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枝 (浙江武义第一人民医院 321200)
钙剂是治疗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常用治疗方法。我院在治疗新生儿疾病中应用较多。但钙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外渗可使局部组织变性、坏死[1]。现将我院1例应用钙剂后外渗,引起局部软组织骨样钙化的病例报道如下:
患儿男,出生3天,因皮肤黄染1天收住院,孕1产1,足月顺产,体重3500g 。入院时患儿反应好,皮肤黄染,前囟充实,有惊跳情况。入院后常规治疗护理,右内踝处留置BD针。住院第5天患儿情况好转,家属要求出院,因为惊跳较多,当日医嘱予10% 葡萄糖酸钙3ml+5% 葡萄糖注射液5ml静脉微泵输注,输注时未发现局部肿胀、外渗,液体全部输注完毕,拔针时发现局部轻度肿胀,未予处理出院。出院后3天家属发现输液处局部仍肿胀不退,回到医院;医生嘱局部土豆片湿敷,每日2~3次,效果欠佳。1周后检查发现针眼处局部变硬,2处,约1cm ×2cm 大小,不发红,不移动。X线检查示:局部软组织高密度钙化影。
给予局部红外线理疗,每次照射30分钟,每日2次。烤灯距离钙化灶20~30cm,局部暴露于红外线辐射区内,以患儿能耐受的热度为宜。理疗的同时予局部按摩,按摩时以拇指指腹由内而外做环形按摩,节奏缓慢、动作轻柔、着力均匀,可以与理疗同时进行,也可以单独按摩,每次10~15 分钟,每日2~4次。经过治疗,1周后患儿皮肤钙化灶变软、缩小,2周后大部分消退,留有一点色素沉着,患儿家属对治疗满意。
新生儿血管细小、壁薄,血管通透性高,容易发生液体外渗。留置针在输注几天后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性更大,血管的通透性也更高,导致在应用钙剂时渗出,与局部组织中的磷酸盐形成磷酸钙而沉积,结成硬块,致软组织骨样钙化。所以,我们在输注钙剂时要加强预防护理,严防外渗,出现局部外渗钙化时要及时予理疗和按摩等治疗。
红外线对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可使局部的温度增高,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红外线照射的热效应还可使局部组织血流加快,组织细胞通透性增高,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而促进组织增生[2]。按摩也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钙化灶的吸收。理疗时要严密观察,避免局部烫伤,增加患儿痛苦。同时要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争取家属的理解支持,积极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 郑桂爱,施旭红.静脉注射10% 葡萄糖酸钙致新生儿软组织骨样钙化2例[J].护理研究,2007 ,1(21):147.
[2] 戴小青.药物联合红外线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6例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9 ,10(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