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职业女性的职业倦怠之分析

2012-01-11 14:26
关键词:倦怠感职业女性职业倦怠

林 莉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合肥 230041)

中年职业女性的职业倦怠之分析

林 莉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合肥 230041)

中年职业女性工作压力大、烦恼多,她们在这段时期面临家庭的压力,如子女升学就业、父母的赡养照料;要面临工作的压力,如知识的更新、评职晋级、人际关系冲突;还要面临生理的变化,如更年期综合症的冲击等。这些方面造成她们更早地进入职业倦怠期。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年职业女性职业倦怠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探寻通过社会、组织、家庭和自身等途径,帮助中年职业女性干预职业倦怠,促进中年女性的职业心理健康。

中年职业女性;职业倦怠;特征;干预方法

中年职业女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角色。她们不但要为事业、家庭和子女而奔波,还要在上下级、同事、姻亲、家庭等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中角逐。她们承受的各种压力较大,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因此,关注中年职业女性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职业倦怠,是当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中年职业女性生理特征分析

女性的生命周期从生理上大体可以分为幼年期、青春期、成熟期、更年期和老年期五个阶段。影响生命周期的是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女性激素。女性中年期是从卵巢功能逐渐消退到完全停止其内分泌功能的时期。在此过程中,由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性激素减少,容易出现一些生理功能失调和心理活动障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见表1。

表1 中年女性生理变化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中年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为48.41岁,近20年内提前了2.02岁。绝经年龄与职业有关,脑力劳动者绝经年龄早于体力劳动者;中年女性妇科疾病患病率较高,妇科疾病与文化程度有关,文化程度高者易患乳腺小叶增生和子宫肌瘤;中年女性是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中年职业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女性,有过抑郁症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几乎是正常妇女的4倍;更年期症状发生率约为83%,近年来,中年职业女性大量参与社会激烈竞争,更年期的年龄有提前的倾向,知识层次越高、性格越内向、生活条件越优裕的女性,更年期往往开始越早,症状也越明显;更年期症状发生程度亦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加重;中年妇女体重超重者已达45%,其中以45岁左右年龄段女性为甚。由于肥胖导致体内血压、血糖、胆固醇升高等也明显增加,而且已经成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年女性的主要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慢性胃炎、冠心病、糖尿病,这些疾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二、中年职业女性心理特征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年职业女性的心理素质有如下特点: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水平、职业心理、角色调控及开拓性、适应性素质方面均优于普通女性;在情绪波动性、工作压力感上高于中年职业男性;在角色满意度、智能素质水平上低于中年职业男性。从发展角度看,中年职业女性的压力感最强,而心理承受力最差。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性格特征方面,中年职业女性比普通女性更具外倾性。与中年职业男性相比,则外倾性明显偏低,这表明中年职业女性比普通女性更乐观、随和,更有开拓精神,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而与中年职业男性相比,她们则显得相对较为保守、平和、严谨,考虑问题更周到、细心等。这与她们更多地保留着我国传统女性美德特点有关,如温和、含蓄、克制、忍让、凝重等。

第二,在情绪控制方面,中年职业男性明显优于中年职业女性,而中年职业女性则优于普通女性。这不难看出,与中年职业男性相比女性更敏感,更容易紧张、焦虑,而中年职业女性比普通女性更容易节制、平静,遇到同样的问题更能想得开,也就是说更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紧张与焦虑。

第三,在社会性方面,中年职业女性显著高于普通女性,但低于中年职业男性。这反映出中年职业女性更合群、更容易适应外界的环境,对社会富有很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而普通女性则表现出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防御心理和危机感。

从女性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女性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呈“U”型,即青年期女性与老年期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中年期女性。中年期女性在自我观念与心理承受力水平上都是三个年龄段中最低的,而在意志品质与社会适应度上则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女性。概括地说,中年职业女性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女性,但是略差于中年职业男性。

三、中年职业女性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职业倦怠是由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等方面构成的一种生理、心理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它通常会发生在与工作对象进行直接接触的人身上。职业倦怠是个人因长期卷入到那些存在着较多挫折,并且有着过多的情感需求的工作环境中而形成的一种沉重的生理心理负担。职业倦怠主要内容包括:遭到失败,精力耗尽;失去创造力;对工作失去承诺;对工作对象、同事、工作、组织的疏远;对长期慢性压力的应对;一种对工作对象以及自身表现出不恰当态度的症状,与之相连的是生理和情绪上的症状。那么,职业倦怠是如何产生的呢?除了以上分析的中年职业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以外,还有其他共性的因素。

