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2012-01-21 20:26胡清华
关键词:基地农村大学生

胡清华

(湖南科技学院 招生就业处,湖南 永州 425100)

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胡清华

(湖南科技学院 招生就业处,湖南 永州 425100)

作为推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桥头堡,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建设有着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促进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大学毕业生成规模反向流动至农村的重要时代价值,应得到地方政府、高校和村级组织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类型、特征和主要任务的理论分析,立足实践提出了基本建设路径,即通过搭建运行平台、设立农村创业服务中心等专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联合社会各界定期开展项目招标、构建经费政策扶持体系、有效控制风险等途径保障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科学发展。

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

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素,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实现办学精神和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非常低,2011届毕业生仅为1.6%,[1]而面向农村创业的比例更低,创业成功又留在农村发展的可谓凤毛麟角。大学生就业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双重背景正严格拷问高等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构建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突出意识引导和环境培育,提升大学生农村创业创富和管理能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类型、特征与价值

(一)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分类

从目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特别是创业成功的数量非常小可以发现,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地方政府尝到了高素质人才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甜头而建设了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外(如安徽凤阳县率先建设了小岗村、大王府、大石岗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等),包括农学院校在内的高校鲜有投入实践或运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还处于初级的理论探索阶段。对于创业基地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按照创建方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型,高校租赁校村合作型,高校、地方政府与村级组织三方合作共建型(本文主要立足于三方合作共建型展开探讨)。按产业领域可分为涉农种养殖业、物流贸易业、教育培训和文化资源开发业、旅游休闲餐饮服务业、加工制造业、高新微电子技术产业及复合型产业诸类型。按具体功能可分为农技推广、产业辐射、旅游目的地、加工制造基地、品牌经济打造、综合带动城镇化等类型。

(二)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特征

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是引导大学生转变职业观念、拓展职业视野、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农村创业模拟训练、创新实践、技术转化、项目孵化的重要场所。比较其它创业实践孵化基地或实训园区,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示范性强

凡运营情况良好,达到创建目的的农村创业基地必将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大量正面的舆论支持,对各地农村、在校大学生都将起到很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2.可以快速复制

农村创业基地的创建方式、产业模式、经济效应的扩散性非常强。尤其是注入高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的追随支持。这样创业基地将被要求多点化复制。

3.效益周期性较长

当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选择的项目领域主要还是涉农种养殖业和休闲服务业。短时间内入住创业基地的项目主要还会集中在这两个领域,项目的获益有较长的周期性。

4.鼓励就地成长性

与其它创业孵化基地或实训园区不同,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更支持入驻项目就地成长,而不是定期换人或孵化成功即转换项目。

5.建设发展的范围较为宽广

在建设过程中,不仅地域范围的界限不明显,产业领域受限范围小,甚至对参与建设的群体范围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可以吸收城市资本、新生代农民工等要素参与。初始阶段可以依托几个创业的大学生或单个项目建设起来,而综合性的创业基地则将涉及到多个产业领域和不同社会阶层。立足城乡统筹发展需求,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际,如湖南省提出的“四化两型”社会建设,更鼓励农村创业基地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多种项目齐头并进和综合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城镇化进程。

(三)建设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时代价值

实践证明,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关键在于促进生产要素反向农村流动。建设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人力资本向农村实现有效转移搭建了宽广平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的人才。大学生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通过建设农村创业基地,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广大农村创业,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和生产体制的创新,有利于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的传播,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是高校改革创新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再以传统思维与方式培养人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引导学生将专业技术与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创业实践与创业项目孵化过程中,增长才干,发展能力,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人才,是新时期高校拓展实践性教学内容,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崭新探索,也是顺应大学生面向基层农村就业创业的历史潮流之举,必将促进高校改革创新与发展。

3.是拓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

2012年以来,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部环境因素和毕业生专业、层次、类型、结构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相互错位产生的结构性过剩外,大学毕业生作为特殊生产要素未进行合理配置是重要原因[2]。大学生就业依然主要选择面临饱和状态的大中城市,而对最需要人才的广大农村则避而远之。建设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向大学生展示农村旺盛的创业机会,提供广阔的实验平台,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重新定位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产生示范带动效应,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重要途径[3]。

