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两型社会”是党中央针对国情提出的新举措。目前建设“两型社会”在企业层面的实施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尚缺乏从“两型社会”视角出发的企业绩效评价。文章在阐述企业绩效评价内涵、“两型社会”内涵及其对企业绩效评价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两型社会”视角的企业绩效评价的构建思路,以期为从企业层面助建“两型社会”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型社会” 企业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55-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十七大之后,已有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等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全面开展,离不开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企业的积极参与,而企业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两型社会”视角下,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内涵
财政部统计司认为,效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未来发展潜力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一般认为,企业绩效评价是一个由评价环境、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报告等评价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评价环境指评价工作面临的的大环境,既包括社会政治、经济、行业等宏观管理环境,又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评价环境决定着其他评价要素的选择;评价目标是整个评价体系运行后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目标;评价主体指由谁来进行评价;评价客体指对企业绩效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客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所涉及的关键因素,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具体工具;评价方法指获取评价信息、取得评价结论的手段;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客体进行分析评判的对照标尺;评价报告是评价体系的输出信息和结论性文件。总体来看,这八个评价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个目标明确、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二、“两型社会”的内涵及其对企业绩效评价提出的新挑战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其中,“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将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两型社会”建设,首先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宏观经营环境产生了影响:企业的经济运行应由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转变为双向流动的闭环模式,将生产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尽量降低到最低限度;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评价逐渐由特别关注经济效益转变为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程度;社会公众的生活观念逐渐由单纯向自然索取转变为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还应保护自然环境等。同时,建设“两型社会”也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内部经营环境产生了影响:企业管理理念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逐渐转变为绿色管理理念;企业管理战略由强调短期竞争优势逐渐转变为建立长期竞争优势战略等。
评价环境决定着企业对其他评价要素的选择。建设“两型社会”对企业绩效的评价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就对整个企业绩效评价提出了的新挑战。
三、“两型社会”视角下企业绩效评价的构建
目前,在我国影响最大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由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在2002年联合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细则》中规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尽管该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总体看来,其在内容上涵盖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绩效评价的多层次修正和多因素互补,为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规范化提供了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标准。所以,“两型社会”视角下企业绩效评价的重构是在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基础上进行的一定程度的扬弃。“两型社会”视角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如下。
1.应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评价目标。近几十年来,各种利益集团对企业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企业主动对接“两型社会”,必须依靠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目标应从传统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转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即不仅能使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而且能使企业其他各利益集团的权益得到最大的实现和保障。所以企业绩效评价不能仅以满足所有者的需要为评价目标,而应使其他利害关系人也能充分了解到企业绩效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两型”生产经营,也才可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两型”建设。
2.应实现绩效评价主体多元化和绩效评价客体多样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绩效评价目标相适应,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能从不同角度来评价企业绩效,所以一方面评价主体不应仅是企业所有者,而且应包括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另一方面,评价客体也应在传统的财务经营绩效评价基础上,增加包括环境保护、资源耗费等在内的社会绩效评价内容。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应大力发展社会评价机构或中介机构来实施企业绩效评价行为。目前,已有一些社会评价机构可以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并能按照客户要求,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投资环境及前景的预测等进行综合评价,这为大力推动企业绩效评价机构的专门化和社会化,从而实现绩效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客体多样化提供了良好基础。
