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丰乐乡蜡溪坝滑坡稳定性分析

2012-01-17 01:34潘立文王宇驰关义涛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2年6期
关键词:滑体泥岩滑坡

潘立文,王宇驰,关义涛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湖北武汉 430034)

0 引言

蜡溪坝滑坡位于四川省石棉县丰乐乡蜡树村四组,所处山体斜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见图1),地表出露基岩主要为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x)泥岩,岩性呈半成岩、半胶结状,易风化,具弱膨胀性,遇水软化呈泥状,被称为易滑地层。受“5·12”大地震的影响,蜡溪坝滑坡产生多处规模较大的拉裂、下错变形,致使居民房屋被毁,严重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该滑坡也因此被纳入2010年四川省雅安市第五批重大地质灾害勘查项目。

本文通过对滑坡进行勘查,在分析影响滑坡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滑坡的稳定性计算模型,采用传递系数法与简布法,按照三种工况条件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评价,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滑坡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滑坡区环境地质条件①

1.1 地形地貌

蜡溪坝滑坡位于侵蚀构造中山区,处于大冲河与其支流桐子沟、石板沟围成的山体斜坡的中下部,斜坡坡顶高程1 060 m,坡脚大冲河河床高程920 m,坡高140 m,坡度15°~40°。滑坡区地貌总体表现为一条呈200°方向展布低洼槽谷,两侧山脊高出滑坡区10~30 m。滑坡后缘分布高程1 015 m,前缘剪出口高程935 m,相对高差80 m,坡面中上部地势宽缓,坡角15°~25°,下部地势较陡,坡角40°,形成有利于滑坡的高陡临空面,前缘处于河床上,坡面宽缓;坡面多为阶梯状梯田,可见有4处弧形拉裂变形裂缝。

图1 蜡溪坝滑坡地质平面图Fig.1 Geological plane of Naxiba landside1.滑坡周界;2.主滑方向;3.探槽;4.钻孔;5.地层分界线;6.勘探线;7.地层代号;8.拉裂缝。

1.2 地层岩性

滑坡区自上而下出露地层如下:

①冲洪积(Qal+pl)卵砾石 杂色,成分以花岗为主,结构松散。厚度2~5 m。

② 含碎石粉质粘土(Qdel、Q4el+dl) 灰黄色,可塑状,呈弱透水性,干而坚硬,遇水易软化,厚度0~18 m,属昔格达组泥岩风化物,与下覆泥岩呈渐变接触关系。

①潘立文、秦荷等,石棉县丰乐乡蜡溪坝滑坡治理工程勘查报告,2010。

③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x)泥岩 灰黄色,呈半成岩、半胶结状,由于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岩体具弱膨胀性,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状,强度低,使其成为四川地区典型的易滑地层。该层在区内近水平层状展布,厚度0~35 m。

④中元古代侵入花岗岩(γ2) 以浅色矿物石英、长石为主,暗色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等次之,岩石强度高,力学性能好,全—强风化厚度约10 m,10 m以下呈中风化状态,主要发育北东、北西向两组构造裂隙,分割岩石呈0.2~10.0 m3不等的块体。

1.3 地质构造与地震

滑坡区位于美罗断裂东侧约5 km,受其控制和影响,基岩节理裂隙以构造裂隙为主,裂隙走向主要呈北东向、北西向,倾角70°~80°,线裂隙率0.3 ~0.6 条/m。

滑坡区所在的石棉县处于川西地震构造带上,境内地震活动具有弱震密集,小震频繁的特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滑坡区震感强烈,但是没有余震发生。

1.4 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地下水水位埋深位于岩土界面,具微承压性,属基岩风化裂隙水;同时在滑体中赋存上层滞水。地下水对滑体、滑带物质起浸润、软化作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滑坡基本特征

2.1 滑坡形态、规模及结构特征

滑坡平面形态呈长舌形,剖面形态呈阶梯状,主滑方向200°。其纵长约200 m,横向宽35~70 m,面积1.27 ×104m2,滑体平均厚度15 m,总体积19.05 ×104m3,属于中型中层土质滑坡。

滑坡后缘呈现一条近30 m长的弧形下错坎,坎高约2 m,灰黄色泥岩出露;前缘位于大冲河河床,剪出口可见滑体覆盖于冲洪积砂卵石之上;两侧边界处呈小坎,局部与基岩接触。

滑体厚度3~18 m,厚度在横向上表现为由中间向两侧逐渐减小,在纵向上表现为从后缘向中下部逐渐变大,前缘转薄(见图2)。

图2 1-1'工程地质剖面图Fig.2 1-1'engineering geology section1.含碎石粉质粘土;2.卵砾石;3.泥岩;4.花岗岩;5.强风化代号;6.钻孔编号及孔深;7.槽探及编号;8.地层代号;9.滑动面;10.拉裂缝及编号。

