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

2012-01-18 00:54吕晓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年4期
关键词:足迹兵团承载力

吕晓军

(南阳理工学院 商学系,河南 南阳473004)

0 引言

所谓适度人口,一般是指在一定目标和条件下区域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其规模取决于区域各种自然经济承载力和区域人口对这些承载力的需求水平之间的平衡[1]。随着经济的发展,研究和确定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数量也逐渐成为人口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适度人口研究。有的学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有的从国防安全的角度来研究,也有的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研究,还有从保证充分就业的角度来进行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从维护生态安全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对适度人口进行研究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早期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考虑数量的。而把生态因素也纳入进来考虑是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有关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而开始的。1989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生存与发展》课题研究报告指出:从保证人口低消耗型的基本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理论最大承载人口能力约为15亿~16亿人[2]。田雪原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口是关键[3]。彭希哲、刘宇辉[1]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具有相对较小的人地矛盾,生态赤字较小,目前的人口规模基本上可认为是合理的。刘雅轩、张小雷等[4]在P-R-E模型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水平指标,对新疆的适度人口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新疆的实际人口数无论是从数值上还是从增长速度上都大于适度人口容量和增长速度。李秀霞、刘春艳[5]基于综合承载力模型,对吉林省1978—2002年的适度人口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吉林省生态承载人口下降的幅度远远大于经济承载人口上升的幅度,表明吉林省经济发展是以耗竭自身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是不可持续的。包正君[6]以南京市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南京人口规模的生态容纳量,并对南京城市人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关于适度人口规模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无论在方法上还是结论上都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和国家及各地区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生态足迹方法简介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简称EF),或称生态空间占用、生态脚印等,它是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其定义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7]。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安全性。1999年,Wackernagel对生态足迹的描述是“生态足迹是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它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的消费”,即“生态足迹是一种可以将全球关于人口、收入、资源应用和资源有效性汇总成一个简单的、通用的、可以进行国家间比较的便利工具——一种帐户工具”[8]。

生态足迹模型(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工具,提供了一套测算人类利用资源和影响环境程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型将区域的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费与供给用“全球性公顷”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折算为一定的生物生产性面积需求(生态足迹)与自然供给(nature’s supply,生态承载力),然后通过比较分析这种供需状况,定量判断研究区域过去或者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性。

1.2 生态适度人口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人口承载力时,用生态承载力代表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源环境条件,生态足迹代表人口的消费水平。在生态承载力内,按照一定人均生态足迹计算的人口可以说是一个区域的生态适度人口,也可以说是一个区域的可持续人口容量[1]。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P为 区域生态适度人口;Ec(ecological capacity)为区域生态总承载力;ef为人均生态足迹。

2 兵团生态适度人口的实证

2.1 研究区概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屯垦戍边为使命,以大规模现代农业为基础,农、林、牧、副、渔业并举,工、交、商、建、服全面发展,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和公、检、法等政法机构、武警部队俱全的特殊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其地处我国的西北边陲,位于北纬 32°22'~49°22',东经 73°21'~ 96°21',目前,兵团的总面积为7.46万km2,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1/5,是我国最大的农垦区之一。兵团驻地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而绿洲面积只占全疆的4.2%,荒漠和沙漠面积占到70%,生态比较脆弱,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兵团进驻新疆后,报着不与民争水争地的心态,就在不毛之地的沙漠边缘、戈壁等干旱地带进行屯垦戍边,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屯垦,兵团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口从1952年的27.3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57.32万人,耕地面积由1950年的6.4万hm2增加到2010年的124.18 万 hm2。

2.2 兵团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以及生态适度人口计算

兵团1995—2008年间的生态足迹计算包括2个部分:(1)生物资源的消费。其主要的生物资源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4类。其中,农产品包括13种农作物,动物产品包括8种畜牧产品,林产品包括水果、木材和核桃等。(2)化石能源的消费。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煤、焦炭、燃料油、汽油、柴油和电力等。因为热力主要由煤和天然气等其他能源转换而来,原油的消费主要是用于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原料,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故热力和原油的消费未纳入能源部分帐户。由于贸易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跨越地区界限,在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费额中应该考虑贸易调整。调整部分主要是考虑贸易对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费的影响而对当前的消费额进行调整,出口为负值,进口为正值,计算净消费额。根据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和兵团1996—2011年的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以及兵团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最终得到兵团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及生态适度人口的计算结果(表1)。

表1 兵团1995—2010年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以及生态适度人口汇总表Tab.1 The carrying capacity,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eco-optimum population of the Corps during 1995—2010

