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文与可

2012-01-13 09:02胡建君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1年51期
关键词:分外东坡自然段

胡建君

神宗元丰二年七月,苏东坡将收藏的名画拿到院子里去晾。他的眼光与一幅绝妙的墨竹相遇,阳光灿烂的日子,苏子突然悲从中来,继而放声大哭。这位画竹的朋友即是文与可,半年前已乘鹤西去。

文与可与东坡是表兄弟,而文与可与苏辙还是亲家关系。虽二人年纪相差十几岁,却性情相投,堪称莫逆之交。与可襟怀洒落,高远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所不能到也。东坡尝云:“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人品既然超迈,就像立足于高山之巅,怎么都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与可在陵州居官时期,听说当地居民近期经常失盗。有一天,他漫不经心地在山上山脚巡视了一圈,回来对手下人说:“在西山的山湾里,住有几户人家,其中藏有强盗,应该快去捉住。”差人应命而往,果然在那里捉到了歹人,于是“乡人神之”。与可只是不想让自己经常徘徊的山间小径上出现碍眼的人或事而已。这些幽静的山径上到处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经常在用过了晚饭后,他独自一人踏着簌簌的落叶悠然前行,随口吟诵出“山圃饶秋色,林亭近晚晴。禽虫依月令,药草带人名”这样的诗句。

最常去的地方,自然是那片竹林,与可常言:“竹如我,我如竹。”他在自己的居室“墨君堂”前后遍栽丛竹,卧听风雨潇潇。听说洋州筼筜谷一带多翠竹,漫山遍野,竿竿新篁,瘦劲挺直,直插云霄,便急往竹林边构筑一座小亭,像鸟儿在树林中安下一个简易的窝,却也是自己心营的避风港。于是经常“看画亭中默坐,吟诗岸上微行。人谓偷闲太守,自呼窃禄先生”。当他在尘世里跋涉劳顿的时候,这座小亭便是可以自由俯仰吐纳的驿站。

日日凝神注目于竹林的同时,文与可常常不能自已地奋笔挥洒,手上兔起鹘落,笔下风韵楚楚,其身已与万竹同化。落日朦胧,暮云合璧,眼前的潇潇翠竹渐渐掩映于溶溶月色之中,那黑色斑驳的竹影显得分外简单而深邃,静谧而虚灵,他觉得自己身心也分外澄澈透明。文同刹那间领悟了画竹的真谛,以“淡墨挥扫”来代替“丹青朱黄铅粉之工”。所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样的墨竹本于自然而超乎自然。

东坡也是喜欢月色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东坡对张怀民说的,但文与可听来一样会感到分外亲切,因为东坡与他也深有默契。东坡觉得与可的墨竹深得物理,能够“厌于人意”而纯任自然,所以“合于天造”,使他安然栖身其间,忘却身外营营,一如在山间小径上浑然忘我地做诗吟哦,东坡由衷赞道:“与可下笔,能兼众妙,真乃诗在口,竹在手。”他自信对与可知之甚深,所谓“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余最”。

同样,与可亦将东坡引为毕生知己,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君妙处。”每完成一幅新作,便叮嘱:“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东坡便挽挽衣袖,欣然落墨,亦是平生一大快事。而今“斯人不复有,累世或可期”,东坡却等不到了。

东坡嗒然寂坐,眼前又浮现出与可面对精缣良纸愤笔挥洒,不能自已的样子。以前他画完一幅便听任座客夺持而去,毫不珍惜。于是登门求画者日多。终于有一次把温吞的文与可逼得发了急,他将人们送来的缣素掷于地下,发狠道:“我要拿这些东西做袜子穿了!”东坡觉得这时候的文与可分外可爱。东坡赴徐州做官时,自称他的墨竹已尽得与可之法,于是文与可便顺水推舟地向求画的人们推荐说:“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一面写信给东坡取笑说:“对不起,袜材都要聚到你那里去了!”东坡摇头大笑。

文与可后来看到有人设置笔砚,有请他画画之意,往往“逡巡避去”。他曾对人解释说:“过去我是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又无法排遣,所以图写墨竹以求发泄,那是我的病之所至。现在病好了,又叫我怎么画呢?”东坡便抓住这点和他开玩笑:“你的病也未必痊愈了,难道就不复发作了?我要等你再次发作时从中取利……我这也是一种病啊。”东坡知道二人同“病”相怜。

东坡的目光重又落到眼前的这幅墨竹上,只见一竿悬崖竹,凌空倚势,宛若龙翔凤舞,虽屈曲求伸仍不移其性,其凛凛素节仿佛与可自己的化身。东坡不由得叹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身心俱遗,自然物我两忘,笔底清新,如庄周梦蝶。世上没有了庄周,又有谁能解个中风情?东坡抚今追昔,叹惋深长:“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选自《佛山日报》2009年8月3日,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简要分析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及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怎样表现文与可人品“超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的“东坡知道二人同‘病相怜”一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着意突出“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为了表现苏轼的思之深、悲之切、痛之彻骨。

B.文与可常说“竹如我,我如竹”,表现出他喜好自然清净、厌弃世俗繁华,渴望隐居的心情。

C.文章写文与可画竹已达到“胸中有竹”的境界,其色彩明丽、绚烂,其意境深邃、空灵。

D.文与可和苏轼都喜欢月色,这是文人雅士间的心灵相通,是志同道合者的惺惺相惜,它可以超越时空。

E.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苏轼化用“庄周梦蝶”的故事写出了苏轼的怀念和迷惘。

【宋艳梅/供稿】

猜你喜欢
分外东坡自然段
唐海民
咏茶花
中秋后连日晴热至福尔克里克溪上(新韵)
早春欣见海棠绽
秋天
肥鹅赛跑
定风波
美丽的秋天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