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华
(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心内科,山东 泰安 27100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人口的逐渐老龄化以及心肌梗死的早期干预,死亡率的下降,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增长。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差,病程长,需反复住院及长期治疗,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社会活动减少,故不少患者存在着焦虑、抑郁情绪。国内外文献报道,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中抑郁发病率35%,其中重症抑郁症14%[1]。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针对慢性充血性心衰伴抑郁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加强非药物干预,改善患者心理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我们对慢性充血性心衰伴抑郁的住院患者实施了非药物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心内二科住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给出的CHF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达II-III级标准。根据知情同意,自愿合作,于入院第一天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打分,总分≥50分定为CHF合并抑郁症[3].共筛选出76例CHF伴发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56.2± 8.3)岁。心功能II 级36例,III级40例。基础疾病:冠心病42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6 例,风湿性心脏病5 例,心肌疾病 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心功能分级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于治疗原发病、强心利尿等心衰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非药物干预(包括认知行为干预、支持疗法及放松疗法)至出院,每日两次,每次20-30分钟。对照组给予心衰常规健康知识宣教。为保证干预效果,患者入院后由同一组医生负责治疗,同一组主管护师负责调查和干预。经常巡视病人,在做治疗和护理时延长在病房停留的时间,多与患者接触,主动询问患者的情况,介绍CHF相关知识,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解释和疏导。
1.2.1干预的主要内容为 ①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微笑服务,乐观开朗,从言行及情感上积极亲近患者,主动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对他们充满同情;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其诉说内心感受及不适症状,找出其产生抑郁的原因,关心其痛苦,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理解。语言诚恳,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护士是真诚为病人服务,使患者尽快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从而愿意把自己的心理状况向护士诉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② 对患者的病情给予具体分析和耐心解释 向患者介绍心衰相关知识,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正确判断自己的病情,特别指出抑郁情绪对心衰的不利影响,告诉患者如何去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采取安慰、鼓励等积极措施,帮助患者增加自信心。对症状改善者及时给予鼓励。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③强化健康教育提高自护能力 对不同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向患者介绍心衰加重的诱因,做好饮食及活动指导。具体指导患者如何避免诱因,指导每日摄盐量、摄水量并给予示范,纠正病人的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模式。④ 调动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提供家庭和社会支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鼓励子女、亲朋给予经济、生活、情感上的支持,经常探视 ,关心患者,制造和谐氛围,以平静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让患者有被爱和被重视的感觉,消除其孤独与无助感,从而保持情绪稳定,处于最佳心理状态。⑤ 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在安排床位时尽量避免与抑郁症患者或其他重症病人同住一室,为病人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指导患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够客观地加以分析,学会转移注意力。⑥放松疗法 利用放松静坐、静卧法,听轻音乐,练太极拳,气功等方式消除精神压力,缓解精神紧张。
1.2.2观察指标 ①抑郁评分:非药物干预前后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②心脏功能:所有病例于入组前及出院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LVEF值。
两组患者非药物干预前后抑郁评分及心功能变化比较见表一。
表1 两组患者非药物干预前后抑郁评分及心功能变化比较
注:P<0.05
慢性充血性心衰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已成为威胁国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患者心功能的衰退,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逐渐下降,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4].心身医学的观点认为,一定的心理情绪表现与一定的躯体生理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强烈而持久的不良情绪可导致躯体疾病的产生;反过来,躯体疾病又可通过心理作用而加重精神障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抑郁障碍导致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的机制考虑可能为[5]:①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可降低心率变异性,从而使进展期慢性充血性心衰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②抑郁症病人交感张力升高,可造成心肌耗氧增加;③抑郁障碍病人血中儿茶酚胺、细胞介素如白介素-2(可导致抑郁)、肿瘤坏死因子增高,可能造成对心肌的毒性作用的副反应;④抑郁症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可能造成血黏度增高,血栓形成危险增加;⑤抑郁症病人吸烟者多,可能会造成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力衰竭。
目前,心衰合并抑郁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刘向群[6]等的研究显示抗抑郁症药物治疗改善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患者预后的可能机制为:①降低患者的抑郁症水平,使患者依从性提高;②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调节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从而改善心肌缺血,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异常,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猝死的发生率;③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④抗抑郁症药本身可能具有调节免疫作用。尽管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但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因顾虑药物的副作用和担心服用此类药物会引起他人的歧视,家人的误解等,故服药依从性差,因此非药物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非药物干预强调生理、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导致情绪和行为的改变。通过解释可加深病人对自身疾病和心理状态的理解,让病人知道焦虑和抑郁对治疗效果和康复的影响,告诉病人如何去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发挥其亲属、朋友在关心和鼓励中给予的精神支持,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入院后两组患者SDS评分及心功能均有改善,试验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我们所采用的这些简单的非药物干预,能够缓解病人的抑郁状态,既有效又没有花费,还可改善心衰病人的生活质量,可作为慢性心衰合并抑郁症患者的首选方案。对抑郁症状较重的病人,可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1] 胡大一,刘春萍.焦虑抑郁障碍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医刊,2006,41(3):53-54.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12):32-44.
[3] 沈渔郄.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1-63.
[4] 李超,韦玉华,蒋勇。心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抑郁症状疗效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4):427-428.
[5] 胡大一.心脏病人精神卫生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40.
[6] 刘向群,谭洪勇,郜宪林,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3(4):294-29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