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内涵及其建设
——第五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2012-01-21 20:31王一涛毛红霞
关键词: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

王一涛 毛红霞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第五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研讨会”于2012年4月20日在浙江树人大学隆重召开。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浙江大学吴华等知名学者,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哈尔滨东方学院院长顾德库等共计20所国内民办高校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专家、学者围绕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问题畅所欲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与会专家对公益性民办高校的理解

吴华教授从两个不同的理论角度论述了公益性问题。第一,经济学角度的公益性。经济学意义上的公益性,就是指教育的外部性。简单而言,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如企业或个人)的某种活动对别人产生的某种好处或坏处。比如,果农的辛勤劳动使果园枝繁叶茂,蜂农从中获得好处(经济收益),但是蜂农却不需要承担获得这种好处的成本,这是一种正的外部性。再比如,一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污染了河流,河流下游农民的生产活动因此受影响,减少了收入,这相当于农民被迫分担了上游企业的成本,这是一种负的外部性。教育是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的活动。一个人接受教育,能够减少犯罪倾向、提高劳动技能和发明创造的技能等,这些都增加了社会的总福利,从而对他人有益,这就是教育的正外部性即公益性。从这个角度看,民办高校无论是营利的还是非营利的,只要能认真教书育人,能提高学生素质,能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都是公益性的。第二,会计学角度的公益性。从这个角度上讲的公益性基本上等同于非营利性,这是主流标准。提供教育服务的民办高校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分配办学结余,而且资源提供者不要求投资的所有权。

浙江树人大学副校长徐绪卿对公益性和营利性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当前应该强调“非营利性”这个概念,因为“公益性”这个概念已被滥用,不足以表达教育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不仅具有公益性,而且意味着任何人不能占有学校资源和控制学校,也不能分配办学盈余,所有的办学收入和积累都将被用于人才培养。徐绪卿通过国际比较进一步指出,尽管现代大学发展中也有营利性大学的产生和存在,有的国家营利性大学甚至发展速度较快,但考察古今中外所有的私立大学,办得好的无一例外都是属于非营利性的。由此可知,“非营利性”是高水平民办高校示范校建设的规律之一。[1]

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指出,公益性是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他说,国家财政部之所以不愿意用国家财政经费扶持民办高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民办高校很难证明自身是非营利性的。因为民办高校无法证明自身的公益性,所以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就会有一个合法性问题,人们担心进入民办高校的公共经费可能会进入私人腰包。

在国内民办高等教育的实践中,诸多学者也是从非营利性的角度来理解公益性这个概念的。黑龙江东方学院副书记刘德深介绍了学校创办者的办学信念。该校从自身的办学实际出发,认为公益性主要表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一点上。不求办学的物质回报,正是黑龙江东方学院最鲜明的办学特色。黑龙江东方学院的开创者们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办学风范,不追求任何的物质回报。

厦门华厦学院副院长陈明伟也指出,该校董事会一贯坚持公益性办学,不求回报,这是该校发展态势较好的原因。

二、与会专家对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理解

与会专家认为,所谓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就目前来说,主要是与其他民办高校比较而言的,主要是指现有民办高校中的佼佼者。但是,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目标不应仅此而已。从当前来看,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应该是指从2000年升本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中高水平办学的那部分。当然,从长远来看,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和高水平的公办高校没有区别,是就我国所有高校而言,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处于一流的大学。韩民指出,不同层次的民办高校都可以办出高水平。他特别强调,规模大小和水平高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美国的很多文理学院,规模都很小,但是教学质量特别高。

徐绪卿在研究高水平民办高校判断标准的基础上指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应该得到公认,社会认可度高。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应突显优势,有较强的竞争力。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示范校的“高水平”,主要应体现在学科和专业的“高水平”上。因此,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示范校应该具有一批优势突显的专业学科,由此带动学校的品牌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人才工程”应成效显著,实现可持续发展。队伍建设是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基础工程,[1]高水平民办高校要加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谈松华指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点,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的民办高校,只要各民办高校继续努力,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很多民办高校都对建设高水平的民办高校表现出很大的信心,这种信心源自民办高校在较短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011年,在国家开展的“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作中,共有5所民办高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这5所民办高校分别是黄河科技学院、西京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和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成功是信心的来源,正是因为有了能够让人产生信心的辉煌历史,民办高校才会对实现高水平的目标充满信心。

三、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路径

实现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目标,既需要政府的扶持,也需要民办高校自身的努力。就政府的扶持而言,需要给予民办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建立公共经费扶持民办教育的通道。

(一)国家出台更优惠的政策

1.赋予民办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足是目前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重要障碍。具体而言,民办高校缺乏学费定价权和专业设置权这两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力。

