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2012-01-16 08:40贺卫红
经济师 2012年1期
关键词:就业难成因对策

贺卫红

摘 要:近年来,“就业难”一直困扰着我国。文章从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就业的角度,对我国“就业难”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五个方面寻求“就业难”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就业难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69-02

一、近年我国的“就业难”

如火如荼的“占领华尔街活动”再次告诉我们:“就业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也一直被“就业难”所困扰,因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近年来,“就业难”的表现也有所异,大致可划分四个阶段:首先是2008年以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量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加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难”令人头疼,好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把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迅速变成了“世界工厂”,这一“工厂”很大程度上消化了这些“就业大军”。其次是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全球经济陷入困境,我国沿海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批民工失业返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陡然大增,“就业难”的矛盾异常突出。再次就是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在四万亿投入的刺激下,全国各地大量的设施项目纷纷开工上马,社会用工需求大增,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招工难”,“就业难”的局面似乎一夜之间出现了逆转。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任何外来“刺激”,对其影响只能是短暂的或局部的,在世界各国“刺激”过后,欧美经济低迷依旧,甚至不断恶化,而我国在“四万亿计划”之后,伴随而来的是通胀高企、成本攀升,随着政策的紧缩,从2011年5月份开始,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就业难”这一话题再次备受关注。

当前“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二、“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升级缓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不匹配。2008金融危机后,我国虽然及时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战略,但至今效果并不理想,过去的低成本粗放型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成本的不断攀升,企业变得日渐艰难,直至倒闭,而企业的萎缩和倒闭,意味着社会就业岗位的不断减少或丧失。此外,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产业链条的不完整导致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不能与第一代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导致结构性“就业难”。

2.某些企业用工观念陈旧。时至今日,有些企业还抱着几年以前“大量民工流,劳动力成本低廉,用工随意挑”的观点不放,对于一些普通岗位,过分抬高年龄和学历门槛,一味追求熟练工,不愿意付出培训,把大量原本合适的用工对象挡在门外。如:某物业公司在招聘保洁工时要求年龄42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有工作经验等待。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企业主依然沉湎在吝啬和保守状态,怀念先前的“低福利时代”,企业给出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水平与求职人员的期望值相距甚远。以某市为例,2011年上半年政府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850元/月,同期清洁工月工资一般为900元,在扣除社会保险个人部分后,通常到手的只能拿到732元。这些陈旧的用工观念、用工方式,人为地加剧了“就业难”。

3.专业、技能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求职技巧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导致“就业难”。由于教育体制、专业设置等原因,造成社会上某些专业人才严重过剩,有些专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下市场急需的某些专业人才又紧缺,结构性矛盾突出,有些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单一,这部分人员在求职的时候难度很大。

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于职业指导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职业指导的意识,很多求职者求职技巧严重缺乏,导致求职应聘屡试屡败。

4.就业观念落后,求职期望过高。目前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思想:非要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不愿去厂矿生产一线和民营企业;只想呆在办公室做管理之类的体面工作,不肯去工地、车间干重、脏、累活;只愿留在大城市,不愿去偏远地区基层一线。宁可失业等待,不愿就业先行。2011年5月,某市某街道办事处开发了两种公益性岗位并同时招聘,其中:城管协管员月工资1200元,招聘12人,当天全部招满;环卫清扫工月工资1700元,招聘30人,花了两周时间,一个人也没有招到。调查发现,不少求职人员,特别是“80后”、“90后”年轻求职人员普遍存在“大钱赚不来,小钱眼不开”的现象,“宁愿在家搓麻将,不愿到厂打小工”,自身没有专业技能,或者有技能但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劳动报酬存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岗位挑肥拣瘦,想就业,但始终“难”。

5.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渠道不畅。市场经济决定了劳动力供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劳动力供求信息又不可能绝对对称,所以劳动力市场上“这边‘人求活、那边‘活求人”的结构性矛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存在,这就要求:在企业和求职人员之间建立一种高效、快捷的可以相互沟通的信息平台,使劳务供需信息能够实现共享,目前虽然大多数地区实现了劳动保障信息平台全覆盖,但因种种原因,其作用和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和提高,用工企业与求职人员之间的劳务供需信息渠道尚不够顺畅,企业的用工需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相应的求职人群中;求职者的信息也无法直接有效的传送到相关企业,从而造成“就业难”现象。

三、“就业难”的应对之策

1.转变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逐渐实现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相匹配。政府要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一个发展战略,为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企业做好“向内看”转型的服务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由拉动粗放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型,促使企业主动转变观念,从廉价劳动力成本型的产品竞争力向自主创新型企业竞争力转变,积极促进产业集聚配套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又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让农民工就业集中于那些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让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集中于相对中高端的创意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使其形成良性的差异化的竞争。

2.大力发展服务业。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在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员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3.2%,相当于在此五年以前美国该数据的43.7%,巴西的56.9%,由此可见,我国第三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吸纳就业的潜力相当惊人。我国政府早已提出了大力扶持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七届五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社会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前途无可估量,把绝大部分就业寄托在该领域,是完全可行的。

3.以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强化技能培训。“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才、工种与市场用工的结构性矛盾,是人力资源的转换速度问题,很多时候并非市场无用工需求或用工需求不够,而是具备相应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满足不了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企业技术含量、生产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对工人的技术、文化层次等要求也必将“水涨船高”。因此,一方面,我们的专业设置要科学合理,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把技能型人才培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企业用工之需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信息,积极开展直接面向用人单位需求的“订单式”、“菜单式”培训,通过推行校企联合培训、专业人才定向培养等形式,实现技能培训与就业上岗无缝对接。

4.坚持“就业优先”,政府大力作为。要正确认识和认清政府在化解“就业难”中的作用和责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把握和对我国就业形势正确研判后作出的及时、重大部署。因此,作为地方政府,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意识,坚持把充分就业与经济发展同步考虑、同步谋划,始终贯穿于工作、决策的全过程,在制定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企业发展、宏观调控、投资导向等方面的政策时,将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优先予以考虑。

5.加强职业指导,大力宣传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学校都应该长期地、广泛地重视职业指导,加强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求职技巧训练,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工,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

当前存在的“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失业人员不想、不愿就业很多是因为就业观念造成的。因此,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开展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使每个求职人员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择业定位。特别是要引导下岗人员转变择业观念,克服等、靠、依赖心理,主动进入社会,实现再就业;针对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把就业目标锁定在机关事业单位,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争一个公务员职位的现象,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要通过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 落实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年轻人将就业理想与现实结合,树立理性、务实的就业观、择业观,当一时无法谋得理想职业时,不妨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发展之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积极主动寻求就业,在就业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

笔者认为,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当前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的情况下,“就业形势是经济的晴雨表”。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世界经济,尤其是欧美经济的持续低迷甚至恶化,我国未来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矛盾会尤为突出。“就业难”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2010年至2011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N].长沙晚报,2010.12.2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就业难成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