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弊”现象看课程考查方式的变革

2012-01-15 01:59宋佳声
关键词:监考期末考试舞弊

宋佳声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从“舞弊”现象看课程考查方式的变革

宋佳声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舞弊总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相伴而生的。结合舞弊三角形理论,尝试探析大学生考试舞弊存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打破舞弊三角结构的具体措施,以期实现考查方式的变革。变革具体为五个方面:减少期末考试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减少闭卷考试形式,增加开卷考试形式;减少识记性知识考查;增加应用性的作业;严格考试纪律,重视诚信教育。

考试舞弊;舞弊三角形;课程考查方式

考试是一种公平公正的评价方法,它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笔者的求学生涯以及新近几年授课的经验中,已经经历过无数次考试了,或作为应考者,或作为监考者。在这期间,笔者观察到,“舞弊”是一种屡见不鲜、层出不穷的现象。比如,在最近的一次监考中,笔者发现了一张手心大小的作弊小抄,仔细看却发现这张“缩印”版的卡片内容十分丰富,几乎等同于一张用五号字体布满A4纸的信息容量。笔者一方面惊叹作弊手段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却是有几许悲凉:数十学时的讲授竟然可以这样被生硬地、散乱地、囫囵吞枣地浓缩于一张手心大小的卡片之上,教师期望授予学生的绝对不是这样零零散散的知识啊,这可是一门系统的课程啊!

时代在变,作弊方式在变,但其欺骗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在这里,笔者并不想站在道德的高点,对大学生舞弊现象进行道德的批判进而提出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的建议,也不想纯粹从作弊方式谈如何避免舞弊、对监考制度进行技术性探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笔者更希望对课程考查方式进行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希望通过客观认识舞弊现象,理性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对课程考查方式变革的浅见。而且,希望这种变革一方面能够更加符合教育的目的和期望,另一方面,也希望它不会过多增加教学管理的成本和压力。

一 与“舞弊”相伴生的几种现象

教学活动中的许多现象,笔者认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根据以往经验,与考试舞弊相伴随的有以下一些常见的不良现象。

现象一:画地为牢。

很多课程在期考复习课的时候,任课教师都会被学生“逼问”复习范围是什么,是否有复习题集,复习的重点是哪些……如此种种,只为复习有个“最小的范围”!而事实的情况是,很多课程满足了学生的这种要求,这从每次考试前学生放在讲台上的复习资料以及收缴的“作弊工具”可见一斑。这种把一门课程的知识抽取数个知识点而舍弃其他的现象,无异于一种“画地为牢”的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应试备考确实简单很多,作弊起来也更有针对性了、更好操作了,甚至更有诱惑力。

但是,考过之后又往往是都把很多所谓的“重点知识”抛之九霄云外了。原因就在于,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被破坏。离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构建结构化的知识,更不可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那么,迅速地遗忘就变成不可避免。

现象二:临阵磨枪。

许多人总结自己在大学期间如何应付考试时候,常常看到这样描绘:上课甚少听课甚至常旷课,考前两周突击复习,最后通过了!在这两周的学习期间,该记的记,能理解的就理解,不能理解的就背 (毕竟时间有限),背不了的就做成各种小抄,以备不时之需。

现象三:被动学习。

关于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人这样总结:考什么学什么,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也就是所谓的“因考而学”的被动学习模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会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及考试态度,比如试图作弊。这种被动的学习如何形成的?笔者认为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或许也是应试教育种下的恶果吧。

可见,这三种现象实际上是与作弊相关联的、不良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杜绝舞弊现象与根除这些不良习惯,在根源上有一致性。后文将从课程考查设计的角度谈谈如何提供一个不利于舞弊现象的产生、更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考查方式。

二 舞弊的原因——舞弊三角形

针对大学生舞弊现象,很多文献都从心理学、学校管理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1-5]。比如文献1认为,大学生舞弊是基于四种心理因素:猎奇心理、从众心理、侥幸心理、依赖心理。文献2从大学生心理、高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原因。其他类似文献也有许多。笔者认为,这些文献并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些心理产生的原因,或者说没有从学生面临的压力、周围软环境和教学管理的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的创始人W.Steve Albrecht在分析企业财务舞弊行为时,提出了著名的舞弊三角理论[6]。他认为,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 (Pressure)、机会 (Opportunity)和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三要素组成,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如图1所示。

