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技术和实践视角反思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发展

2012-01-21 21:44陈立钢李子运
终身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理论专业课程

陈立钢,李子运

我国自开办教育技术专业以来,各级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学者。不可否认,教育技术人才定位的宽口径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对于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益处,但如果这种宽口径和多样性失去其应有的重心,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教育技术人常会遭遇这样的问题: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什么,教育技术人才的发展方向究竟应是什么?此类问题一直被广泛讨论,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讨论的背后是教育技术人才知识体系的专业性不够突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现实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够为同类研究提供新思路。

一、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

人才定位是做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而要完成这种定位,必须首先明确教育技术的本质,也即教育技术是什么。从学科的角度看,教育技术是一门“教育科学领域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1],同时也是一门跨越教育、心理、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等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这种交叉主要依靠“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这一根本点来维系。从定义的角度看,我国教育技术自诞生至今,有三个定义影响最大:电化教育——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教育技术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设、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便利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2]这三个定义代表了三种学术流派:教学媒体中心派,学习系统中心派,实践领域派,虽然它们对教育技术的诠释角度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目标是优化教与学。李康教授在对众多教育技术定义进行分析后认为,教育技术的核心应是“用技术支持教育教学”[3]。冯秀琪教授提出,教育技术人员的任务就是为优化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服务。[4]综合上述信息不难看出,教育技术专业应定位于培养能够运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促进学习的人才,这既是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考量培养成效的依据。

二、教育技术人才知识体系的构成

南国农先生曾指出,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两只翅膀,一只是现代信息技术,另一只是现代教育思想,靠一只翅膀飞不起来,双翼才能腾飞。[5]教育技术人的知识体系自然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内容。李龙教授提出,教育技术人的专业能力由六个部分组成:教学设计能力,教育信息处理能力,媒体开发与应用能力,建构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研究的能力,以及管理的能力。[6]潘海燕等人在此基础上,从绩效技术应用角度出发,提出教育技术人才的能力体系应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技能和技术、人与人的沟通能力。[7]我们认为,对教育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既不宜过于笼统,也不宜过于具体。过于笼统会让人才培养的实践者难以理解和把握,太过具体则会失去统领性和灵活性。由上所述,教育技术人才完备的知识体系应是教育技术专业理论、开发与应用知能和专业实践知能三方面内容的交叉融合。对于一场战役来说,要想获得胜利,有三个要素起着关键性作用:军事战略思想,武器装备制造,实际战术运用。如果把教育技术人本培养看做是一场战役的话,要想实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这个目标,也需依赖三个要素:要素之一,教育技术专业理论,它对应的是军事战略思想,主要包括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视听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要素之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知能,它对应的是武器装备制造,主要包括媒体设计、教育软件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开发、影视作品创作、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作品制作等内容;要素之三,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知能,它对应的是实际战术运用能力,主要是与信息化教学、数字化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有关的实践性知识、经验、技能等。

三、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及对策

1.教育技术专业理论

教育技术专业理论如同军事战略思想,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它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视听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等。从国内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来看,各校均把教育技术专业理论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专业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呈失衡状态,重视西方的、现代的教育思想理论的学习,而忽视本国的、传统的教育思想营养的汲取。教育技术人往往对西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了解得比较多,但如果问到中国本土的教育思想有哪些,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有哪些可取之处,教育技术人往往无从谈起。南国农先生曾经谈过一件引发他思考的往事,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日本教育技术学者提到日本的“教育工学”这个名称是因为受中国的《天工开物》这本名著的启发而得来的。南先生说他听后既感自豪,又感惭愧,自豪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惭愧只知道这本书名,并没有研究过。此后,南先生在多个场合均强调在教育技术理论体系重构中,要多一点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研究和使之现代化的探索,多一点关注传承自己祖先的宝贵遗产、精神财富。[8]

南国农先生的故事并非个案,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教育变革的研究有一个明显倾向,那就是自觉地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智慧。不少教育技术人士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点,并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何克抗的《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马周周的《<庄子>蕴含的教育技术思想探秘》,沈书生的《陈鹤琴的教育技术思想与实践》。然而,从教育技术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仅有这些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应该纳入到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中来,因为其中蕴藏着无数先哲留给后人的关于教育的宝贵财富。比如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学记》中的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庄子对于技术的看法等等,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重构与实践应用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近现代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立足本国实现自我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从军事上的胜利到经济上的强大,从政治制度建设到科技文化繁荣,无一不是如此。教育技术的发展亦遵循这样的轨迹,只有立足本国国情走属于自己的学科发展之路,才能找到清晰的方向和光明的前途。对欧美教育技术理论的全盘吸收、一味依附,带来的是“水土不服”。如何在教育技术专业理论中融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内容,为教育技术人的知识体系补充本土的、民族文化的营养,这一问题值得教育技术人关注和思考。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知能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知能类似于战争中的武器装备制造能力。由于教育技术跨越计算机、影视、设计等多个与技术相关的学科领域,教育技术人此类知能具有跨学科、多元化的表现,颇具“通识”型人才的特征。但是,教育技术人才在展现其多元知能的同时,也时常被这样评价:搞教育技术的人懂计算机但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懂网络技术但比不上网络工程专业的人,会影视创作但不如影视编导专业的人,能从事动画设计但又不如动画专业的人。教育技术人在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现象似乎由来已久。面对此类现象,部分专业人士提出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工夫,各级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师资情况,选择某一个专业方向(如数字媒体方向),加大该方向上的课程比重,以此让教育技术学生在这个方向上学得深、学得精。这似乎是一个可取的办法,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了,就会发现,教育技术将不再是教育技术,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影视编导、动画技术等等。