3.应充实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关内容。前已述及,“两型社会”视角下的企业绩效评价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评价目标,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一般可以划分为所有者、债权人、员工、政府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等五大集团,那么,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满足这五个主体评价企业绩效的需要。其中,所有者最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发展能力;债务人最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员工关注企业给付的薪酬福利保障及精神上的满足;政府管理者最关注企业的社会贡献和纳税能力;社会公众往往对企业在解决就业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表现极为关注。这些内容,都应通过评价指标具体表现出来。但是,现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仅能满足所有者和债权人的评价需要。所以,还应充实评价指标的内容,以满足员工、政府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等利益集团的评价需要。(1)保障员工权益的评价指标:①工资支付率。计算公式为:工资支付率=年度实发工资/年度应发工资×100%。如果该指标为1,表明企业没有欠发工资,对职工的信誉良好。②工资增长率。计算公式为:工资增长率=本年工资增长额/上年工资总额×100%。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应控制在企业的年度收入增长的水平之下,使企业员工的权益增长不至于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③员工培训费用率。计算公式为:员工培训费用率=员工培训费用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如果比较高,则表明企业重视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④员工满意度。企业可按年份进行调查或滚动调查,调查项目可以包括:参与决策的程度如何;工作效果能否得到认可;创造性是否能得到鼓励;能否顺利获取工作所需信息;职能部门的支持水平如何;对企业总体满意程度如何等。员工可以1~3分或1~5分的分数给他们的感受打分,最低分就是“不满意”,最高分是“非常满意”。由此,员工满意程度的综合指标就可以计算出来。(2)满足政府管理部门需要的评价指标:①社会贡献率。此指标意在衡量企业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企业应对该指标进行定量计算。计算公式为:社会贡献率=(职工工资十社会保险统筹十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上缴税收)/平均资产总额×100%。②企业纳税缴费率。依法纳税缴费是企业应该自觉履行的义务,这与国家的兴盛、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进步和各项福利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其计算公式为:企业纳税缴费率=(纳税额+缴费额)/销售额×100%。③就业贡献率。企业应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适宜地吸收劳动力就业,以减轻社会负担,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指标计算公式为:就业贡献率=企业平均雇佣职工人数/行业平均雇佣职工人数×100%。(3)满足社会公众监督需要的评价指标:①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计算公式为: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总量/企业总产值×100%。该指标越低,说明能源利用效果越好。②环保投入占产值百分比。计算公式为:环保投入占产值百分比=环保投入费用/企业总产值×100%。其中:环保投入包括“三废”处理,为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社会工作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各项投入等。此指标反映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③环境污染指数。此指标用以评价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企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废气、废水、废物等是造成人类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考察企业排放废气、废水、废物及噪音等方面的情况,为企业环境污染指数打分。
此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确定问题,国内外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至今尚没有形成定论。笔者认为,评价主体可以根据具体评价目标的需要自行确定相关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此权重安排的稳定性,以使得评价结论可比。
4.应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标准。可供选择的评价标准很多,一般可以分为用于纵向比较的历史标准、用于横向比较的行业标准、预算标准三类。其中,行业标准又可分为平均水平标准、先进水平标准和相似水平标准。在“两型社会”视角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以增强评价工作的有效性。例如,政府管理部门为行使监管职责而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时,如果针对行业龙头企业,就应选择行业先进水平作为评价标准;如果针对行业一般企业,就应选择行业平均水平作为评价标准,同时辅以历史标准等其他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
5.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获取评价信息、取得评价结论的手段。只有通过合适的评价方法,才能实现从各个单项指标考核到最终评价报告的技术转换。从绩效评价的沿革来看,评价方法经历了观察法、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法等阶段。其中,定量分析法可分为功效系数法、综合指数法等;定性分析法可分为因素分析法、专家判断法等。“两型社会”视角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选择合适的定量和定性方法,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首先通过定量评价的计算得出基本评价结果,再利用定性评价对基本评价结果进行校正,弥补定量评价方法的不足和缺陷,最终使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更加接近其真实情况。
总之,从“两型社会”视角重新审视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针对其基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真正发挥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作用,促进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两型”建设。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研究项目“基于‘两型社会视角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立项编号:2010063)]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等著.李焰,江娅译.公司绩效测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晋自力.多元主体公司治理模式与企业的业绩评价[J].江苏商论,2009(2)
4.王琨,曹广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与改良路径[J].审计与理财,2007(1)
5.王义高,罗劲松,王赟,王斯佳.“两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刘熠,江汉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 湖北武汉 430056)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