就学费定价而言,民办高校的学费受政府物价部门的控制,各地的物价部门一般给民办高校学费设置了一定的限额,收取超过此限额的学费是不允许的。在民办高校缺乏公共经费扶持的情况下,学费便构成了民办高校的大部分收入来源。当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取受到限制时,就会导致民办高校运行经费不足,从而限制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公办高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12 000元,且公办高校的学费在5 000元左右,除此之外,公办高校还有各项政府拨款。而民办高校除了学费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这就导致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在经费上的差距越拉越大。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脊柱,教育经费的差距显然会拉大教育质量的差距。

一所高校所开设的专业是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基本内容,正如一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系列一样。但是,民办高校目前并不具有自由设置专业的权力。民办高校设置的专业,一般要符合教育部所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不在此目录上的专业较难获得批准。目前,很多公办高校获得了设置目录外专业的权力,但是民办高校却很难获得设置目录外专业的资格。民办高校因其体制机制的优势,且自负盈亏,对就业市场的把握必须要有足够的灵敏与重视。因而,民办高校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较为敏感,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但由于国家对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实行层层审批,民办高校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灵敏感知不能转化成对专业的灵活调整,极大地限制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也降低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吸引力。

2.建立公共经费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通道。上海建桥学院副院长朱瑞庭表示,目前上海的民办高校生均运行经费与公办高校相比差距较大,2010年,公办高校的生均运行经费已达3万元左右,而上海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均保持在本科15 000元、专科13 000元,仅为公办高校的一半或者更少,资金不足造成民办高校发展后劲缺乏,导致与公办高校发展的差距拉大。因此,政府亟需建立公共经费进入上海民办高校的通道。

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了公共经费扶持民办高校的渠道。上海市根据民办高校资产过户情况,对民办高校进行补助:对于资产过户基本完成的民办高校,每个高校给予生均1 000元的补助;资产过户情况较好的民办高校给予生均800元的补助;对于因种种困难资产过户情况不理想的民办高校,也给予生均500元的补助。

陕西省在推进分类管理试点的过程中,给予了民办高校较大的资金扶持力度。西京学院院长任芳介绍了“陕西新政”。陕西省在进行分类管理试点的过程中,从2012年起,省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用于补贴陕西省的民办高校。这意味着陕西省内的每所民办高校都可以得到1600多万元的资助。作为一个位于我国西部、经济不甚发达的省份,陕西的做法无疑为我国其他地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民办高校自身更努力的建设

与会专家和民办高校领导都认识到,建立高水平的民办高校,不能仅仅依靠政策环境,自身的努力更重要。而且,即使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政策也偏爱于有准备的民办高校。从当前来看,注重内涵建设的民办高校更能脱颖而出。

1.培养应用型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校一切努力的基础,目标不明,所有的努力都会事倍功半。哈尔滨华德学院是一所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民办高校,该校顾德库院长认为,办大学首先要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清楚,学校其他的工作就无法进行。虽然各民办高校对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不同,但基本上都可以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河北传媒学院的董孟怀认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拥挤,困难重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高估了自己,培养目标定位偏高,造成了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知识多、实践能力差,尤其缺乏在生产第一线实践的技能。另外,从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历史来看,民办高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较为合适。该校就是培养能够从事省级或市县级的广播、影视、演出、出版、文博、广告以及会展等传媒、文化类产业的实际工作者。为了实现培养“适用性”人才的目标,他们及时调整了教学模式,采取了“让学生边干边学,在干中学”的教学模式。比如,音乐系组织声乐专业的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赛,长住北京半年,除了集中补课外,还邀请全国著名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等来现场授课并指导排练,使学生们在发声、视唱练耳、合唱、表演、指挥以及化妆等方面收获很大,远远超过了课堂授课的教学效果。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杜世伟介绍了该校的SPT(Successful&Practical Talents)人才培养目标,意为“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SPT人才培养目标,学院从“适应度”、“契合度”和“满意度”三个维度进行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改革。所谓“适应度”,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契合度”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契合度。具体来说,就是从系统论和整体观上把握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契合度,避免在很多高校中存在的“四个脱节”:一是避免培养目标与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脱节;二是避免评价与目标脱节;三是避免单门课程与课程总体脱节;四是避免教学方式方法与培养方案脱节。“满意度”首要的是教育服务要以生为本,创造适合学生需求与期望的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持续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江西科技学院副校长王志锋介绍了该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工程。所谓“卓越工程师人才”,就是理工科的应用型人才。该校在培养工程师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与汽车专业相关的工程师人才,在社会上赢得了美誉。

2.建设师资队伍。大部分民办高校都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最重要的条件。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就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目标。

