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竞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道教符咒浅析
徐 竞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符咒是中国道家灵修的哲学,也是心灵最高艺术升华,符咒作为信息传递符号的产生并以长期发展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宗教的命运看来必须进行彻底的转向,也算是对超验形态以及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创造。应从道家典籍来开发,对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将道学文化的真实面貌公诸于世,形成新的道家学派,完成创立道学的使命。
道教;符咒;文化特性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一种颠倒的虚幻的反映[1]。从最早期的渊源而言,符咒可追溯至原始时代。不过道教的形成在东汉时期,距原始时代已有三、四千年之久[2],因此它的前身,是汉代方士和民间巫师,它的符咒也直接从方术、巫术中的演化而来[3]。
符咒在远古时代神话中有很多的记载。在道教中,以符箓作为求道和传教的主要方式的道派称为符箓派。符咒作为古老巫术的直接产物,已蒙上的神秘色彩,充分显现古老先民对秘法的信赖。在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初期,符水咒语治病是道教教派的重要支柱,符箓与咒语在道教典籍中大量存在,道教中几次大变动也不同程度地造就了符咒。
符咒,道教的符箓和咒语的合称。一般而言,”符”体是用朱笔或墨笔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以屈曲笔划为主,点线合用,字画相兼。道教派称它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咒”是口中诵念的用以除灾或降祸的口诀。道教的”符咒”是由”符”和”咒”两个部分所组成的,符和咒既可以独立使用或两者也可以合用运作。古云:”若之书符穷、惹得鬼神惊。不知书符穷、惹得鬼神笑”。符咒是古人对宇宙气场深刻体验的特写纪录。
从“符”的本意而论,原指瑞应、验证[4]。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导致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人们把天地显现的各种表示祥瑞的征兆,叫做“符”。咒语原来作为一种祝告之辞,是人们感情激烈流动时的呼号或内诉形式。传统认为,祝告就是“咒”的本义[5]。祝一开始即被赋以致善去恶的双重功用。口念祝辞,驱除邪恶妖氛,在先民的心目中,需要强烈且有命令性口吻的言辞,来发誓诅咒,祝辞就成其为咒语。道教中人从传说中接受了关于运用语言魔力的法术,咒语也作为道士沟通神灵的手段。
道教依符水咒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实际上迎合了某种群众心理。而所谓”贵在乎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的精神追求是很少。符咒在早期东汉末年,张陵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太平道的兴起,道教才形成特定的宗教信仰、理论、宗教活动组织得到发展。符咒是中国道家灵修的哲学,也是心灵最高艺术升华。
关于道教符咒本质的阐释,我们既要考察它与文化因素在内外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属性,还要关注它的生成历史动因的决定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出的固有稳定性,同时,进一步分析其理论意识对这一根本属性的强化作用。
道教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是本土的传统宗教。卿希泰认为道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与道家本身演变的产物,是黄老思想所结合的神仙思想、阴阳数术、鬼神观念,吸收天神学、谶纬神学等都由“道”所统率的、庞大与复杂的思想体系[6]。从中国社会的文化型态是为复杂,其内容的思维方式与意象建构也是相当多元化,有哲学思维,有艺术思维,也有神话思维,可说存在着相当多样的系统思维,彼此相互融合,展现出集体性的特征。这中间有理性的思维,也有世俗的思维,结合一个更大组织系统,为解说方便,可从单一的思维型态切入,掌握其中的特殊面向,进而显现社会的整体风貌。
神话信仰思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心里依托,也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随着传统文化的成熟,其思维活动更加的复杂,同时也更具有个性,表现出民族文化的集体意识与行为模式,进而建构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与行为规范。
在古代先民的心理信仰领域里,对世界与自身关系的判断往往只停留在直接性的实用价值的层面上,并局限于简单的两极判断:好与坏,善与恶等等。在冥冥之中控制人类生存的神鬼世界中,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亦折射于其中,并从善恶标准进行区分。神是善的代表,鬼是恶的象征,善总要大于恶,神也总是要战胜鬼的。神同人一样,有自己的姓名,需要人的崇敬与虔诚才可以显灵;鬼同人一样,畏惧诅咒;巫不能随心所欲地指挥操纵神鬼,必须严格地按照神所规定的程序与方法办事,便有一套严格复杂的仪式。整个宇宙便成为一个心物互感、内外同构的互通之体[7]。人与神鬼之间要建立交感的桥梁,就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将具有特殊规定性的信息通过神秘语言进行传递的法术成为咒;将具有特殊规定性的信息通过书写在特定质料上的神秘文字(或图形)进行传递的法术便是符。正是如此,符咒成为世界古代巫术中的普遍现象。
阴阳五行的意识型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无论在广度、深度方面都长期地运作着古代中国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思维方式。、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商土”、“东土”、“南土”、“西土”、“北土”之说,这是五行观念的初步萌芽。从殷商甲骨文的这一记载,可以发现,殷人是以自我(本土)为“中”,然后再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自我为中心,依次展开包括天地万物的五行宇宙图形,事实上已形成以“人”为宇宙中心的思想萌芽。五行的宇宙图形,在空间上分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与时间上的春、夏、季夏、秋、冬相配排列,形成宇宙系列的骨干。人既是宇宙的中央,又是向四周延伸发展的基点。显现出人的自我力量的肯定与自我尊严的确立,被称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的《吕氏春秋》中指出:“天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暗藏着宇宙一体化的观念,宇宙中存在着普遍的相同性原则,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事物,都具有和宇宙整体相类似的全部特征。
符咒作为信息传递符号的产生并以长期发展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宇宙万物与人心同感应,具有人的灵性,这与其他共同引发出一个重要的观念--鬼神观念。殷墟卜辞表明:殷王朝奉为至上神的帝或上帝,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具有无限的威力和无穷的智慧。周公规定:“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把昊天上帝的崇拜与祖宗神灵的崇拜结合起来,谓之“尊天敬祖”。鬼神具有控制世界和操纵人的能力,不仅如此,鬼神本身同人间一样具有等级规定。宇宙图式的不同层次由不同等级的鬼神所占据,道教中宇宙演化系列的层次反过来又规范诸神的权力层次。既要与宇宙发生感应,就向赋有灵性的鬼神来沟通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使鬼神感应,可作用于客观世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道教继承巫术的色彩,由巫术原始崇拜与思维观念中,化为道教理论系统中关于天地人轨的理念,由巫术神鬼观念建立的神祇谱系,由巫术文化发展的祈咒与符箓,以及医疗保健练性而兮求长生不老之道等,均为道教所吸收、发展。从人类思维的发展,人必然地要从浑沌中走出,建构纯属于人的文化世界。由于周文明的礼坏乐崩,导致道家对于人文礼教的重新反省,再度触及到人与物的转化问题,意识到人与物的自然冥合,有着重回浑沌的思想倾向,到了庄子时代达到高峰,可说回到人、物、灵一体的浑沌世界,直接诉诸于人与天地万物的精神会通,发展出生命自我成全之道。
