藜、蛇蜕等有扶正祛邪之意。该案因六经辨证准确,方药合拍,故能获得满意疗效。

从《伤寒论》可以看出,身痒多有病位在表的机会,六经辨证多属表证太阳病,多属于营卫不和,正邪交争于皮肤,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治当解表、调和营卫,使邪气随微微汗出而散达到治疗身痒的目的。若时日已久而表邪未解,邪可入里化热,呈表里合病,治疗当先解表或表里双解,解表散邪兼以清热,若热明显者,可根据证情加入金银花、生石膏、栀子等。痒甚加白蒺藜、白藓皮、蝉蜕等,血虚明显可加入赤小豆、当归、丹参等,湿邪明显者可加入生薏苡仁、败酱草等。同时根据表证及郁热程度,及夹杂湿热程度,还可据证选用小青龙加生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大青龙汤等加减治疗。

身痒,病在皮肤,若无呕(少阳),清便自可(无太阴、无阳明)症状,即可判定属于表证。虽然身痒临床多见于表证,但亦有不属于表证的情况,因此临床时仍需要详辨六经,确定属于表证的身痒,方可从表论治。

[1]吴谦.医宗金鉴 [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92,591-592,106.

[2]柯琴.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5.

[3]冯世纶,张长恩.伤寒论传真[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68-69.·研究报告·

猜你喜欢
蒺藜赤小豆荆芥
蒺藜的本草学考证
一茶一粥 除湿养血
赤小豆粥
又被蒺藜扎了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赤小豆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