二、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意识引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村、农业的现代化。与当前城市发展相比较,广大农村地区更需要高素质尤其是创业引领型的人才。遗憾的是,受舆论环境、生活条件、网络信息、创业方向选择等多方因素影响,愿意到农村去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4]为鼓励、吸引和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国家相继出台了“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重大政策,部分省市如辽宁、江苏还开展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从整体上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是,这些举措对转变大学生职业观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创业首选大中型城市。因为毕业生的接触面有限,在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理想信念被物欲追求所淹没,城市优于乡村的“普世”舆论泛滥的大环境下,他们到乡村去创业往往被认为是“走投无路”。高校开发建设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农村开展创业实践和创业孵化行动,在开阔广大学生的视野,开展国情国力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自觉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洪流中去,重点突出大学生面向基层农村就业创业的意识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强烈的被需求实践中转变职业成才观。

(二)培养引领农村创富发展的人才队伍

立足高校视角,建设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批创业致富和经营管理的人才。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和创业实践,配合校内教育,着重培养农村科技知识型、复合型、战略型、教育型、开拓创新型创业人才[5]。在创业基地建设实践中,还应强化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和专业技术指导骨干队伍的建设,着重提升他们业务素质和实践指导能力,使之能指导和带领大学生一起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成功创业。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人才的缺失。不仅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而且连本地本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很难留得住。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在发展项目,推广技术,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可以有效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良性回流,使他们成为农村发展致富的领头人。

(三)加快推进农村复合型产业化发展道路进程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业逐渐成为一个庞大开放的系统,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渗透和改造着传统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内涵更广的产业演进,使农产品由“增值”进一步提高为“价值强化”,从而演变为高技术的竞争[6]。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生产向着产前产中产后、农工贸一体、一二三产业结合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但是,各地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因地治宜地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才是科学之举。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高科技的农业生产。而纵观国内百强村的发展历史,都离不开二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尤其是江苏省农村地区村镇齐头并进情形的出现,反映了农村走复合型产业化发展道路爆发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共同富裕”的诠释。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就成了高新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高素质人才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试点,成了推进高科技农业、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甚至电子信息产业落户农村的试验田,对推进农村复合型产业化发展道路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带动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建设是一个科学开放的过程。在科学精细管理的主导下,鼓励大学生以各种方式从事创业实践和创业孵化,可以经营乡村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餐饮业,从事高科技附加值富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形成产业链条带的经济作物种植业,特色项目加工贸易业(如楠竹、油茶、秸杆、柳藤等深加工),特色食品和农产营养品研发加工业,农村教育培训业,物流业,再生能源生产加工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依托科研技术转化创办生产型企业,电子信息产业,等等。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创业基地更要注重保护农村脆弱的生态,通过科学规划和富有特色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以及高素质的生产经营队伍,保障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三、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的基本路径

全面推进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将为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助推剂。是一项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为推进富民强省,服务于“四化两型”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笔者所在的湖南科技学院积极探索面向基层农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农村创业基地建设上迈出了一大步。学校依托专业科技优势如生物质能源、油茶林低改及深加工项目等与地方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合作探索建设农村创业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立足于实践基础,本文试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提出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教育,培养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过程中,要坚持“培养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百姓,繁荣一方经济”的工作方针。将大学生创业基地打造成集农村“创业知识教育、创业思想集聚、创业体验实践、创业项目研发推广、创业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因此,构建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应树立“坚持科学发展,注重人才培养,依托技术支撑,突出效益优先,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是多方受益原则。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既要达到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又要使当地农民享受到实惠,得到村民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欢迎。二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原则。广大农村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但也面临着生态条件和环境十分脆弱的局面,创业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应特别强调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生产力提高与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三是以人为本原则。创业基地建设必须突出大学生中心的思想,通过培养他们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才智,调动他们的激情来做大做强创业基地。要不断发挥组织管理者的主观能动作用,管理维护好创业基地体系与机制建设,做好宣传展示和社会推广工作。同时,还应着重建好指导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和创业实践的有丰富农村创业经验的专家和指导教师队伍。四是风险控制原则。受多方因素影响,国内大学生创业面临较大风险,失败远大过于成功。因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往往会带动周围农民,故除自身外,还连带着社会、农民和农民信任等多方面,承担着较大风险。加强技术指导,实施稳健经营,积极防范风险,责任重大。