滑带土为粉质粘土,处于岩土接触面处,分别与泥岩和花岗岩接触,呈灰黄—灰白色,湿—饱和状态,可塑状,手捏滑感强,厚度约0.50 ~1.0m。

滑床为昔格达组泥岩和(γ2)花岗岩。泥岩呈薄层状,岩芯完整呈长柱状;花岗岩全—强风化,岩芯呈砂状。

2.2 滑坡区变形特征

蜡溪坝滑坡于2001年产生滑坡,后缘下错并在前缘产生拉裂缝(变形点编号L4),其后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5·12”地震使滑坡产生新一轮的变形,多以局部蠕滑为主。2008年8月初,受长时间连雨的影响,滑坡中上部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见表1)以拉裂、下错为主的变形破坏(变形点编号L1、L2、L3),致使房屋被毁,公路受损,直接威胁6户25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威胁村道、果园、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线路及自来水管线等,涉及财产金额近200万元。主要变形特征见表1。

表1 滑坡地表变形特征表Table 1 Feature table of landslide surface deformation

3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滑坡的变形特点分析,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1)地形地貌 滑坡区位于山体斜坡的中下部,地势低凹,有利于地表水的汇集与迳流;同时区内地表坡度25°~40°,下部高陡临空,为滑坡滑移变形奠定了良好的临空地形条件。

(2)地层岩性条件 滑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泥岩风化后形成的粉质粘土,最大厚度可达到18 m,遇水软化,在陡坡环境下受重力作用易产生蠕滑变形;滑床泥岩具有较好的隔水性,它将滑体地下水阻滞于岩土界面,使岩土界面成为地下水富集径流场所,同时地下水长期浸泡泥岩导致岩体软化,并在岩土界面形成软弱结构面。二者为滑坡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地震作用 根据调查,滑坡变形以拉裂、下错为主,新近产生的变形均发生在“5·12”地震时或震后产生,表明地震是诱发滑坡的因素之一。

(4)大气降水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调查资料显示,滑坡区变形主要集中发生在长时间连雨后,表明大气降水是其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滑坡区覆盖层厚度大,地势低凹,下部地形高陡临空,具备产生滑坡的内在条件。“5·12”地震破坏了滑体的平衡条件,使其原有的裂缝结构面得到扩展和延伸,并产生新的裂缝结构面。在遭遇到长时间连续降雨后,地表水沿裂缝渗入滑体,使其抗剪强度明显降低;而地下水产生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也大幅度增加了滑体的下滑推力,当抗滑力不足以支撑滑体自身产生的下滑推力时,即产生滑移变形。因此,“5·12”地震和大气降雨是滑坡产生变形的直接因素。

4 滑坡稳定性评价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1]

根据滑坡结构与变形特征,选取地形高差大、坡度陡、基岩接触面倾角大,最有可能产生滑移变形的主轴线1-1'剖面作为稳定性和推力计算典型剖面(图3)。地形线按折线处理,计算时取单宽1 m进行研究,将滑坡稳定性问题简化为二维空间问题进行计算。

图3 1-1'剖面稳定性计算模型Fig.3 Calculation model of 1-1'profile stability

4.2 计算方法[2]

选用传递系数法和简布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比较。

4.3 计算工况

综合考虑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破坏特点及可能造成的危害,拟订各种计算工况组合条件如下:

工况一 自重+地下水(即天然工况);

工况二 自重+地下水+暴雨;

工况三 自重+地下水+地震。

表2 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一览表Table2 Schedule of calculation parameters of landslide stability

4.4 计算参数的确定

根据滑带土室内土工试验分析结果及抗剪强度反演分析,确定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C、φ值见表2。

4.5 稳定性计算结果及评价

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Table 3 Calculation results of landslide stability

根据稳定性计算结果,在天然状态下滑坡稳定系数>1.15,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二、工况三条件下,稳定系数为1.00~1.02,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说明滑坡在暴雨久雨状况下,直接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必要采用适当的工程治理措施予以防治。

5 结论

(1)蜡溪坝滑坡属中型中层土质滑坡,产生于昔格达组易滑地层。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类。内在因素包括陡坡地形和高陡的临空面、有利于汇水的凹形坡面及厚层可塑状粉质粘土易滑地层;外在因素包括“5·12”地震、大气降水等。其中“5·12”地震和大气降水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

(2)根据滑坡结构及变形特征,通过建立计算模型,采用传递系数法和简布法按三种工况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滑坡遭遇长时间暴雨或大地震的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直接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必要采用适当的工程治理措施予以防治。

(3)防治工程建议 ① 在滑坡中上部村道下方布置一排抗滑桩阻滑,以防止滑坡产生蠕滑变形及桩顶剪出。桩截面1.2 m×1.8 m,桩心距6 m,桩长18~24 m,桩数8根。② 在滑坡外围修建截水沟,以减少地表水渗入滑体。治理工程结束后,滑坡稳定性将大幅提高,在前述不利工况条件下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1] 刘传正.论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7(2):55 -99.

[2] 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0.

猜你喜欢
滑体泥岩滑坡
强降雨条件下碎屑岩滑坡远程运动模拟分析
——以牛儿湾滑坡为例
泥岩路基填料抗剪性能实验研究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基于遥感数据的灾后滑坡信息快速提取方法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露天矿区滑坡压煤后减少二次剥离的回采方法
露天矿反铲挖掘机处理滑体的方式
高孔低渗泥岩渗流-损伤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