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菊
山东省临朐县中医院手术室,山东临朐 262600
手术治疗是外科疾病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手术和抢救的场所,是医院重要的技术部门,同时也是高风险的部门。手术室护士必须熟悉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法律问题,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维护手术患者的权力,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
查对制度是手术室的核心制度之一。手术室查对制度包括:患者的查对、手术部位的查对、物品器械的查对等,因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导致手术患者或手术部位错误,手术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将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造成医疗事故,相关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医疗差错事故处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由于寻找手术物品影响手术进程超过30 min者应定为医疗差错,如果“在体内找到责任定医生”,“在体外找到责任定护士”,这说明医生对手术物品的管理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略了手术医生在术中物品管理中的责任,且一旦有异物遗留,手术医生都将责任推给手术室护士[1]。
常见的手术中物理损伤包括:(1)手术体位安置不当导致损伤,常见的伤害有:侧卧位时,长时间压迫下面的机体造成皮肤缺血坏死或臂丛神经损伤;俯卧位时,眼部保护不良造成眼球受压或视网膜脱离;截石位导致的神经损伤,手臂过度外展导致的血管神经损伤。(2)患者坠床摔伤,轻者局部软组织外伤,严重者出现四肢骨折,甚至内脏、颅脑损伤。(3)高频电刀灼伤,轻者局部皮肤红肿,出现水泡,严重者损伤达皮下及肌肉层,患者出现疼痛、功能障碍。(4)气压止血仪应用不当导致损伤,可造成患者肢体缺血、坏死、甚至截肢。
手术切下的病理标本是极其珍贵的,标本病理检验结果确定病变的性质,关系到患者进一步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后。其留取、保存、送验等过程至关重要。如果有遗失或混淆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发生差错事故并引发护患纠纷。
手术患者除全身麻醉外,一般都处于清醒状态,部分全麻患者仍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听力,即“术中知晓”,患者对手术的进展情况,尤其是术中医护人员的语言交流十分关注,医护人员术中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接听电话等行为,容易让患者感到责任心不强,精力不集中,若手术效果不佳可能引发纠纷[2];谈话时涉嫌侵犯患者的隐私权,如对器官切除、未婚先孕、异位妊娠手术等特殊患者应对其某些隐私保密[3]。在抢救过程中,紧张慌乱的医务人员用急躁、粗暴的态度或恶劣不负责任的语言,给患者带来恶劣刺激,造成患者心理伤害者,视为侵犯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相关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
护理记录作为病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范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护理记录单是手术室工作的文字依据,它的各项内容作为客观资料具有法律效力,术后随同病历存档,是举证倒置的重要法律依据。
受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输血不可能达到“零风险”,目前全世界都无法彻底解决窗口期检测问题,如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我国允许的漏检率为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主治医生给患者实行输血治疗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1],否则,一旦感染疾病,将有可能发生医患纠纷。
制定切实可行的手术患者和手术部位查对制度和流程并严格执行。术前1天病房护士为患者佩戴腕带标识,术者核对手术部位并做体表标识;巡回护士访视患者,了解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接手术患者进入手术间前,一定要按照手术通知单逐项仔细核对患者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腕带标识、手术名称、手术间、手术部位及手术部位标识。对于眼、耳、鼻、颈、胸、上下肢、肾等,一定要注明左右,并用英文大写字母(L、R)区分;核对患者身份,至少用两种方法(不包括患者房号和床号),对于清醒患者,核对患者姓名的有效方法是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患者入手术间后,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间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三方共同核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并在“手术病人安全核查表”相应签字栏内签字。为避免手术物品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凡进入体腔和深部组织的各种物品(器械、纱布、纱球、棉片、纱条、缝针等)均应实行三人四清点制度。即在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和深部组织前后、缝合皮肤前,由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医师共同清点手术物品,术后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签字。另外子宫切除手术于关闭后腹膜前,直肠癌根治手术于缝合盆腔腹膜前,开胸食道手术关膈肌前需要清点一次。纱布、纱条等物品不许剪碎,应保持每样物品的完整性,清点物品时应出声清点。术中增加清点的物品时,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手术医师共同清点后及时记录。凡属清点的物品,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拿出或拿进手术间。台下人员一律不得从台上夹取物品,没有洗手护士的手术,物品由手术医生、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手术医生在“手术护理记录单”洗手护士栏内签字。数字清点不清时,必须认真查找,必要时X线拍片协助排除异物留置切口内的可能性。如确实找不出,则由巡回护士记录手术整个过程,所有参加手术人员签字记录备案。
