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梅
现代医学已经成为囊括了生命探索、疾病防治、健康维护、卫生政策制定等科学项目的综合体系。然而,人们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提供的保健服务的同时,却日益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产生困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复兴医学人文关怀传统,成为医学界逐渐增强的主流声音。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医患矛盾激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明显增加。只有把人文关怀作为医患沟通的重要内容,才能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各种医患矛盾。
近10年来,我国医患之间不和谐的声音常常见诸报端。部分地区的医患矛盾急剧升级,医疗暴力已成为新的职业伤害。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在2005年6~7月间对全国范围内270家各级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或患者家属用暴力方式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医患关系恶化到如此地步,这在医学史上是罕见的。一方面,老百姓对看病难、看病贵反响强烈,认为医院背离了服务宗旨,医务人员道德滑坡,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一旦医疗服务中出现不如意,就会产生投诉和纠纷。另一方面,医患纠纷造成医院无法正常开展医疗工作,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医务人员长期处于极大的工作压力下,为求安全稳妥,不敢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过度采用保护性医疗措施。2012年4月30日,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明确规定警方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医闹、号贩等扰乱医院正常秩序的七种行为予以处罚乃至追究刑责。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医患之间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和谐的医疗活动的基础。紧张的、缺乏信任的医患关系必然影响到医疗工作的顺利实施,对患者、医院、医务人员和社会都不利。这种关系扰乱了医院管理的正常秩序,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更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团结。目前医患矛盾这一全球性问题已成为政府及民众颇为关注的焦点。解决医患冲突、改善医患关系迫在眉睫。
美国著名医师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晚年不幸患上喉癌。当他在住院治疗期间以1例患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师时,爱德华医生感慨地说:“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到:“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逐年递增的医疗纠纷案件中,有80%是基于医师的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的,而医疗技术原因引起的医疗事故案件只占20%[1]。
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暂时无法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院不再是政府包办的福利性单位,而是成为了部分拨款的公益性单位。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导致医疗服务价格低于成本。医院要生存发展,要提高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需要的大部分经费需要从提供给患者的服务中取得,这就造成了医疗领域的市场化倾向[2]。同时,医学本身具有复杂性,造成医疗信息的不对称。医疗措施很难为患者所理解,也是医患矛盾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社会因素与认知差异等因素,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的缺失,也是构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治病救人原本是一体的,但有些医师却只重视病而忽视了人,只重视技术而忽视了人文。在某些医疗机构中,医疗服务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医疗活动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了医师与患者的交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体验不到医务人员的仁爱与关怀,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为了避免医疗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许多医师在疾病诊断上过度依赖仪器检查。这种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增多,使得患者的负担再次加重。
医学发展历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医学与人文融为一体,才能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患者的价值、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3]。大量医疗实践已经证明,最佳的医疗过程应该是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过程。医学是治病救人的科学,要实现治病救人的目标,医者必须具备关爱患者的品格。
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主义者奥斯勒指出,“医师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诊治患者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 s,患者也会因此而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感到医生愿意花时间面对他的患者。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目前,欧美各国已经深刻认识到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其实,医术是医疗技术与医疗艺术两方面的涵义,美国医学生上的第一堂临床课就是如何与患者建立并保持健康的医患关系。国内许多大学的医学院和临床医院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和实践训练,以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患者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巨大的社会推广意义。遗憾的是,在医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医学界也逐渐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甚至在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如何在现代医疗领域加强人文关怀是中国医学界面临的难题。
1.促进医患沟通:一项有关医患关系的调查表明:48%的医师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患者认为原因是医生诊疗时间过短。有研究指出:信息交流不足、医患沟通不到位、没有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都是最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因此,要缓解或消除医患纠纷,学会使用人际沟通技巧、增进医患沟通是其重要方式之一。
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建立人文关怀机制首先必须重视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之间更好的互相理解。医务人员应当注重和患者进行全方位沟通,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理解和尊重的需求,同时在诊治过程中耐心询问病情,听取患者的倾诉。患者身体的伤病往往造成心理方面的创伤。良好的医患沟通和服务把医务人员的关爱传递给患者,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得到心理上的安抚。医务人员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技巧,有技巧地告知病情和治疗措施等信息,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2.增进医患信任: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影响了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使很多患者对医生的诊疗措施产生疑虑。信任危机的出现是社会、医患之间多方复杂的原因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要通过专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术,使患者对其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时,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要真诚地关怀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重视心理方面的指导和治疗。只有消除了心理疑虑和负担,患者才能更好地配和医生的诊治,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医疗机构要坚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并通过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花费情况,树立良好的诚信医院形象。
3.重视人文修养:自古以来,医学一直被认为是深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师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我国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提出:“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更深刻说明了医生应当德才兼备,而德更要在才之上。裘老之所以受到患者的爱戴,不仅仅是因为他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他对患者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人文因素与医疗技术因素一样,都关系着患者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患者的疾病本身,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把人与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21世纪的医生应该是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谈者。
当然,一个好医生需要自身不断的努力,更需要患者的信任、社会的宽容与鼓励,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更需要政府的助力,医生和患者的共同维系。如果在医学领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头顶的星空,并将其与心中的道德法则相融合,医生得到患者的信任与尊重,患者得到医生的关怀与照护,这样,医生与患者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和谐的关系,医学人文的理想亦可早日实现。
[1]苗茜,陈南萍.改善医患关系重在自身[J].医学与哲学,2007,10(28):22-23.
[2]刘维太.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J].当代医学,2011,8,17(23):25-26.
[3]张悦.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