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莹,刘丹丹(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门诊部,北京 100853)
患者,男性,29岁,既往有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主因发作性肢体乏力、软瘫3月余,于2011年11月7日诊断低血钾症入院。患者主诉咽痛,伴发热,体温38.6 ℃,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表面散在小脓点,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5.37×109·L-1,中性粒细胞0.718,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遵医嘱给予口服新癀片退热,物理降温,并给予1∶5000呋喃西林溶液漱口,10 mL/次,6 h后患者体温降至37.4 ℃。患者于14:00、20:00分别用呋喃西林溶液漱口2次,共计约20 mL。患者主诉用呋喃西林溶液漱口2次后感觉眼睑部不适,有水样感,伴面部潮红,瘙痒,无发热感,至次日晨8:00,患者面部、颈部及双上肢出现散在红色皮疹。患者既往有新癀片用药史,未见不良反应,在此期间未使用其他药物,考虑是由呋喃西林溶液引起的过敏反应,遂停药,并给予氯雷他定分散片(10 mg,qd),酮替芬片(1 mg,bid),及阿奇霉素(500 mg,qd)抗炎治疗。经治疗5 d后患者主诉咽部疼痛较前明显好转,皮疹消退,复查血象正常,未再发热。
本例患者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应用呋喃西林溶液漱口后发生了皮肤过敏反应,结合患者头孢类药物过敏史及无食物过敏史,且发病前未使用可导致皮疹的药物,考虑此不良反应为呋喃西林溶液漱口过程中,少量药物经皮肤黏膜吸收引起。该患者接受抗过敏治疗,5 d后皮肤过敏症状消失。
呋喃西林溶液是硝基呋喃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早期糖代谢过程和氧化酶系统而发挥抑菌和杀菌的作用,其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及阳性菌都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其毒性较大,临床仅作为外用制剂使用[1]。经查阅文献,有关呋喃西林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有1例外用呋喃西林溶液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2],1例药剂师在配制呋喃西林溶液过程中引起肝功能异常[1],还有严重皮疹[3-5]等报道。
呋喃西林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为变态反应,首次用药时,药物作为一种变态反应原进入人体,选择诱导过敏特异性B淋巴细胞产生IgE抗体,被人体吸收的变态反应原与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膜上相应的IgE抗体结合,激活细胞,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嗜碱颗粒排出,短时间内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大量释放,导致变态反应发生。报道此个案,以期在临床工作中引起医护工作者的注意,对呋喃西林的不良反应有足够的重视,严格掌握该药物的适应证,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并在使用该药物时,密切监测可能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