2.3 结果与分析

(1)1995—1999年兵团的实际人口虽然在增加,但相对于生态适度人口,并没有出现过剩。在1995—1999年间,兵团的实际人口在逐步增加,从1995年的228.79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242.09万人。而在此期间,兵团生态适度人口却保持在270万人左右。从生态足迹的结果上看,此时期人均生态足迹稍有上升,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一现象正好与兵团的实际人口变化一致。本研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在此阶段兵团人口出现“大迁出”和“大迁入”现象。“大迁出”主要是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下岗失业问题严重,由于兵团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合理,兵团经济实力不足,加之兵团职工负担重,收入低,兵团职工会不断向非农产业(但兵团非农产业不发达)或内地流动,出现了“大迁出”现象,再加上兵团第二代人口大量的上学(包括新疆区内外大中专院校)、经商、转入新疆地方工作或迁移内地等,使兵团迁出人口从1995年的5.91万人上升到1999年6.18万人。为了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戍边政治使命的履行,兵团又必须保证总人口的非递减,因此,兵团每年又以家庭为单位从内地招来大量的新职工,表现出总人口和劳动力的大量迁入。其中,1995—1996年间净迁入人口达到最高,平均每年5万人。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迁移优惠政策的变化,净迁入人口量又有下降趋势,如1998年净迁入人口量仅有1.3万人。这种人口替代人口、劳动力替代劳动力的迁移现象,使得人口总量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第二,由于兵团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影响,使得生态系统尚未遭到破坏,生态承载力相对稳定。在资源利用方面,兵团始终坚持“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荒漠戈壁上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建立起了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创造出了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奇迹。拓宽了新疆的生存空间,提高了新疆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使这一时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在3.614 6 hm2/人左右。

(2)2000—2010年兵团生态适度人口在不断下降,实际人口和过剩人口却在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242.79万人一直增加到2008年的257.31万人,9年共增加了14.52万人;兵团生态适度人口反而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从2000年的236.36万人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117.67万人,减少了118.69万人;兵团过剩人口也呈现出逐步增加的态势,从2000年6.4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39.65万人,共增加了133.22万人;兵团实际人口与生态适度人口的比值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从2000年的1.03倍一直增加到2010年的2.19倍。与此同时,兵团在此期间的人均生态足迹增加了2.98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了0.766 hm2/人,前者是后者的5.62倍。由此可见,兵团生态可持续发展逐步恶化的主要原因应归于总需求的不断上升,从而引起生态适度人口的不断减少,生态可持续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范围内。本研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2个:第一,在此阶段随着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出台,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重点地区的新疆,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农业为支柱的兵团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批的内地人口来疆。再加上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和兵团出台的相关减负政策,尤其是完善兵团基本经营制度,推行“还田于民,还利于民”和职工减负的政策,使得部分“职工”回流,兵团人口增加。第二,由于兵团开始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得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生态需求增加,从2000—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就可看出这种结果:兵团的耕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的生态足迹增幅较大,这说明兵团目前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在此期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表明兵团大农业的现状尚未得到改变。建筑用地的生态足迹增幅较大表明兵团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此同时,耕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兵团的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得较快,已经超过了其各类用地的承载能力。正是由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极大,兵团的经济发展是以耗竭自身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使其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3.181 1 hm2/人增加到2010年的6.170 1 hm2/人,致使生态被过度破坏,引起沙漠和荒漠的面积扩大,使兵团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0年的 3.096 8 hm2/人下降到 2010 年的 2.330 8 hm2/人,使其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084 3 hm2/人增加到2010年的3.839 3 hm2/人,最终导致了生态适度人口急剧下降。

3 结论与探讨

3.1 结论

通过以上对兵团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适度人口的计算,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适度人口规模是动态变化的,它会因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兵团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采用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此提高生态承载力,进而提高生态适度人口容量。(2)兵团目前的人口已对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严重超过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规模,有必要实行相应措施来缓减人口对生态的压力。(3)对于适度人口规模来讲,生态承载是其约束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还要注意代际的公平。

3.2 讨论

以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兵团生态适度人口规模进行的计算结果是一种理想假设,它与现实的人口规模存在一定距离。因为生态足迹模型本身还存在着不足之处:(1)本模型考虑人类作为生态足迹的产生者,对人的能动作用考虑不足。因为人类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使生态经济系统有效地运转,从而提高其承载力,进而可以增大其生态适度人口的容量。(2)城镇化过程中高度集中的人口流、物质流、信息流、废物流等发生在占用面积较小的城镇区域和建成区区域几乎全无“生态”承载力,这就使得生态承载力的值变小,从而使生态适度人口减少。(3)本模型在测算适度人口时,并没有把水资源对适度人口的制约作用考虑进去,而只是考虑了土地资源、经济资源和生态系统在适度人口确定中的作用。尽管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其资源供给需求相平衡的分析原理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而且赤字为零的生态阈值也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人口容量估算提供了明确的标准[1]。因此,通过对生态足迹模型不断改进,生态足迹模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人口容量研究的新方法。

[1]彭希哲,刘宇辉.生态足迹与区域生态适度人口——以西部12个省市为例[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4):9-15.

[2]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生存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3]田雪原.“十五”和2010年人口发展报告[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4):1-9.

[4]刘雅轩,张小雷,雷军.新疆适度人口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5):35-39.

[5]李秀霞,刘春艳.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区域适度人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6-10.

[6]包正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南京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9,26(2):84-89.

[7]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

[8]William Ress.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猜你喜欢
足迹兵团承载力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成长足迹
足迹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兵团在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春的足迹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