河北传媒学院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做是学院发展的“一号工程”,通过引进新人和培养已有教师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重点引进三种人:一是高学历、高职称或“海归”教师;二是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专业技能特别强的“双师型”教师;三是具有专业技术又善于管理的“双肩挑”人才。同时,采用三种方式推进青年教师进修:一是校外送培,以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为主,也包括到国外或国内的院校进行专业进修;二是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专门培训教师,让一大批青年教师接受高水平、高起点的培训;三是组织校内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每个院系都制定自己的培训计划,以教研室为单位,以说课、观摩、研讨为内容,以老带新。此外,学院每年都要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案评比和公开课展示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民办高校还发挥内部管理自由的优势,通过优秀的激励考核机制来保证教学质量。山东英才学院通过实施“名师建设工程”,把群众公认、专业水平高、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名家、名教授推荐为国家、省级名师,激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争先创优,涌现了一大批教学能力强、深受学生和专家好评的教学骨干。

河北传媒学院对教师的考核“真刀真枪”。他们的考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院外专家担任评委,比如考核音乐、舞蹈、播音与主持的教师请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来校主持,他们的评论和打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由他们当场打分、当场公布结果,对考核优秀的教师从下月起增加工资,对排在末尾的教师予以解聘或降薪;另一种是由院长牵头,请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学院督学、教务处长、人事处长、督导办主任及教师所在院系的负责人参加,采取相同的程序,并兑现奖惩。自2010年实施该考核以来,他们共奖励优秀教师多人,也解聘教师多名。

3.规范内部管理。管理是效率和效益的保证。在既定的资源环境下,高效的管理水平能够极大地提高办学水平。

徐绪卿指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和谐稳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是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示范校建设的基本条件。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举办体制的不同,其内部的管理体制也有很大的差异。法人治理结构是现有民办高校管理体制中比较普遍的管理体制,应该得到完善和加强。市场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是民办高校优势的核心,但是学校的办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管理体制下进行的,责权明晰、关系和谐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区别,注意法人治理结构的适用性和创新性,遵循高校育人的规律,避免大学管理的企业化。[1]

黑龙江东方学院副书记刘德深介绍了该校“四位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四位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由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的行政系统、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党的组织系统、主任教授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术系统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系统。这一治理结构将学院的决策权力、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科学地配置于不同的治理主体之中,初步实现了办学治校权力的有机融合和相互制衡,形成了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既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提供了制度保证,又为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提供了法治基础。[2]

4.重视科研工作。很多民办高校认识到,科研工作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社会声誉,因此,民办高校也要开展科研工作,科研是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必要条件。

浙江树人大学从较早之前就重视科研工作,目前科研成绩相当喜人,学校也尝到了科研为学校全面发展所带来的甜头,2011年科研经费更是突破千万。西京学院院长任芳指出,该校长期以来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正是该校顺利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关键。学校自2005年升本以后就将科研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2009年学校的科研经费突破1 900万元。另外,该校在科研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果断削减发展前景不佳的学科。

黄河科技大学强调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推动科研,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发展。该校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展学术,促进人才培养。在制订学科建设五年规划时,明确了重点建设学科及学科方向,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图书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该校的科研工作还坚持应用研究为主,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并积极参与政府及企业决策咨询,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

作为一所在科研工作上起步较晚的民办高校,山东英才学院也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该校副院长帅相志介绍了该校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学术层级。学院相继建立起了涵盖科研考核、科研奖励、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的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与规范,这些办法和章程,为提升全院科研工作的水平质量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据和制度遵循。

四、会议原则通过《中国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联盟章程》

自律是建设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重要途径。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讨论了组建“中国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联盟”的相关事宜,并原则上通过《中国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联盟章程》。中国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联盟,由30所以公益性、高水平为建设目标的民办高校自愿组成,是一个非法人的行业联盟组织。联盟的宗旨是通过长效、严格的联盟机制,探索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规律,促进民办高校加强自律,自觉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办学,提升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社会声誉。

中国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联盟由北京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和上海杉达学院三所院校发起,与会高校代表纷纷表示支持。会议原则上通过的章程规定了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其中联盟成员的权利包括:分享联盟的品牌、广告和信息等所有的资源;分享联盟研究成果及相关的咨询;有权参加联盟举办的年会、讨论、考察、调研和培训等活动。加入联盟的条件,除了要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内拥有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之外,还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联盟成员要承诺学校所有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任何人不从学校谋取投资回报,办学结余不得用于分配和分红。此外,联盟成员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民主管理。中国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联盟的建立,必将加快我国建设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步伐。

[1]徐绪卿.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2(7):24-27.

[2]赵奇.构建民办高校“四位一体”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7-29.

猜你喜欢
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山西确定20家省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公益性气象信息大众传播力提升方法研究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