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

2012-01-18 00:54陈刚强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年4期
关键词:入境极化变化

陈刚强

(长沙学院 旅游管理系,长沙410003)

0 引言

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以及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的重要主题之一。政府鼓励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将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和提升区域资源要素的生产效率[1-2],但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空间经济效应的发挥也可能并不理想[3],甚至将产生离心力的作用[4]。

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省际层面的分析上,一般认为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差异具显著自东向西的阶梯趋势,且总体差异存在不断缩小趋势,从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5-12]。利用各省旅游外汇收入指标进行的分析表明,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但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5];省际旅游经济差异缩小的速度具逐渐变缓的趋势,地带内差异是构成与影响省际总差异与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地带间差异也呈总体下降态势[6]。已有研究对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及变化的特征作了深入分析,但在更微观的地市层面上,其时空演变规律将是已有研究结论的重要补充,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变化及它们所体现的社会经济作用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实践上,通过刻画近年来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规律将为中国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及区域旅游规划等提供有益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总体差异的测度及其分解。Theil指数[6]是测度总体各地区之间空间发展差异或集中程度的指标。再通过划分不同的空间层次,Theil总指数可分解成组内差异TWR和组间差异TBR,从而根据本身的分解可进一步解释空间总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市间旅游经济差异程度的Theil总指数表达如下:

式中:TP为地市旅游收入的总差异;Y为全国地市旅游总收入;N为全国地区总数;yij为第i个地带第j个地市的旅游收入;nij为第i个地带的第j个地市。当旅游收入平均分配于各地市时,TP为零;当集中于一个地市时,TP达到最大值lg(n)。根据式(1)进行分解,地带内地市间旅游经济差异程度Theil指数TWR和地带间旅游经济差异程度Theil指数TBR分别表示如下:

式中:Y,N,yij,nij含义同前文;yi为第i个地带的旅游总收入;ni为第i个地带的地区总数;TWR(i)表示第i个地带内地市间的旅游经济差异;TBR(i)表示第i个地带与其他地带间的旅游经济差异。在此,i=1,2,3分别表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全国区域的三大地带采取新三分法来划分[13]。

1.1.2 地市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变化分析。为分析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趋势,以各地市旅游经济收入y比全国地市旅游经济平均收入来测度各地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D,即:再根据式(4)计算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各年的变化量△D,即△D=Dt-Dt-1。最后可求得历年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D的均值,以及其变化量△D的均值,并结合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可生成相应的空间格局和变化专题图。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主要利用1999—2010年的旅游外汇收入和2002—2010年的国内旅游收入数据,分析全国337个地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总体特征和格局变化。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0—2011年)。数据缺失的利用年均增长率采用插值法进行推算。福建省缺少2002—2008年的国内旅游收入数据,故根据福建省旅游局政府信息网(http://www.fjta.com)公布的统计数据可获得2008年其地市的国内旅游收入数据,再利用2008—2010年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来推算其他年份的国内旅游收入。

2 总体差异变化及其主要来源

2.1 总体差异及其变化

标由Theil总指数及其分解式求得地市间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Theil总指数及各空间层次的分解指数(图1)。总体上,全国地市旅游经济具高度的空间集中性,但入境旅游经济要明显高于国内旅游经济,且在一定的波动中都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地市间入境旅游经济的Theil总指数TP从1999年的2.332逐渐下降到2010年的1.821,地市间国内旅游经济的TP从2002年的1.096逐渐下降到2010年的0.813。这表明随着近年来中国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各地市旅游业获得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地市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得以逐步缩小。尤其在近年来,全国地市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趋势日益凸现,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分别自2006年和2004年以后呈现加速缩小态势。而2003年SARS爆发使得地市入境、国内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扩大态势。

2.2 总体差异及变化的主要来源

2.2.1 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根据图1,地带内地市间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TWR都是总差异TP的主要来源,其对地市间入境、国内旅游经济总差异的年均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9.943%和75.148%。同时,地带内地市间入境、国内旅游经济的差异TWR又以东部地带内的差异TWR(1)为主要来源。而地带间的差异TBR则突出体现在东部与其他地带之间的巨大差异。中、西部与其他地带间的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指数TBR(2)和TBR(3)都为负值,表明中、西部地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总体上都要低于全国三大地带的平均水平。

图1 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演变趋势Fig.1 Spatial disparity and its evolu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in China

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全国地市间旅游经济的总差异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带内以及东部与中西部地带间的差异。即一方面,尽管东部地带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地带内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城市与其他地市间的发展水平相当悬殊,故东部地带内地市间的旅游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差异特征;另一方面,尽管中、西部地带内各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但总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带。

2.2.2 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来源。在差异变化上,地市间入境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TP,TWR,TWR(1)的变化趋势都甚为一致,表明全国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也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带内各地市之间旅游经济差异的日益缩小。但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在不同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和作用也有所不同。(1)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缩小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带内,而地带间的差异基本在波动中保持不变,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带间差异TBR(1)的变化也与地带间总差异TBR的变化高度一致。即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东、中、西部地带间的差异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入境旅游经济对缩小东、西部地市间社会经济差异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再如,2003年地市总差异的扩大主要来源于地带间差异TBR,而地带内差异TWR却是缩小的,即SARS爆发在地区层面上对发达地市的入境旅游经济产生了更大的负面影响,但在地带层面上又扩大了东部与中、西部间的差异。(2)对国内旅游经济而言,其地市间总差异的缩小趋势要明显快于入境旅游经济,表明地市国内旅游经济的差异不仅具更低的空间集中性,也具有更快的空间扩散趋势。另一方面,尽管国内旅游经济总差异TP的缩小仍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带内差异TWR(1)的变化,但地带间的差异变化也与总差异的缩小趋势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表明国内旅游经济在平衡东、西部地市经济发展的差异上具一定的空间作用,但程度有限。