(二)步骤实施

1.搭建运行平台

普遍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受环境、地域限制的因素比较小,在校园内外都可以创建。而农村创业基地则必须选择条件合适的农村来搭建运行平台。由于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不仅是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孵化创业项目,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实验田”,还是引导乡村发展方式变革,服务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站”。因此,高校在初始选择合作乡村时除要考虑离学校的距离、交通状况、水电基础配套设施等通常因素外,还要考察当地土地承包使用情况、荒山荒地搁置情况、干群关系及群众基础情况、是否为扶贫点或党政领导联系对接点等特殊情况。另外还应根据学校前期教育和组织学生面向农村创业的情况(如通过优势专业或科研成果,培养了掌握先进技术并有意愿到农村创业的学生,具有技术优势的农村创业项目等),当地党和政府以及村委会的意愿程度来确定建设地址。合作农村选定后,还应投入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办公、研发、生产经营、住宿等必要的场地、场所。

2.联合设立组织机构

设立严密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校内应成立诸如“大学生农村创业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大学生面向农村创业环境和氛围的培育,对创业基地的筹建设置和大学生入驻项目的招标选择实施管理,对到农村创业大学生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持,并筹措专项经费以服务于创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特殊性要求建设过程中必须得到当地党委政府以及村级自治组织的大力支持。为此,高校应针对每个创业基地联合当地党委政府和村委会成立组织管理机构,成员由学校专门机构人员、当地党委或政府领导、村支部书记或主任组成,也可吸收大学生创业骨干参加。主要职责是对场所和入驻人员进行管理,提供政策环境支持,创业技术指导,劳动生产力组织,先进典型或项目推广宣传、风险防范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等。

3.建立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

科学的规章制度,先进的管理体系对推动创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尽早实现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建立起校内大学生面向农村创业的激励机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包括创业项目或创业团队(个人)入驻基地选拔程序和制度,对创业项目或创业团队(个人)资金扶持制度,场地和项目经营、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创业项目经营风险预警制度,创业团队(个人)绩效考核(退出、就地转化成长)等制度。以保障创业基地运营有序、安全、合法和效益最大化。

4.定期开展项目招标与推广

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大学生创业团队(个人)及其创业项目的成长性。高校要利用自己的专业办学优势、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并联合社会企业向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项目,同时激发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自主设计农村创业项目,并定期开展基地入驻招标活动。笔者所在高校就充分利用专业和科研优势,开展南方油茶林低改及油茶籽油深加工项目推广,受到了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对在创业基地经营的项目孵化成功的,要建立推广渠道,积极协助他们开展有偿推广活动,帮助创业团队(个人)获得最大效益,以促进农村产业带或产业链的快速形成。

5.构建政策、经费扶持体系

当前,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到基层农村自主创业,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扶持政策和措施因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予以执行,落实问题被体制性障碍所阻隔。如非担保性小额贷款落实扯皮,税费减免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很少有针对大学生在农村开展生产经营象各地工业园一样出台明确统一的优惠政策配套措施。而当前中央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扶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各项补贴、贷款担保、税收减免等基本由地方政府承担。因此,创业基地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人保部门的就业服务组织,构建政策和经费的扶持体系。

6.完善考核评价管理

对入驻农村创业基地经营的项目,除通过创业团队(个人)绩效考核(退出、就地转化成长)管理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比,推选先进典型,如评选项目创意奖、经营之星奖、最佳团队奖以及推荐参评各地政府组织的“创业之星”、“十佳创业人物”等,对他们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对他们的宣传去打造创业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在园区内营造争优创先,积极奋进的文化氛围,辐射和影响广大学生树立起“到农村创业大有可为”的职业价值观。

[1]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news.jyb.cn/job/jysx/201206/t20120611_497687.html,2012-06-11.8-9.

[2] 吕军书.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8,(7):16-19.

[3] 陈 华.大学生农村创业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0,(8):48-50.

[4] 周 俊,肖 文,姜 宇.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吸引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375-376.

[5] 唐朝继. 新农村建设机制:大学生创业视角的哲理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2-114.

[6] 刘智元,蹇兴东.为农村培养创业人才是高等农业学校的重要责任[J].高等农业教育,2003,(7):11-13.

[7]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九个怎么办—“十二五”热点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42—46.

G641

A

1673-9272(2012)06-0187-05

2012-06-20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校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编号:11C0580)。

胡清华(1978-),男,湖南郴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硕士,研究方向: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本文编校:杨 灿]

猜你喜欢
基地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的基地我的连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赞农村“五老”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