搬运患者时,正确使用运送患者的交通工具平车或轮椅;等待手术的重症患者或全麻没有完全清醒的患者,应有专人看护,防止坠床、摔伤;使用高频电刀时,正确安放电极(最好采用一次性电极板)并保护好电刀笔,避免电刀头误伤患者皮肤,患者与金属床至少有4 cm厚的绝缘层,肢体采用双层布单包裹,保证患者皮肤不接触金属物,手术野皮肤需用酒精消毒时,待酒精完全挥发后才能使用电刀,采用一次性粘贴膜使切口完全与外界隔绝,避免皮肤烧伤;摆放手术体位时,应注意功能位和标准体位的运用,考虑患者的舒适度,选择合适的体位垫和附件,既保持呼吸循环功能,充分暴露手术野,又要防止患者意外受伤;术中加强巡视与护理,遇手术时间过长,瘦弱或慢性消耗患者时,对受压循环较差的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手术结束后,认真检查患者皮肤情况。
手术取下的标本,应由洗手护士与手术者核对后,再由医生填写病理检验单送检并进行登记与交接班。术中取下的任何有价值的组织均应保留,未经主刀医生许可,护士不得私自丢弃;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由病理科传真报告单至手术室,防止电话误传的可能性。
术中医护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不要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严禁将手机带入手术间。与癌症等较敏感的疾病患者谈话时,要注意使用保护性语言。虽然患者具有知情权,但回答患者及家属关于疾病和手术情况的询问不要武断,特别是对一些难以治愈,手术风险大的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时间长短、手术是否安全这类问题的回答要慎重。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提高语言的审慎性,注意语言交流的方法和技巧,保证手术进程的严肃性。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及时完成各种记录[4]。巡回护士书写手术护理记录单时,必须使用医学术语,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字迹清楚工整,不得漏项、涂改刮贴(以避免由于记录的缺陷成为日后纠纷的证据),文字叙述要客观,少用主观判断性语言,加强医护沟通,避免医护记录不一致;手术中体内植入物记录要规范,认真填写植入物的详细情况,包括产品名称、型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将植入物标识粘贴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中植入物标识粘贴栏内,同时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医生均应签名,以便术后出现植入物纠纷时,能够提供植入物合格的证据。
虽然输血告知是医生的职责,但是术中巡回护士在为患者输血前,必须查看患者是否签订了《输血治疗同意书》,否则不予输注。严格遵守输血的查对制度和操作流程,输血过程中应先快后慢,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并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血袋标签是证明献血者和血液质量的直接依据,可使每单位血液从患者追溯到献血者,帮助发现和解决以后可能产生的问题。巡回护士在为患者输血后,一定将血袋标签从血袋上取下,粘贴在患者的病历中,完整而规范的保存[1]。
手术室护理工作涉及疾病种类广,工作节奏快,时间连续性长,交接环节繁多,操作要求严格,加上有的患者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发生率高,稍有疏忽就极易发生差错事故等护理安全问题,给患者带来身心两方面的损害;另外,现代医学对某些疾病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还不理想,但患者及家属对某些疾病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期望值过高,加上舆论媒体的片面影响,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存在着误解。所以,当手术效果不理想时,往往认为不是疾病所致,而是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太差或不负责任,从而引发纠纷。因此,手术室护士必须强化法律观念,学法、懂法、守法,在护理实践中必须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严格遵守手术中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保证手术患者安全。同时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遵章守法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在维护手术患者的权利,保障手术安全的同时,也是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刘芳,姜运久,李爱军.手术室护理技术规范与手术配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19-333.
[2] 张卫军.浅谈手术室护理心得[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5):226.
[3] 王霞,李爱群,孟慧.手术室护士对医疗纠纷的防范[J].实用医学杂志,2003,20(12):959.
[4] 朱小芳,高华.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