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向阳,栗建枝,吴枝根,赵太冲,韩雪芳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山西 长治 046011)
糜子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是粮草兼优的作物。尤其黄米(黍子脱壳)营养价值高,黏性极强,口感好,倍受人们的青睐,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近些年在内蒙古、辽宁、甘肃等地种植面积较大,有适宜当地的主栽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我省近些年干旱日趋严重,而糜子是禾本科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之一,在严重缺水的干旱地带及土地瘠薄地区,种植糜子可充分发挥其抗旱、耐瘠优势。另外,在我省中北部的小麦产区,麦收后因无霜期短,热量不足,不能复种玉米等大宗作物,可复种生育期短、产量较高的糜子;有些地区在遭受旱涝或冰雹灾害之后,也可抢种糜子而获得较好的收成。但是,目前我省糜子品种大多老化,产量水平很低;同时大多数农民对糜子品种的适应性不了解,不是自繁自种,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品种,而晋东南地区民间有好多优质多抗的糜子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为此,我们尽可能多地收集了各种类型的糜子资源,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为糜子的育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材料系从长治市各个县(市、区)及晋城市的陵川县的农民家中收集到的56份农家种质,分别编号为N01~N56。
试验地安排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试验田内,选平整、地力均匀的地块种植。
56份农家种打乱县市,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66.7 m2,行距33 cm,行长5 m。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对收集的各种类型糜子资源根据其特征特性 (如顶土出苗能力、分蘖势强弱、生长势态、穗型、花序色、主茎节数、叶片数、株高、穗长、粒色、穗粒重、千粒重、抗病性、抗倒性和产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察、记载、比较和考种,并借助于多目标决策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比较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根据生态条件、育种目标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对不同的性状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使种质资源的综合性状这一模糊指标转化为该资源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采用DTOPSIS法全面、客观地反映资源的优劣,对糜子种质资源作出客观的评价。
晋东南地区的农家糜子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表现如下:
(1)顶土出苗能力:种质间差异明显,顶土能力强、出苗快的N27 7天已齐垄,而顶土能力弱、出苗慢的N43 11天才齐垄,相差4天。其它的8~9天齐垄。
(2)分蘖力:各种质分蘖力的强弱不同。在相同的密度下,N16分蘖力强,平均分蘖数为11个,最多的一株分蘖22个;N02的分蘖力最弱,平均分蘖数2个,该种质大多植株没有分蘖。
(3)穗型:分侧穗型和散穗型两种。
(4)花序色:有绿色、红色和紫色三种。
(5)主茎节数:为分蘖节以上的节数,N43的节数最少为5节,N21的节数最多为8节。有些种质如N49等在中上部还有侧枝。
(6)叶片数:叶片数与主茎节的多少有关,主茎节数多的叶片数一般就多,N43叶数最少为8片叶,N21最多为12片叶。
(7)株高:差异也非常明显,N06最低,为 115 cm,N24最高为196 cm。
(8)主穗长:种质之间差异也很明显,N32的主穗长最短为44 cm,N41最长为84 cm。
(9)粒色:这些种质资源的粒色比较丰富,有黑、黄、白、红、灰和复色。
(10)产量:每小区全部收获脱粒计产,三次重复的平均产量为该种质的实际产量。N43产量最低,为60.6 kg/亩;N27 最高,可达 350.3 kg/亩。
(11)穗粒重:各种质连续收获10穗,脱粒后的平均值为穗粒重。N06的穗粒重最低,为5.1 g;N27最高,为 15.0 g;平均为 7.8 g。
(12)千粒重:各种质之间相差比较大,N19千粒重最低,为 5.4 g;N38 最高,为 11.2 g;平均为 6.9g。
借助于多目标决策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比较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根据生态条件、育种目标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对不同的性状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使种质资源的综合性状这一模糊指标转化为该资源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采用DTOPSIS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综合性状最好的是来源于沁源县的N27,其次是来源于壶关县的N16潞城市的N45,最差的为N43。
晋东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化,形成了许多有地方特点的糜子种质。通过我们的收集后统一种植,并根据其主要特征特性进行系统的观察、记载、比较,并借助DTOPSIS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了资源的优劣,对糜子种质资源作出了客观的评价,为下一步充分利用这些种质资源选育品质优良、高抗、高产的糜子品种,提高糜子品种的科技含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类似条件下的旱作农业区发展传统特色产业生产,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王星玉.中国黍稷品种资源特性鉴定集[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黄英杰,林润年.黍子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的效应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3,8(3):30~32.
[3]周丽娟,牟金明,谢志明等.密度对糜子产量性状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0(1):17~19.
[4]龙腾芳,郭克婷.DTOPSIS法的程序设计及在作物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4,(3):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