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忠、赵德福
湘鄂情农餐对接开创“三赢”局面
文/江忠、赵德福
实行“农餐对接”后,湘鄂情所用的食材都有了自己的专用基地。目前,湘鄂情与现有农业基地的合作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进入农产品由田间基地到对接餐桌的快速发展阶段。巨大的市场潜力,拉动了农餐对接项目的纵向发展,推动肉品、果品、菌类、水产、蔬菜等五大农产品生产、价格、消费的一体化进程。
2011年11月15日,在北京市商务委、市农委联合召开的2011年北京市推进“农餐对接”工作会上,北京湘鄂情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绿富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场签订了2012年“农餐对接”合作协议。协议中规定,双方共同搭建农副产品安全桥梁,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基地,从源头到餐桌,确保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此举也标志着湘鄂情正式成为北京市“农餐对接”试点单位。
“农餐对接”是将种殖、养殖或生产者(企业)与消费终端的餐饮企业、酒店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餐饮企业、农民(生产企业)、消费者共赢。“农餐对接”模式是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实施“农餐对接”对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和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10年,北京湘鄂情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北京市商务委的指导下,探索实施“农餐对接”工作。
湘鄂情在上风上水的北京市延庆县深山区和大兴区长子营建设绿色蔬菜“农餐对接”合作基地,对基地产品的生产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培训、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田间档案记载、统一采收标准,此后通过湘鄂情冷链物流系统配送到公司物资部,在农残、重金属含量检测合格后进入全封闭的中央厨房加工处理,最后再通过冷链系统配送至各分店,进入销售环节。这一模式不仅在源头控制了食品的安全性,更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食材的新鲜度。
实行“农餐对接”后,企业所用的食材都有了自己的专用基地。这样不但把原本需要多头支出的中间环节费用直接让利给农民,而且也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企业食材的采购成本,可以更好地掌控原来无法控制的中间环节,而且还可对农产品产地追根溯源,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原料安全影响着餐饮餐桌的安全。农餐对接将有利于餐饮企业原材料的控制和追溯,农餐双方共同搭建农副产品安全桥梁,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基地,从源头到餐桌确保农副产品质量安全。
采用“农餐对接”模式可来确保食品安全,为保障食品安全树起了一道防护屏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千家万户,关系每位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近几年来,问题奶粉、毒大米、塑化剂、地沟油、瘦肉精等大批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断拷问着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对湘鄂情而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企业自始至终都主动肩负和践行的社会责任。餐饮业从来都不是一个仅仅在商言商的行业。做餐饮也是“做”良心,每一家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肩负着道义和社会责任。
面对国内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和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作为中国首家上市的民营餐饮企业,公司严格把紧食品安全关口,大力减少原材料的中间采购环节,对诸如粮油、猪肉等基础原材料采购直接从上规模的,食材安全有保障的供应商处进行直接采购,对蔬菜等产品的采购大大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采购在大幅度降低了公司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同时,也节约了采购成本。此外,公司跟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合作,建立了先进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对公司采购的原材料进行入库检测,留样,保证公司顾客在公司餐厅就餐的食品安全。公司建立的中央厨房项目对原材料进行标准化统一加工,并通过冷链运输进行统一配送。公司建立了独立的质检队伍,强化了对门店生产加工的检查和指导。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公司的出品安全,最大限度地防范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农餐对接”合作基地的建设也使得湘鄂情对食品安全源头增加了把控性,只有符合产品采购标准的合作社,湘鄂情才会与对方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目前,湘鄂情与现有农业基地的合作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进入农产品由田间基地到对接餐桌的快速发展阶段。巨大的市场潜力,拉动农餐对接项目纵向发展,推动肉品、果品、菌类、水产、蔬菜等五大农产品生产、价格、消费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化发展。通过“农餐对接”,湘鄂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和源头对接,保证食品的原材料足够新鲜、绿色、安全,同时减少流通环节,真正反哺农业,帮助农民增收,完成湘鄂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编辑:郭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