图1 舞弊三角理论

虽然,这一理论最初是为了分析企业财务舞弊行为而提出来的,但已被很多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分析人士认可,并用于解释很多领域的舞弊现象。笔者试图将这一理论用于分析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根据这一理论,笔者对构成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因素——舞弊三角的三个顶点——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压力要素是考试舞弊者的行为动机。作为大学生,考试压力总是存在的。学校和各种奖学金基金会所设定的评优体系都十分重视参评者的考试成绩,甚至是直接挂钩的,这给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学生而言。另一方面,考试不及格所衍生的连锁后果给那些成绩中等或者偏下的学生带来的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作弊的行为也就有了一定的激励因素。

第二,机会要素是指可进行考试舞弊而又能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可见,它包括考试进行中不被发现的机会和考试后能够顺利逃避被处罚的机会。前者是监考期间产生的,后者是考试结束后产生的。比如,有些监考老师被学生戏称几大“名捕”,指的就是这些老师监考严格,常常能够抓到作弊的学生,相反其他老师监考相对较松。再比如,有的学生说,即使作弊了找找相关人员可以免于上报学校,进而免于处罚。这些,都是机会因素。

第三,自我合理化因素,也就是借口因素,即考试作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得其作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而无论这一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比如,“我只是想有个好分数进而获得更多奖学金,这样可以减小父母的负担!”“别人都可以作弊,我不作弊不是很吃亏!”“这一个知识点我本来就会的,只是需要一个小小的提示而已!”……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第四,这三个顶点构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结构。正如W.Steve Albrecht在谈到企业财务舞弊行为时所说的那样,舞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就好比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热度、燃料、氧气这三要素才能燃烧一样,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舞弊[7]。针对大学生考试舞弊来说,以上舞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顶点不存在,那么作弊行为也就不可能发生。具体地,如果学生没有考试压力,不存在作弊的激励因素,也就不会去主动作弊;如果考试监考严格,考后管理无漏洞,舞弊行为必将大为减少;如果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舞弊的欺骗本质并以欺骗为耻,就不会突破道德伦理的防线,也就不会去作弊。笔者认为,这一诞生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对于解释大学生的舞弊原因也是十分充分的。

如果破坏了三角结构的任何一个顶点,这个稳固的结构也就不存在了。这为我们在杜绝考试舞弊和提高教学管理的问题上给予了很好的思路和角度:如果我们的措施有利于打破这个舞弊三角结构,那么也就根除了舞弊现象存在的条件,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笔者把这一思路归结为——课程考查方式的变革。

三 课程考查方式的变革之思考

在绝大多数课程教学过程中,期末考试成绩是考查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教师据此进行试卷分析以及课程教学总结。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期考就是一个指挥棒,它指向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考多少就学多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现象与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不相吻合的。我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授予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进而构建其知识体系,同时能够鼓舞精神,启迪思维,以及得到相应学科的实践动手能力等等。显然,单一的考查方式——期末考试——是无法实现这些教育目的的,相反会造成上述不良现象。

据前分析,如何打破舞弊三角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具体来说,如何减少或者分散期考带来的压力,如何减少舞弊的机会,以及如何重塑诚信的价值,增加欺骗的道德成本。这些思想都应该统一到课程考查方式上去。从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层面上讲,这也是最容易实现的。

(一)减少期末考试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一般课程平时成绩的比重不会超过30%,也就是说,期末考试成绩成为决定是否及格的因素。那么,学生就会重视期末考试,而忽略平时学习,对平时暴露出的问题表现为漠视或无所谓,学习也就变得十分被动。这样,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到了期末考试,无形中就增加了考试作弊的激励因素。

如果增加平时的考查比重,达到或者超过50%,情况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给学生传达的信息是,平时学习表现和期末考试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这对于期末考试来说,无疑是一种集中压力的分散,弱化了舞弊行为的动机。当然,平时学习表现的具体考查指标应该是根据具体课程特点而有差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常见的指标有,出勤率、小测验、综合大作业以及期中测验等等。这种多样性的考查方式把压力从“一锤定音”考试中分散开来,然后在一次次小的指标上落实下去。

(二)减少闭卷考试形式,增加开卷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作为一种简单的操作形式被很多考试所采用。但笔者认为,很多课程并不适合采用这种闭卷的形式,相反地,如果采用开卷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一位曾经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回忆其在日本的考试经历:

监考人员允许应试者带专业书籍、工具书以及计算器等考试用得着的物品进入考场,考试期间,可以自由地查阅各种公式、表格等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但绝对不允许互相商量、相互传递任何物品。考试时间到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标准答案并给出评分,而后将试卷交上。教师会对有疑问的分数抽查,一旦发现没有真实评分,该门课程将判为不及格。

