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燃
(济南军区烟台疗养院,264000)
针灸配合艾灸及拔罐治疗失眠36例
赵燃
(济南军区烟台疗养院,264000)
入睡和睡眠障碍;拔罐;灸法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和维持睡眠障碍,导致睡眠时间和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影响日间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笔者所在疗养院2008-08—2012-01采用针灸配合艾灸拔罐治疗失眠36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例,其中男11例,女25例;年龄21~65岁;病程15 d~7年。全部患者都有典型的失眠症状,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不能熟睡,睡眠时间在4 h以下,多梦,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1]。
1.2 治疗方法
1.2.1 针灸 主穴:四神聪、神门、风池、双侧三阴交。辨证取穴:心火炽盛型取内关;肝郁化火型取太冲;痰热内扰型取丰隆;阴虚火旺型取心腧、肾腧、太溪;心脾两虚型取脾腧、心腧、足三里;心胆气虚型取胆腧、心腧。操作方法:患者俯卧,辨证后取相应穴位,常规皮肤消毒,提捏进针后接电子针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和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20 min。
1.2.2 走罐 选取背部,督脉大椎至腰腧,膀胱经第一侧线大杼至白环腧,第二侧线附分至秩边;华佗夹脊穴胸1~5。背部均匀涂以甘油作为润滑剂。用中号火罐,闪火法拔罐,并随之上下左右往返推动走罐,至皮肤潮红或红紫为度,以督脉、五脏六腑腧为重点。虚证明显者轻吸轻走;实证明显者,重吸重走。每次操作10~15 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2.3 拔罐 以拔罐治疗失眠,常选用的穴位有心腧、肾腧、脾腧、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等。可用闪火法,留罐5 min,亦可先用三棱针点刺上述穴位,再用闪火法留罐5 min。
1.2.4 灸法 是应用艾炷、艾条或艾绒等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灼或熏灼,借其温热效能,通过经络的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选取的穴位:心腧穴、照海穴、百会穴、涌泉穴。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首先取心腧双穴,再根据临床辨证取配穴,如心脾两虚或胃气不和,或痰热内扰者,配脾腧(双)、足三里(双)、太冲(双);肝郁血虚,或心虚胆怯,或阴虚火旺者,配肝腧(双)、膈腧(双)、三阴交(双);心肾不交者,配肾腧(双)、涌泉(双)等。用艾条点燃后施行温和灸,艾条着火点离所取穴位皮肤1~1.5 cm,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防烫伤,每穴灸15~2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每次灸毕各穴均以拇指按压2~3 min。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失眠症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者。
本组治愈10例,占27.78%;显效20例,占55.56%;有效4例,占11.11%;无效2例,占5.56%;总有效率为94.44%。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
失眠,又称“不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失眠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已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3]。失眠多由气血、脏腑失于调和,阴阳逆乱,而使阳不入阴,阴不敛阳,神不守舍所致。针灸治疗失眠主要是协调阴阳、扶正祛邪、通过经络腧穴,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从而达到调和气血,改善睡眠的目的。拔罐可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走罐疗法比单纯拔罐可以更大面积地作用于皮肤、经络,具有拔罐、刮痧、按摩等综合功效[4]。艾灸、拔罐治疗失眠安全、经济、无副作用,其优势在于辨证实施,整体调理,在改善睡眠的同时,其他伴随的症状也可以得到改善。治疗以针刺为主,辅以走罐、药线点灸,通过对整个人体机能的调节,达到滋阴降火、宁心安神的作用,最终使人体阴阳协调,阴平阳秘,神安而寐[5]。本套治疗方法无不良反应,可推广应用。
[1]赵凤英.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184-485.
[2]袁广宇.艾灸治疗失眠症8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37-38.
[3]司海龙,李守朝.失眠论治八法[J].河南中医,2009(2):160-161.
[4]崔素芝,任丽辉.针药罐结合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9):14-15.
[5]范郁山,王琼.针罐结合药线综合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症30例[J].陕西中医,2007,28(10):1390-1391.
1005-619X(2012)05-0439-01
2012-02-10)
·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