教育技术人的根究竟该扎在哪里?这里我们不妨回味一下在教育技术领域经常被提到的两句话:电化教育姓“教”不姓“电”,教育技术姓“教”不姓“技”。教育技术人的根就在这个“教”字上,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知能的学习方面,也应是如此。只要我们能抓住服务教育教学这个根本,就能扎牢专业根基,继而可以将开发与应用做得深入,做出教育技术专业的特色来。从课程设置上看,国内众多学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开发应用类课程似乎都与教育教学有所结合。比如网络技术与教育应用,网络课程设计,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教育动画设计等等,这些应用开发类课程在名称上都是姓“教”的。但是,如果走入这些课程的课堂就会发现,这类课程虽然在名称上或多或少与教育教学有关,但课程内容基本是纯粹的技术应用与开发,没有能够将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理论、方法和规律与技术本身有效融合。网络技术与教育应用就是纯粹的网络技术,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等同于影视节目创作,教育动画设计只讲授动画制作。这些课程在内容上鲜有教育教学的影子,而那些连名称都与教育技术相隔绝的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情况就更糟糕。学生学完这些课程之后的确是学到了相关的技术,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则是一片茫然。由于没有抓住在教育教学环境下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这个根本,学生往往感觉自己学的是其他专业的东西,教师往往感觉自己教的是其他专业的课程,而他们所教、所学的课程往往又只有比较短的课时,在这样的背景下,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结果自然要产生。

教育技术需要培养学生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知能,但前提是这些知能应以教育教学为导向。针对目前现状,教育技术专业技术开发与应用类课程体系有必要进行重构。一个可取的重构方向是,让技术开发与应用建立在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个基础上,提高专业课程间的耦合度,从而实现:别人会网站设计,教育技术人会网站设计,尤其精通教育类网站设计;别人会影视节目制作,教育技术人擅长的是科教类影视节目制作;别人会动画设计,教育技术人能让动画作品发挥出教育效用来。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入手。目前很多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类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仅仅研究技术本身,而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和理论理解不深,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将这些技术类课程内容与“教”联系起来。如何提高教育技术专业整体师资水平,让其更专业化,让其成为真正的教育技术人,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要想解决它,需要依靠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积极探索,需要教育技术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决策者、管理者的正确引导。

3.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知能

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知能类似于一场战役中的实际战术运用能力,军事战略思想和武器装备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依靠灵活的战术运用。教育技术是一门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学科,实践应用是它的生命线,要想把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益,必须借助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知能的有效运用。学习技术开发只是手段,开发之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才是目的。但是从现状来看,教育技术学和技术学科的冲突比较明显,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有明显的倾向,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从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简化为教育中的技术。[9]如前文所述,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技术开发与应用学习方面的问题本质上是源于相关知能的学习未能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在教育技术研究方面,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为例,整合概念自提出以来,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整合的研究成果出现,但面对丰富的成果资源,从事整合实践一线的学科教师却总是感觉举步维艰。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研究成果多止步于理论层面上的建构与论证,缺乏将这些成果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的后续关注。教学设计研究也与此类似,尽管学者们不断创新着认为可以优化教学的优秀模式,但在实践领域,这些模式却很少能被真正运用,为教育教学创造实际成效。不少从事教学设计教学的教师一方面对有关教学设计的原理、规律和方法侃侃而谈,另一方面教学设计这门课程本身却未能以理论上所阐述的方式展开。

此类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技术人的专业实践知能薄弱,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教育技术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专业实践知能的重视不够。很多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都很注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术开发与应用类课程,而对能把这两类课程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效益的课程——教育技术专业实践课程,往往重视不够。比如不少学校在开设远程教育这门课程的时候,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远程教育实践则鲜有涉足。此类现象带来的结果是,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开发与应用知能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运用。教育技术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系统技术,而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是要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是在书房和实验室里。教育技术以优化教学、促进学习为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看教育技术人能否具备必需的专业实践知能。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同时强化教育技术理论类课程和技术开发与应用类课程同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以此来实现理论、技术和实践的交叉融合,产生应有的“化学效应”,这是值得教育技术人重视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经济全球化、学校开放化、教育终身化、学习数字化等都在对教育技术学科产生重要影响,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情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技术工作者一方面需要积极转换思维模式,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断革故鼎新,另一方面,也应具备稳定的心态,抓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点,以不变应万变。从专业理论、开发与应用知能和专业实践知能三个维度入手,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是一种可取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2]郭琴.电化教育的定义与发展——对中国电化教育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5-8.

[3]李康.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2(1):5-12.

[4]冯秀琪.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2):29-31.

[5]南国农.我国22 年电教发展留下的三笔宝贵财富[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86-87.

[6]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8.

[7]潘海燕.教育技术学科背景下绩效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7(7):29-32.

[8]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0(4):5-7.

[9]石新茂.砸开技术黑箱融入教育实践——教育技术解困之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38-48.

猜你喜欢
理论专业课程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