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彦斌 张 勇
1)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郑州 450006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 郑州 450052
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1],其中又以星形细胞瘤多见。而星形细胞瘤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WHO分为三级,大部分是由低度恶性胶质瘤转化而来,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差,随着多排螺旋CT和高场强磁共振的普及和磁共振氢质子波普等新技术的开展,对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为临床早期诊断起到很大帮助。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03-2010-02收治的5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17~53岁。
1.2仪器设备及扫描方法使用机器为GE 64排螺旋CT和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GE公司),扫描层厚5mm,所有病例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和磁共振T1加权图,T2加权图,FLAIR加权图,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氢质子波普和静脉注射Gd-DTPA后行矢状面T1WI增强扫描、横断面T1WI增强扫描。
1.3分析方法分析颅内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病灶在平扫、增强CT和MRI各序列图像上所显示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信号、强化特征和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各波峰的特点及与相邻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特征。
50例患者均发生在大脑半球,分布在大脑半球额叶、颞叶和顶叶内。螺旋CT平扫示病变均可见肿瘤边界不清,占位效应明显,病变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区,侧脑室均可见不同程度受压,中线结构可见移位,43例病变内可见明显低密度区,2例可见高密度,5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36例可见不同程度不规则斑片样强化,14例病变内强化不明显,磁共振扫描示病变内信号不均质;T1加权图中46例病变示为长T1或等T1信号混杂信号,4例可见短T1高信号,病变周围均可见不规则长T1低信号水肿区,T2加权图示均为等T2和长T2混杂信号,病变周围均可见长T2高信号水肿区;FLAIR加权图病变部分为混杂信号影,病变周围可见高信号水肿影。磁共振弥散加权示病变囊变区为低信号,肿瘤实质部分为稍低或等信号,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可见强化,34例病变为斑片样强化,13例病变为轻度强化,3例病变未见强化,其中12例病变可见室管膜下异常强化灶,10例病变软脑膜可见强化。磁共振氢质子波普示Cho/NAA比值5.5~6.3,Cho/Cr比值4.7~5.3。
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和颞叶多见,小脑少见,多发于成年人,临床症状以癫多见,肿瘤在颅内大多数为浸润性生长,边界欠清晰,内密度不均匀,囊变多见,偶见钙化和出血,病变占位效应明显,周围可见血管源性水肿,早期扫描时病变可见不规则斑片强化[2],在弥散加权图上肿瘤实质为等信号,坏死囊变区为低信号。现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给诊断可以提供明显帮助,因为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是对常见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在分子水平反应组织代谢的情况,NAA波(N-乙酰天门冬氨酸)仅存于神经系统,是神经元密度和活力的标志,正常波峰2.0ppm,Cho波(胆碱波),正常波峰3.0ppm,Cr波(肌酸波),正常波峰3.2 ppm,Cho/NAA的比值和Cho/Cr的比值对良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具有很高特异性,良性星形细胞瘤的Cho/NAA比值2~3,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Cho/NAA比值6左右,良性星形细胞瘤Cho/Cr的比值2~2.5,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Cho/Cr比值5,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征象可有助于诊断间变型星形细胞瘤[3]。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常通过脑脊液和脑膜转移,常常会在室管膜和脑膜处可见异常强化影。
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现在的影像检查首选磁共振平扫和增强,加做磁共振氢质子波谱(MRS)。在日常工作中,间变型星形细胞瘤需要与胶质母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脑梗死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进行鉴别诊断:(1)胶质母细胞瘤95%肿瘤内会出现坏死,增强后强化明显,内出血常见,常沿白质束扩展,通过胼胝体、前联合和后联合扩展到双侧大脑半球,呈蝴蝶样形状为其典型表现;(2)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局限性和弥漫性肿块,增强后强化不明显,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鉴别困难;(3)脑梗死呈楔形改变,累及灰白质,但因细胞扩散受限,弥散加权图呈高信号,增强后强化呈脑回样强化;(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多见于颞叶和边缘系统,出血常见,增强后强化明显,多急性发作,结合临床症状容易诊断。
[1]耿道颖 .颅脑影像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21.
[2]冯晓源 .影像诊断手册神经系统分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18-119.
[3]鱼博浪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鉴别诊断[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