符咒作为古老巫术的直接产物,已蒙上的神秘色彩,充分显现古老先民对秘法的信赖。在道教中,以符箓作为求道和传教的主要方式的道派称为符箓派。符咒在早期东汉末年,张陵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太平道”的兴起,道教才逐步形成特定的宗教信仰、理论、宗教活动得到发展。道教依符水咒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实际上也迎合了某种群众心理。
无论甚么时候,只要生命超出动物水平向着精神水平进步,以及精神水平向文化水平进步,一个内在的矛盾便出现了。全部文化史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历史。一当生命产生出它用以表现和认识自己的某种形式时,这便是文化。文化之所以有历史,其终极原因就在这里。只要生命成为精神的东西,并不停地创造着自我封闭,要求永恒的形式,这些形式同生命就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形式,生命便不成其为生命。
历史作为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科学,涉及文化形式的变化,旨在发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真正的媒介和变化的东西。生命只能以特殊形式表现,由于本质上是永不停歇的,也不停地同自己的产物进行斗争。这种文化内容,甚至整个文化风格的持续不断的变化是生命无限丰富的标志。宗教象征系统无法和从世俗象征系统分离,它仍然不是自主性的;因此,宗教的世界观并不提供另类支配文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基本上是一元论,换句话说,宗教基本上是现世的。
生命在这里希望获得它不能达到的某种东西。然而,思考、愿望以及形式的过程只能用一种形式来代替另一种形式。但它决不能用这种超越形式的生命来代替这种形式。事实上,这两者在生命的组织和历史中都有附加的任务,即有待于其独立解决的任务。这样,它们有了存在的权力,即使将来不用解决这些任务来代替冲突,而只有用其它东西来代替它们的形式和内容。
宗教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同样深奥的形而上学,情感价值,丰富的伦理以及精神意义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但这些差别涉及到的仅仅是宗教信仰的内容,而非其对待现实性的原因立场。宗教存在乃是整个生机勃勃的生命本身的一种形式,是生命磅礴的一种形式,是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命运得济的一种形式。
历史宗教及其它一切就其作为有关世俗彼岸的超验事实的原则而言与历史宗教处于同一水平之上的宗教,都必须做出这样的答覆。但是,由于创造那些宗教形态的潜能在其突发期间未能同时进入其中,这个同样毫无疑问,宗教的命运看来必须进行彻底的转向,才能为那些潜能提供另一种证明形式或评价形式,也算是对超验形态以及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创造;另外,转向或许还能重新赋予自发地进行创造、并活跃在那些形态中间的灵魂宗教存在以形而上学价值。
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行为方式、创造方式、认识方式及情感方式,都是些秩序类型和范畴,它们把广延无边,但在所有结构内部保持统一,这些范畴中的任何一种在原则上讲,都有能力根据自身规律把这种材料规整起来。人和自然应该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开放系统,人和自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动态平衡的和谐关系[8]。
对于道教符咒,在中国社会里已有将近二千年之久,目前仍然抱着客观的立场与现象;宗教现象不仅是一种精神现象。道家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开发人类的心灵潜能为目标,它表述的生化原理、中和原理等辩证规律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宇宙律是一种世界文化的表现。应从道家典籍来开发,对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将道学文化的真实面貌公诸于世,形成新的道家学派,完成创立道学的使命。
[1] 胡萍,唐七元.从湘方言词语看宗教信仰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4-107.
[2]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1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46.
[3]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64.
[4] 张金涛.中国龙虎山天师道[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5.
[5]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81.
[6]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1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84.
[7] 刘仲宇.道教法术[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237.
[8] 欧祝平,傅晓华.生态文明发展路径的哲学考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aoist Spell
XU Jing
( the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Jiangsu,China)
Spells are Chinese Taoist spiritual philosophy, is the soul the highest artistic sublimation, spell as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symbols hav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psychological basis. Religious fate seems to be thoroughly turn, is also to the transcendental for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o creat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t classics, ancient Chinese Taoist culture innovating integratedly, the Daoist culture really known, the formation of new Taoist school, Taoism complete founded mission.
Taoist Spel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958
A
1673-9272(2012)04-0042-03
2012-05-20
徐 竞(1980—),女,安徽萧县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学。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