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屈锡华
(1.四川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理论①路径依赖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路径依赖是Paul A.David和Brian W.Arthur最初提出的概念。广义的路径依赖是其他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狭义路径依赖的解读和拓展,它一般是指当前和未来的状态、行动或决策取决于过去的状态、行动或决策的路径;或者说,历史的事件顺序会对后续事件产生影响。广义的路径依赖实际上体现的是“历史依赖”(history dependence)的思想,但是历史依赖并不等于路径依赖,确切地说,路径依赖只是历史依赖的一种形态。因此,广义的路径依赖实际上混淆了“路径依赖”和其他形式的“历史依赖”,造成了路径依赖概念的滥用。鉴于此,本文所指的路径依赖是狭义的路径依赖。已经广泛应用到技术创新、组织治理结构、制度变迁和区域经济等领域,但是路径依赖理论消极理解经济主体有意识行为在新路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使其带有较强的历史决定论色彩,忽视了经济发展中的新奇性和创造性。路径创造 (path creation)理论则强调行动者有意识行为在路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路径依赖理论的缺陷。两种理论不仅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都具有“演化”的特征,因此不能把路径创造简单地视为路径依赖的替代理论。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将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视为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路径演化”形式;路径演化是一个由路径生成、路径的发展与稳定、路径分化三个阶段构成的连续过程,兼具路径依赖的涌现性和有意识行为的建构性。
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可以归纳为:1.路径依赖是一个非遍历性的 (non-ergodic)随机动态过程;2.初始条件的偶然性和自增强机制是路径依赖过程产生的条件;3.在没有外生冲击的情况下,路径依赖过程将被“锁定”。
(一)路径依赖的性质:非遍历性的随机动态过程。David将源自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路径依赖”概念首次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并将其定义为“非遍历性”的随机动态过程:如果某一系统动态过程是非遍历性的且受制于多重吸引子,那么在没有系统外结构性因素的冲击的情况下,系统将无法摆脱历史事件的影响,该过程就是路径依赖的②P.A.David,“Clio and Economics of QWER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5,no.2(May 1985),pp.332-337.。由此可见,“非遍历性”是判定路径依赖过程的前提。
“非遍历性”是与“遍历性”相对的概念。“遍历性”是指如果不同的历史事件序列以100%的概率实现同一种结果,或者说初始条件不会影响系统最终可能到达的状态,这个过程就是遍历性的。否则就是“非遍历性”的。在非遍历性过程中,“历史的‘微小事件’不能被平抑掉,也不能被动态过程‘遗忘掉’,亦即历史的‘微小事件’可能决定最终的结果”。①W.B.Arthur,“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Economic Journal,vol.99,No.394.(Mar 1989),pp.116-131.可见,在遍历性过程中,初始条件对过程的发展和最终结果没有影响,而初始条件在非遍历性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对初始条件偶然性的敏感并不能决定一个过程就是路径依赖的,只能说明该过程是“过去依赖”的。因为过去依赖是非遍历性过程中最极端的形式,其结果完全取决于和内含于该过程的初始条件。路径依赖除了敏感于初始条件外,还必须具有不可逆性,②C.Antonelli,“Path Dependence,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Quest for Dynamic Efficiency,”in D.Foray,B.H.Hall and W.E.Steinmueller(eds.),New Frontiers in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5,pp.51-69.而产生不可逆性的主要原因是自增强机制。
(二)路径依赖产生的条件:初始条件的偶然性和自增强机制。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微小的“偶然事件”在各种可能的路径中“选择”了某条路径后,在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该过程会沿着该路径继续发展,从而产生路径依赖。路径由初始条件触发的机理可以通过非遍历性的马尔科夫过程进行刻画。③P.A.David,“Path Dependence:a Foundational Concept for Historical Social Science,”Cliometrica,vol.1,no.2 (July 2007),pp.91-114.一个非遍历性的马尔科夫过程有多个状态,其均衡结果取决于吸收态的数量和特征,以及系统的初始状态。一旦进入某个状态,就难以转向另一个状态。因此,系统到达哪个均衡状态取决于该系统是从哪里开始的,也就是由历史决定从多重均衡集中“选择”某个状态。
一旦路径被偶然事件随机选中,自增强机制就会决定路径的发展和最终结果。例如,David发现“意外的历史事件”使QWERTY键盘获得了初期的领先优势,并且这种优势逐渐被自增强机制 (如技术关联性、规模经济性和投资的准不可逆性)强化,最终使QWERTY键盘成为键盘技术的主导设计。④P.A.David,“Clio and Economics of QWERTY,”pp.332-337.Arthur建立的随机动态模型则论证了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报酬递增技术在潜在市场展开竞争时,微小的偶然事件可能使某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初始优势,进而相比其他竞争技术可能得到更大的改进,吸引更多的潜在使用者,这反过来又使该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和使用。⑤W.B.Arthur,“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pp.116-131.
