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

2012-01-13 09:02李举东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1年51期
关键词:鹭鸶抒情手法

李举东

【技法指津】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所指范围很广,现在中学语文常涉及的种类包括表达方式、构思技巧和一般的表现手法等。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从实际应用上看,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抒情和描写。

1.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

直抒胸臆: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借景抒情: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事抒情:通过对某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托物言志: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通过对梅的刻画,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的志趣。

2.描写,包括细节、白描、对比描写(包括诸多艺术辩证法,如正面和侧面、虚和实、动和静)等。

细节:细小情节的描写。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这一细节,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白描: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不着一句议论、抒情刻画形象,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正面和侧面: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等)直接进行描写的,就是正面描写;不直接写主体事物,而写与主体事物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就是侧面描写。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正面描写琵琶声,突出演奏技巧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描写,也突出了演奏技巧高超。

虚和实:虚和实是相对而言的。如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作者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深切抒发了作者的黍离之悲,寄寓着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动和静:动静结合是指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运用了“动静”对比,以动写静,写出了作者夜泊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二、构思技巧

抑扬: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表现了少妇的感伤和哀怨。

伏笔照应:前边先有交代,根据内在联系,后面作相关的回应。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以“一尊还酹江月”回应,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以小见大:从细节中看出大趋势,通过小事看出大局,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人物命运代表国运,以小见大。

以景结情: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中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第四句作者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三、一般的表现手法

用典: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借助史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渲染: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刻画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

衬托: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衬,来突出主要事物。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反衬。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中的“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借古讽今: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想象:根据艺术特征和规律想出不在眼前事物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想象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

这里的表达技巧也包括运用修辞手法来创设意境,但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针对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来答题:

1.总体上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2.具体阐释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在诗句上怎样体现的)。

3.这种手法有效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收到怎样的艺术效果)。

【范例解析】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①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③,西山寇盗④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⑤。

[注]①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临近锦江。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③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移动。④西山寇盗:指吐蕃。⑤《梁甫吟》:又名《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甫吟》。

思考一下

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诗由蜀地之景、蜀国之人想到当今之事、当今之人。历史典故的运用,使诗歌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都得到拓展。尾联写“后主”“梁甫吟”(诸葛亮),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情怀。在“后主”和当今昏聩的国君、诸葛亮和自己的对比中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

参考答案:(1)用典(或借古讽今)。(2)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②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

木兰花

□张 先

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①吴儿竞,笋②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③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舴艋:龙舟。②笋柱:竹制的秋千架。③放:停止。

思考一下

这首词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前两句“竞”“并”突出了青年男女的特点,表现了场面的热闹和动感。“暮忘归”“来不定”是场面描写,突出了人群的熙攘。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变晚,热闹也渐渐消退了,“中庭月色”“杨花过无影”写出了夜晚的静态,流露出作者澄明、安闲的心境。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上阕着重写人事,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展现了一种热闹繁盛的动态美;下阕则侧重写景物,展现了一种空幽澄明的静态美。一动一静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也体现了作者愉悦舒畅、澄明安闲的心境。

泛吴松江①

□王禹偁

苇蓬②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③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①这首诗作于雍熙二年(985),这时王禹偁在苏州长洲(今江苏吴县)任知县,此时为第二次被贬。②苇蓬:苇草搭盖的船篷。③鹭鸶:又叫白鹭,水鸟名。

思考一下

请从诗歌的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解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叙事,“苇篷”“斜阳”和“船”“江”“鹭鸶”等意象透露了愁苦、孤独之情,再加上“疏薄”“孤吟”等形容词进一步确定上述之情。第三句写鹭鸶“知我意”,彼此惺惺相惜,拉近“我”和“鹭鸶”的距离,把它当做一个人来写,是拟人手法;“唯有鹭鸶”“翘足对船窗”,可以看出没有一个人关心作者,反衬他的孤独。

参考答案:示例一:反衬手法。作者用“唯有鹭鸶”翘足对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己的孤独,表现作者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示例二: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怀,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作者的心思,频频对船窗,使作者在孤独中获得宽慰。

猜你喜欢
鹭鸶抒情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狼与鹭鸶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会抒情的灰绿
这一夜的风箱,或雪隐鹭鸶
增加角度写具体
约会
鹭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