3 地市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变化

根据式(4),分别计算出1999—2010年入境旅游经济和2002—2010年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D值,并求出相应的均值,以在总体上反映各地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再利用历年的D值可求得△D值,从而得到相应的△D的均值,以在总体上反映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最后,利用D的均值和△D的均值,结合GIS软件可生成相应的空间格局和变化专题图(图2和图3)。由图2(a)和图3(a)可知,总体上我国地市入境、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D的均值大于1的地市(在平均水平以上)中,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显著的地市为50个,国内旅游经济差异显著的地市为69个,分别约占全国地市总数的14.84%和20.48%。这表明我国旅游经济收入主要集中于少数旅游发达的地市,具明显的空间极化特征。

3.1 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及变化

3.1.1 空间极化格局。根据图2(a),地市旅游外汇收入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少数地市,而多数地市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基本在平均水平的0.1倍以内),空间极化现象甚为显著,极化格局以点状高度集中分布为主要特征。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局部区域上表现出较强的集聚趋势,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D的均值大于1.0的地市主要集中在这2个区域上;其他区域,如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四川盆地及中、西部多数旅游区域等,基本以一两个旅游发达地市为相应空间上的发展极,形成单或双核心的空间极化格局。

3.1.2 空间极化格局的变化。根据图2(b),在近10年来的发展中,相对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的地市基本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及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入境旅游经济发达的区域及其周边。而△D的均值在0.001以下甚至为负值的地市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这表明相对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甚至相对有所下降的地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这也与上述分析结果相一致,即东部地带内差异有所缩小,而中、西部地带内地市间及东部与中、西部地带间的差异基本保持不变。

3.2 国内旅游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及变化

3.2.1 空间极化格局。根据图3(a),国内旅游收入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具明显的极化特征,发展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带及中、西部的主要旅游城市,但其地带内、地带间的空间差异要明显低于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极化特征主要呈轴状延伸趋势。具体有:(1)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极化过程具更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各主要旅游区域自核心至边缘地区的发展水平呈逐渐下降的圈层结构,表现较突出的主要有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区域。(2)发展水平较高地市的空间分布具有沿主要铁路线和江河流域延伸的分布趋势。如京广线、津沪线、沪杭—浙赣线等主要铁路干线,以及京杭大运河、黄河中下游及长江等流域,集中了全国大部分旅游发展水平相对为高的地市。(3)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与中国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14]较一致。如景区分布集中的苏浙沪地带、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古都区以及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旅游区域的发展水平较高,并与中、西部相对不发达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空间对比。

3.2.2 空间极化格局的变化。根据图3(b),地市国内旅游经济的差异变化具较强趋向平衡发展的空间特征,即旅游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周边地市,其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而旅游核心地市的△D均值则多处在0.001以下。尤其如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山东半岛等旅游发达区域,其核心地市的△D均值基本为负值,表明东部地带内空间差异具明显缩小趋势,这也有助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而中、西部地市的不发达地区,部分表现为发展水平相对上升,部分表现为基本保持不变或相对下降,其地带内的差异仅表现为略有缩小态势。总体上,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极化格局及变化特征也基本印证了上述Theil指数分析所得的结论。

4 结论与讨论

(1)中国地市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具高度的空间集中性,两者的时空变化都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带内地市间的显著差异及变化上;地市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要明显高于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且差异缩小趋势要更为缓慢。与已有省际差异研究结论有所不同的是,地市入境旅游经济的地带间差异并不存在明显的缩小趋势,从而在缩小东、西部地带间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上,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至少在量上未起到明显的空间作用。

(2)地市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变化分析表明,两者均呈现空间高度集中的总体分布特征,也在地市层面上得到充分体现,即地市间的旅游经济差异以空间极化为其主要特征。入境、国内旅游经济东部地带内的差异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明显缩小趋势,表明东部旅游核心地区的辐射作用对缩小其内部旅游经济差异的效应正日益凸现。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明显落差使得旅游经济对缩小地带间社会经济差异所起的作用甚为有限。

(3)上述分析结论也是省际差异时空演变的进一步体现与补充。因此,增强东部发达地区与其他旅游核心城市和外围的联动关系,进一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带动乃至区域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不断改善相对落后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条件,尤其是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和实现各区域之间及其内部的旅游业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Marrocu E,Paci R.They Arrive with New Information:Tourism Flow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European Reg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4):750-758.

[2]Urtasun A,Gutiérrez I.Tourism Agglome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Welfare: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panish Cas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5):901-912.

[3]Deller S.Rural Poverty,Tourism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1):180-205.

[4]Weaver D B.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y:Tourism in Tobago and Barbu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2):292-313.

[5]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6]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7]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8,14(2):71-74.

[8]吴三忙,李树民.1987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与演变趋势分析[J].旅游科学,2008,22(2):38-43.

[9]杨建明.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综合评判[J].地理科学,2009,29(4):613-618.

[10]王凯,李华,贺曲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63-67.

[11]张艳平,吴殿廷,岳晓燕.我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空间差异浅析[J].旅游论坛,2009,2(5):748-751.

[12]郭金海,韩雪,罗浩,等.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5):131-135.

[13]张江雪.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就业弹性的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22(10):100-110.

[14]朱竑,陈晓亮.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607-615.

猜你喜欢
入境极化变化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从9到3的变化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这五年的变化
鸟的变化系列
非法入境
基于PWM控制的新型极化电源设计与实现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品读入境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