(三)路径依赖的结果:锁定与可能的次优性。当微小的历史偶然事件选择了某条路径后,由于自增强机制产生的路径依赖,会使过程产生渐进的“不可逆性”,当自增强机制超过“临界容量”时,“锁定”就会出现。从均衡的角度来说,锁定可以看作是路径依赖过程在多重可能的均衡状态中随机选择的一种均衡状态,并且这种均衡状态由于受控于自增强机制而难以发生内生性变化。简言之,锁定是一种难以依靠系统内生性变化打破的均衡状态。若要打破锁定,必须依靠外生力量。⑥P.A.David,“Path Dependence,its Critics,and the Quest for‘Historical Economics’,”in P.Garrouste and S.Ioannides(eds.),Evolution and Path Dependence in Economic Ideas:Past and Present,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1,pp.15-40.另一方面,由于路径是被微小的偶然事件随机选中的,这意味着无法预测究竟哪一个均衡会最终出现,亦即不能确定锁定会出现在哪条路径上,这说明被锁定的路径不一定就是最优的。
(一)消极理解行动者的有意识行为。路径依赖理论认为非遍历性随机动态过程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并特别强调偶然性对于触发路径的关键作用,这实际上是排除了行动者的意图和有意识的策略行为创造路径的可能性。正如Mahoney所言,随机性和不可完全控制的选择是路径依赖理论的核心;由于初始阶段的偶然性,不可能完全预见行动者的行为。⑦J.Mahoney,“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Theory and Society,no.29,(2000),pp.507-548.但是,除了随机的微小事件外,行动者的策略意图和行动也可能会决定路径和路径依赖的产生。
(二)路径依赖理论的历史决定论色彩。在路径依赖理论看来,锁定似乎意味着系统内生性变化的停止,因此需要外在的冲击或力量使系统摆脱锁定状态。对于锁定的这种理解,使得路径依赖带有很强的历史决定论色彩。①J.Sydow,G.Schreyogg and J.Koch,“Organizational Path Dependence:Opening the Black Box,”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34,no.4,2009,pp.689-709.但是,如此严格的锁定只适用于QWERTY键盘等单一技术,从更系统的角度来考察某种技术 (如打字机)时,将锁定视为稳定均衡就有些牵强 (如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替代包括QWERTY键盘在内的打字机技术)。这说明,对于更复杂的经济系统,锁定可能不一定是成立的。而且,锁定会产生“临界容量”效应,亦即当某种技术的使用者数量或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数量超过临界容量时,技术使用者或企业为了获利而通过采用新技术或开展经济活动的策略性行为会改变该种技术或产业的均衡状态。②U.Witt,“Lock-in’vs.‘Critical Mass’-Industrial Change under Network External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15,1997,pp.753-773.由此可见,锁定是一种有条件的均衡,而不是主流经济学中用于描述静止状态的均衡概念。这种“有条件的均衡”产生于某些先前的路径依赖过程,并且在随后的连续的经济过程中,被内生经济力量所决定,这说明打破锁定可能不一定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因此,锁定只是路径演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状态而已。
(三)忽视新奇性与路径创造。对经济主体有意识行为的消极理解,使路径依赖理论并不关心经济活动中的新奇性。详言之,尽管路径依赖理论说明了一条经济路径一旦被偶然选中就会产生自我强化的过程,进而产生锁定,但是它并未清晰地解释被锁定的路径能否发生转变,如何转变,也没有说明在原有路径锁定情况下,新的替代路径能否产生,如何产生。在路径依赖理论看来,路径的演化似乎类似于生物学的“间断均衡”,即系统长期的稳定阶段被重大冲击中断,并进入另一个新的相对稳定或缓慢变化的阶段。但是“间断均衡”并不是社会经济演化的唯一模式。因为经济结构中的质变也有可能产生于量变的累积,在这个过程中,锁定并没有发生或只是演化过程暂时的状态,然而这种量变却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因此,“所有的演化过程和机制都可视为路径依赖,但并非所有的路径依赖过程都是演化的。路径依赖系统若是演化的,还必须具备产生新奇性,从而产生新路径的机制”。③R.Martin and P.Sunley,“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no.6,(July 2006),pp.395-437.