这一经历中的事实是,作弊者寥寥无几。这种开卷考试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更高,由于试题灵活,很难在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对知识的灵活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由于开卷考试,学生不再试图去记住某些知识点,而是侧重于去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侧重理解其中的原理、思想以及方法。这无形中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多,得到了更多的思维启迪和精神鼓舞。

(三)减少识记性知识考查,增加其应用性的作业

在舞弊行为中,很多都是针对识记性知识点的,比如复杂公式,这从考场收缴的各种作弊纸卡上可以佐证。根据笔者自己学习的经验来看,很多识记性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都会忘记,但依然记得是这些知识点所要说明的问题,比如公式所要量化的是哪些量之间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考试的重点不在于“记住”,而在于理解和应用。也就是说,不要过于细致地考查识记性知识点,如果的确需要在试卷中考查,可以直接给出这些知识点,而侧重于其应用的考查。

(四)严格考试纪律,减少舞弊的机会因素

作为整个课程考查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考试一直被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遗憾的是,这些关注主要集中在了监考制度上,对于考前和考后的相关制度有许多重视不够的现象,比如考试前的泄题,考试后对舞弊者的网开一面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考试制度应该包含考试前的保密制度 (不透露试题任何信息)、考试期间的监考、考试结束后的答卷不可更改性 (无论是对作弊者的事实处罚,还是卷面答题得分都是严格不可更改的)。严肃考试制度将减少舞弊的机会因素,不给舞弊者任何侥幸的心理鼓励。

(五)强化诚信教育,树立诚信价值观

在舞弊三角的最后一个顶角是——自我合理化。那么,道德在压力面前真的是如此脆弱么?诚信的约束力究竟有多大呢?我想这些问题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制度的保障,二是诚信教育。前者主要是指考试纪律方面的保障。“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的精神文化素来是集美大学优良传统,“诚信”的价值追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传统的持久保鲜有赖于诚信教育的持续秉持和不断强化。

四 结束语

舞弊作为一种欺骗行为与许多现象都是相互关联的:画地为牢,临阵磨枪以及被动的学习方式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消除舞弊现象与克服这些不良学习习惯本质上是一致的。

压力、机会以及自我合理化构成了考试舞弊三角。打破这一三角结构成为杜绝舞弊现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其次,用力多出不如着力一点,笔者从课程考查方式变革的角度设计打破舞弊三角结构的具体措施:减少期末考试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减少闭卷考试形式,增加开卷考试形式;减少识记性知识考查,增加其应用性的作业;严格考试纪律,减少舞弊的机会因素;强化诚信教育,树立诚信价值观。

[1]陈大立,朱红瑜,薛东彬,等.大学生作弊心理原因剖析[J].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09:73-75.

[2]侯爱琴.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原因浅析 [J].考试周刊,2009(34):8-9.

[3]董朝宗.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1):103-105.

[4]龙立.学生考试舞弊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J].考试周刊,2007(33):3-4.

[5]王有起.透过考试舞弊现象看教学过程缺失的本质[J].考试周刊,2008(1):4-6.

[6] FRAUD DETERRENCE [EB/OL] .Wikipedia encyclopedia, (2010-01-21)[2010-04-13].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ud-deterrence#Fraud-Triangle

[7] Statement on Auditing Standards No.99:Consideration of Fraud[EB/OL] .Wikipedia encyclopedia, (2010-03-24)[2010-04-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tement-on-Auditing-Standards-No.-99:-Consideration-of-Fraud.

Discussion on the Course Examination Pattern from the Phenomena of Exam Fraud

SONG Jia-sheng
(Marin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First,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xam fraud always coincides with some adverse studying habits.Then,based on the fraud triangle,the paper analyses the causes leading to examination fraud and brings forward with some tactics to reform the examination pattern.These are de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term exam grades vs.increasing that of regular grades,advocating the closed-book examination,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points rather than themselves,and obeying the examination disciplines strictly and valuing honesty in the examination.

exam fraud;fraud triangle;course examination pattern

G 424.74

A

1671-6493(2012)01-0082-04

2011-01-13

宋佳声 (1976—),男,湖北仙桃人,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责任编辑:吴姝)

猜你喜欢
监考期末考试舞弊
向着期末考试,冲刺!
基于Excel VBA的考试管理系统设计
期末考试
监考时……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期末考试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舞弊的应对策略
十年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初探
监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