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2012-01-18 03:36杨沈秋潘祥宾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8期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肝病

杨沈秋 张 禹 刘 定 潘祥宾 姚 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150001)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改善,近年来NAFL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常见肝病之一,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防治NAFLD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众多治疗方法中,针灸治疗以其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备受广大患者青睐。近年来笔者运用针灸配合脂必泰治疗NAFLD患者7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年制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凡具备下列第①~⑤项和第⑥或第⑦项中任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④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⑤血清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⑥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⑦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岁。②符合西医NAFLD诊断标准。③近1个月内未服用与本病相关治疗药物。④知情同意,自愿受试。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服药。②在观察期间加用其他中西药治疗,无法判定疗效。③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者。

观察病例均来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门诊患者,共7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26~54岁,平均41.4岁。对照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25~52岁,平均40.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BMI)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针灸取穴:脐中四边、天枢、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选28号1.5寸毫针,针刺深度0.6~1.2寸,主穴进针后以有酸麻胀重感为佳。有针感时停止行针,予留针。配穴均取双侧,行一定的补泻手法得气。用SDZ-Ⅱ型电子针疗仪置于腹部穴位,选用疏密波脉冲,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结合口服脂必泰(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批号:国药准字Z51022196),每次2粒,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共治疗8周。

对照组:口服脂必泰,每次2粒,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共治疗8周。

中医证候观察: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肝郁脾虚型[2],将脘胁胀痛、腹胀、食少、便溏不爽、肠鸣矢气等几个主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记分。症状严重程度评分标准:无症状记为0分;症状轻微,可忍受计1分;介于1分和3分之间计2分;症状明显,不能忍受,需休息和药物治疗计3分。

观察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ALT、AST)、甘油三酯(TG)、体质指数(BMI)、腹部彩超表现。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肝功能(ALT、AST、TG)恢复正常,腹部彩超显示肝脏形态及回声恢复正常,小血管显示尚清;显效:症状积分减少≥75%,ALT下降≥75%,AST下降≥75%,TG值下降≥75%,腹部彩超显示脂肪肝由重度恢复到轻度或由中度(或轻度)恢复到基本正常,以上辅助检查达到任何一项者;有效:症状积分减少≥50%但<75%,ALT下降≥50%但<75%,AST下降≥50%但<75%,TG值下降≥50%但<75%,腹部彩超显示脂肪肝由重度恢复到中度或由中度恢复到轻度,以上辅助检查达到任何一项者;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ALT、AST、TG下降未达上述标准,腹部彩超检查无明显改善。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各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各症状积分比较(±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各症状积分比较(±s)

脘胁胀痛 34 2.30±0.37 0.35±0.62 32 2.40±0.50 0.20±0.34腹胀 32 2.20±0.21 0.25±0.45 31 2.31±0.40 1.40±0.14食少 28 1.60±0.37 0.45±0.62 26 1.68±0.45 0.96±0.79便溏不爽 32 1.68±0.59 0.28±0.47 34 1.62±0.55 1.05±0.97肠鸣矢气 33 1.50±0.27 0.35±0.52 31 1.58±0.35 0.86±0.69

在减轻NAFLD患者的腹胀、食少、便溏不爽、肠鸣矢气临床症状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减轻脘胁胀痛上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肝功、TG、BMI比较(±s)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肝功、TG、BMI比较(±s)

ALT 39 146.24±56.61 41.35±25.75 37 154.45±76.21 58.65±45.35 AST 39 125.21±48.24 21.20±20.42 37 114.31±64.51 47.57±36.24 TG 39 2.78±1.47 1.65±0.87 37 3.06±1.95 2.35±1.79 BMI 39 30.12±2.59 27.68±3.07 37 28.52±3.19 27.78±2.87

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G及BMI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能降低NAFLD患者的ALT、AST、TG及BMI。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8周后治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18%。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5.6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脂肪肝属中医“胁痛”、“痰证”、“积证”范畴。其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及肝胆的疏泄功能失调。《傅宗翰医术集锦》中云:“肝和脾升,胆和胃降。盖胆为中精之府,能净脂化浊;肝乃藏血之脏,职司疏泄。若肝胆失疏,则脾胃升降失常,而运化停滞,清浊难分;胆郁不畅,则清净无能,脂浊难化。”因此,肝郁脾虚,痰浊内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应以疏肝解郁、健脾化痰为主。

针灸处方的腧穴选取正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病证,以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而确定。本研究取穴从奇穴、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为主入手。脐中四边穴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腹中部,脐中上下左右各1寸处,为经外奇穴,取之能健脾和胃,固本。该穴为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手少阴之经络所系之处,与肝、心、脾、肺、肾五脏相通。《难经》曰:“脐左动气属肝,脐右动气属肺,脐上动气属心,脐下动气属肾,当脐动气属脾。”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取其穴主治脾胃疾患及气血、血脉等病症。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取之能健脾化痰,和胃降逆,补益正气。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所汇聚,取之能疏理中焦,升清降浊。丰隆为足阳明经络穴,针刺丰隆既可化有形之痰,又可化无形之痰,可调理脾胃,促进运化,豁其痰浊,以杜绝生痰之源。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取之能健脾补肾、化痰通络。脐中四边与足三里、三阴交相配能健运脾胃,加强脾胃升清降浊之功。太冲为肝经原穴,取之能平肝调肝,理气调血,和胃健脾。关于研究中电脉冲波形的选择,疏波和密波相交替的疏密波,有助于加强针感,使腹部穴位得到持续刺激,加强胃肠道的蠕动,促进脂肪代谢。从治疗全过程来看,针药结合治疗不仅在临床症状、肝功能、影像学改变上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而且在改善患者体质指数上有显著优势,这对于日趋增多的伴单纯性肥胖的NAFLD患者来说从治疗的依从性上更具有积极意义。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16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5.

猜你喜欢
酒精性脂肪肝肝病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