路径依赖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消极理解经济主体有意识行为在路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因此要摆脱路径依赖就要重视经济主体有意识地偏离既有路径的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路径创造。
Garud和Karnøe认为路径依赖过分强调偶然性和外生力量,采取“局外人向内看”的视角来看待创新,以“去情景化”的“必然如此”的逻辑来审视和评价当前路径。④R.Garud,A.Kumaraswam and P.Karnøe,“Path Dependence or Path Crea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vol.47,no.4,(June 2010),pp.760-774.在这种逻辑下,历史作为一种约束力量影响现在,偶然性是意料之外的事件,而未来则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路径依赖理论剥夺了经济主体主动行为的可能性,而路径创造正是要弥补这个缺陷。“路径依赖虽然关注一系列特定的微观事件,但并没有将行为理论纳入考虑。路径创造理论要弥补这个缺陷。行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在社会和制度的路径依赖过程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行为在创造路径的社会-认知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⑤R.Garud and P.Karnøe,“Path Creation as a Process of Mindful Deviation,”in R.Garud and P.Karnøe(eds.),Path Dependence and Creation,Mahwah: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2001,p.7.
“有意识的偏离”是路径创造理论的核心概念。Garud和Karnøe认为,不同于路径依赖强调偶然事件对经济路径发展的影响,路径创造强调行动者策略的、深思熟虑的有意识行为。企业家通过有意识偏离原有的程序或规则来摆脱其嵌入的结构,从而启动一条新的路径。“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企业家不是消极的看客,他们有知识、有能力采取行动,而不仅仅被动地受制于已有的理所当然的社会规则和技术制品”。①R.Garud and P.Karnøe,“Path Creation as a Process of Mindful Deviation,”p.2.
最初的路径创造理论主要关注单个企业家的路径创造活动。2001年,Garud和Karnøe研究了桌面便利贴的发明者Spencer Silver是如何动员各种资源来有意识地偏离制造强力胶水的3M惯例,从而发明桌面便利贴的。之后,Garud和Karnøe对比了风电涡轮机在丹麦和美国的不同发展路径后指出,路径创造可以是多个行动者有意识的策略行为的结果。异质的企业家有意识的偏离行为常常与其他路径发生冲突和交叉,进而强化了多重路径的创造活动,由此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②R.Garud and P.Karnøe,“Bricolage Versus Breakthrough:Distributed and Embedded Agency i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Research Policy,vol.32,2003,pp.277-300.
综上所述,可以把路径创造理论的基本观点归纳如下:1.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家及企业家群体能够通过有意识地偏离行为创造新的路径或策略性地影响路径的发展。2.报酬递增和“锁定”可能受制于有意识的行动,并且与更广泛的社会动力机制有关。3.路径的创造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行动来实现,外生力量的干预不是必要条件。
以上论述可见,路径创造强调的正是路径依赖忽略的。路径创造强调路径的“建构性”
(constructivity),而路径依赖凸显路径的“涌现性”(emergence)。路径涌现性是指对实际路径的选择是行动者互动产生的意外后果,而不是有意识的集体选择的结果,③P.A.David,“At last,a Remedy for Chronic QWERTY-Skepticism,”Paper prepared for ESSID,All Souls College,Oxford University,(September 1999),p.7.而路径创造将社会建构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④贾根良:《西方异端经济学主要流派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7-189页。认为初始条件不是给定的,而是行动者为了实现特定目的,通过组织特定事件集合构建起来的。同样,自增强机制不是先验的,而是可以掌控的。⑤U.Meyer and C.Schubert,“Integrating Path Dependency and Path Creation in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Path Constitution,”Science,Technology&Innovation Studies,vol.3,(May 2007),pp.23-44.另外,锁定虽然是路径发展的可能结果,但是它只是更大的结构化过程中的暂时稳定状态,可以通过外生与内生的力量来“解锁”,而外生与内生也不是既定的,取决于行动者如何确定外生和内生的边界
(见表1)。
表1 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的比较
但是不能机械地理解路径创造和路径依赖的这种区别,更不能把路径创造简单地视为路径依赖的替代理论。因为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理论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首先,路径创造与路径依赖的基本假定相同: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嵌入的过程,并且会逐渐稳定下来,进而变得不可逆。其次,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行动者持续地再生产既存结构的过程中。新路径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们产生于既存的经济系统中。行动者一方面可以从结构中获得资源,一方面又可以有意识地偏离既有结构,以寻求未来的改变。第三,路径创造也可能有“涌现”的特征。路径可以是多个行动者有意识策略行为的结果,亦即随着不同行动者投入的累积,路径逐渐稳定下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路径的发展总是与创造和推动路径发展的行动者的意图相一致,行动者也许只能影响而不能完全控制路径过程。
此外,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都具有“演化”的特点。首先,路径依赖理论反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关于在效率目标下市场促使经济系统达到最优静态均衡的观点,认为必须把经济系统的发展置于历史中进行考察。这是通向动态演化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经济视角来解释经济系统发展的重要一步,这也是近期有学者强调路径依赖理论的演化经济学转向,①傅沂:《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甚至认为路径依赖是演化经济学“第一原理”②P.Hall,Innovation,Economics and Evolu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Changing Technology in Economic Systems,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1994,p.64的主要原因。路径创造则更进一步,在考察经济发展时更加关注创新和新奇性,并且加入行为理论的观点,把路径的发展放置于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动态过程中。但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理论中的“演化过程”并不完整:路径依赖似乎认为路径发展进入锁定后,演化过程就终止了;而路径创造并没有关注路径在被创造出来之后的发展。因此,应该把经济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视为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路径演化”形式,从而在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强调“作为过程的路径”③R.Martin and P.Sunley,“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pp.395-437.的“路径演化”理论框架。
路径演化理论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一个以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为基础的持续的动态演化过程。该过程既具有涌现的特性,又表现出有意识策略行为的建构性特征。路径演化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路径生成阶段、路径依赖与锁定阶段和路径分化阶段。该过程可以由图1来表示。
图1 路径演化过程
(一)路径生成阶段。经济路径的生成有两种“理想类型”:路径创造和路径涌现。如果经济路径产生于“历史偶然事件”所触发的在行动者计划之外的过程,就叫做路径涌现。在David所研究的QWERTY键盘案例中,以QWERTY为主导设计的打字机键盘的发展路径的出现就接近于完全涌现过程。而路径创造则强调行动者对经济路径的塑造作用,认为路径的产生是由行动者通过有意识的策略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如一国政府开展的大型技术项目,如核能技术就接近于路径创造过程。大多数经济路径产生是涌现过程和行动者有意识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行动者不能或不会完全控制路径的产生,因为行动者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或者行动者不愿投入过多的资源控制某条特定路径的发展④U.Meyer and C.Schubert,“Integrating Path Dependency and Path Creation in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Path Constitution,”pp.23-44.。但是他们能够意识到路径的存在,并且能观察、计算不同可能路径成功的概率,进而调动资源影响他们认为值得投入的路径。
(二)路径依赖与锁定阶段。经济路径一旦形成,某种形式的自增强机制会使随后的路径发展趋向稳定,但此时路径的发展仍然会表现出涌现性和建构性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即使没有行动者的推动,正反馈循环也会逐渐固化路径的发展。另一方面,行动者也可能有意识地确保主导经济形态的地位,维持路径的稳定。这要求行动者能够意识到路径的存在,并且积极地支持路径的发展。但是,一旦路径发展进入稳定阶段,整个过程就多少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体现出某种程度的自我强化特性。
总之,产生和保持锁定状态的力量也来自增强机制和行动者的有意识行为,但是这两种力量在锁定的不同阶段所发挥作用的方向、大小和程度可能不同。Martin和Sunley认为路径将经历“正锁定”和“负锁定”两个阶段。①R.Martin and P.Sunley,“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pp.395-437.“正锁定”意味着报酬递增、学习效应和网络外部性等自增强机制会加快路径的发展,使与之相关的行动者获得较高收益。因此,行动者会有意识地维续自增强机制,亦即涌现过程和创造过程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当进入“负锁定”阶段后,自增强机制会强化路径的刚性和僵化程度,从而阻碍进一步的创新活动,并导致报酬递减。此时,即便行动者发现了“负锁定”,并采取行动意欲打破“负锁定”,也可能会因积重难返而难以实现路径转变。
(三)路径分化阶段。即便路径依赖使得经济路径的发展逐渐稳定下来,但路径的发展也仍然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亦即路径发展可能出现分化。因为,从长远来看,锁定只是经济活动的“暂时均衡状态”。②M.Setterfield,Rapid Growth and Relative Decline:Modeling Macroeconomic Dynamics with Hysteresis,London:Macmillan Press,1997,p.66因此,进入锁定的路径还可能出现路径的“消解”、“突破”和“偏离”等情况。
1.路径消解。路径消解是指经济系统的某条路径被其他在功能意义上具有替代性的新路径取代,从而自然消亡的过程。路径消解是一个经济系统生命周期终结的过程,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例如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马车被汽车代替和作为主要燃料的木材被化石燃料代替等等。
2.路径突破。这里的路径突破是指依靠外生力量打破原有路径的锁定状态。在路径依赖理论看来,经济系统的发展路径是由历史主导的在多重均衡中进行选择并锁入其中一个均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只有外生力量才能打破原有路径的束缚。这意味着在较长的经济历史中,经济系统的稳定性被外生因素引起的短时间内突发的变迁中断。
3.路径偏离。不同于路径突破把打破锁定寄希望于外部力量,路径偏离的主体更可能是既存经济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因为他们依附或生存在既存的经济系统中,往往倾向抵制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他们又面临既存经济系统“负锁定”的威胁,故而也有进行渐进性变革的意愿和动力。因此,路径偏离是一种经济系统“从内部实现自我转变”,③U.Witt,The Evolving Economy,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3,pp.120-127.打破路径依赖和锁定的演化方式。
具体而言,实现路径偏离的机制有三种:转向、层叠和交叉。转向是指既存经济系统为了实现新的目的或响应新的动力机制而发生改变。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既存经济系统为了存续不得不进行转向,或者当经济系统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或经济系统被新的参与者控制时,转向也可能发生。层叠则是指在经济系统已有的规则或结构之上增加新的规则或结构会促使系统发生缓慢的变化。④K.Thelen,“How Institutions Evolve:Insights from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in J.Mahoney and R.Dietrich (eds.),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p.331-334.每次增加的规则或结构只会使既存经济系统发生较小的变化,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累积以至于使既存系统最终发生实质性的变迁。第三种路径偏离机制是交叉。经济系统中各要素或子系统的发展路径的交叉可能为经济系统中的行动者摆脱原有路径打开“机会之窗”,因为路径交叉意味着承载不同经验、资源和知识的历史的际遇,因而行动者可以通过主动改变关系网络和资源组合方式来实现路径的转变。
据以上分析可见,相比路径消解,路径偏离和路径突破更偏向于建构性过程,都是行动者为了避免或改变“负锁定”,积极采取策略行动改变或突破原来经济系统发展路径的演化方式。可见,二者实际上是不同程度的“路径创造”,这意味着当路径演化进入分化阶段时,路径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演化,因此,即便路径出现了锁定状态,也只是演化过程中的暂时均衡,路径的演化将永不停止地进行下去。
路径依赖理论的缺陷在于消极理解经济主体在经济路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而路径创造理论虽然强调行动者有意识行为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路径依赖理论的缺陷。但是不能将二者简单视为相互替代的理论,因为二者不仅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且都具有“演化”的特征。因此,应将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视为更一般的“路径演化”的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形式。路径演化是一个由路径生成、路径发展与稳定,以及路径分化三个阶段构成的连续过程,同时具有路径依赖的涌现性和有意识行为的建构性。但是作为一个初步研究,路径演化理论还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第一,路径演化中偶然性与经济主体有意识行为之间的关系。经济主体是如何内生偶然性来掌控路径发展的?新路径是如何从异质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中涌现出来的?第二,路径演化的动力机制。自增强机制的具体形式有哪些?被锁定的路径发生内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第三,路径演化理论与演化经济学的关系。路径演化理论能否纳入演化经济学的范畴?演化经济学中的选择、复制和突变等机制如何与路径演化理论的自增强机制相结合?此外,建立路径演化理论的正式模型和经验分析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