第一,工作因素。当她们感到工作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大、以至于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时,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尤其是对情感耗竭和非人性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工作中职业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这两个变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职业倦怠感。尤其是角色模糊导致她们在工作中缺乏清晰明确的工作任务、权力、目标和标准等,更为显著地导致职业倦怠感升级。

第二,职业因素。对职业个体有职业情感特殊要求的行业易产生职业倦怠,如要求在工作中展示或压抑自身的情感,或者要求有感情移入的行业。比如教育、医疗行业就是如此,这些行业特别要求在与工作对象交往中要有情感的消耗,这种与工作对象交往的过程中的情感的压力是职业倦怠的独特元素,中年职业女性恰恰是这些行业的半边天,其职业倦怠感攀升完全可以理解。

第三,组织因素。组织中的奖惩体系能起到直观吸引和强调公平的作用。缺乏或设置不当,就会使她们的工作绩效得不到及时、公平的反馈。这样一来优秀的职业人和不称职的职业人之间工作性质和质量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收入上却毫无差别或差别甚微,就会导致她们对工作产生倦怠感。还有当组织缺乏必要的精神资源、工作环境差等物质因素也会影响她们在工作中的绩效,从而使她们产生工作倦怠感。当然,作为工作主体的她们参与决策及自主权的多少也与其工作倦怠相关。

第四,个体因素。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倦怠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在年龄方面中年人是所有年龄段中最易有职业倦怠感的时期,在性别方面女性更易感受职业倦怠,在婚姻状况方面单身和离异的女性更易患职业倦怠症,在受教育程度上高教育水平人员更易有倦怠感。同时中年职业女性对工作、单位和工作绩效的过高期望也是导致工作倦怠的主要因素。中年职业女性往往自我期望过高,失败的机会自然增高,更易受到挫折感的干扰,而由挫折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可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人格特质与职业倦怠有着一定的关联,尤其是自尊水平与职业倦怠有很强的关系,因为个体都有自尊的需要,任何损害自尊的否定性信息都会给个体造成压力。往往中年职业女性的心理特征导致她们的自尊水平低,更易受到否定性信息的威胁,因而更易产生倦怠感。

四、中年职业女性职业倦怠干预措施

中年职业女性的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既来自于她们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又来自于职场的因素,有效地调解职业倦怠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各级社会组织都要密切关注女性尤其是中年职业女性的生理健康,要把妇女保健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制订有利于促进妇女健康的各项政策,加大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既重视女性生理健康,又重视女性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健全精神卫生机构,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各级组织要协调卫生、民政、妇联等有关部门,加大对精神卫生方面的经费投入,合理布点,扶持开设心理健康门诊、心理咨询热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疏导网络,方便妇女进行心理咨询,提高预防能力,增加预防途径。重视对中年职业女性的心理关注,提高她们对心理障碍的识别能力和预防能力。

健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要培养和训练一大批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专兼职妇幼保健人员,调整健康服务取向,促进传统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模式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心的妇女健康模式转变,保护妇女的生殖健康,提高健康质量。加强妇女病的普查工作,早期发现是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普及妇女健康知识、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提倡合理膳食、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这些措施对预防和降低乳腺癌等疾病发病必不可少。

要积极营造男女平等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各个领域消除性别歧视,消除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这方面,妇联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支持。要通过舆论宣传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谴责和制止家庭暴力、不公平竞争、恶性竞争等不良行为;中年职业女性要不断更新知识,获得平等工作、晋升机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

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要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关键要靠自己。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广大中年职业女性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适应工作和社会的能力。要始终保持一种舒畅、愉快、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从容面对工作、家庭中出现的压力和矛盾,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并且还要学会自我调整和排泄。选择自己喜爱的娱乐活动和体育运动等进行适当调整和休息,放松心情,自我排解。应该尝试从工作、生活中寻找乐趣,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不要以别人的评价来检验自己的工作成绩,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心理品格。在婚姻中的中年职业女性,也要经常营造和谐的生活气氛,给感情增加一些调味品,提高处理事业与家庭矛盾的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二,从职场的角度。职业倦怠干预方法首先从个人入手,比如组织让个体远离工作环境,提供给个体应对策略,强化个体内在的心理素质资源或是改变个体的工作行为。改变工作环境和改变工作情境中的个人对于改善工作倦怠状况都是非常必要的,组织最有效的干预模式就是将改变组织的管理方式和个人的应对技巧相结合。改变组织的管理方式就是指工作负荷、控制、奖励、团体、公平和价值观等这六个方面,如果个体与这六个方面相应地匹配则不易产生职业倦怠。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意识到工作的价值和工作的重要性,或者他们的努力得到很好的奖赏,个体也许就能承受工作负荷带来的压力,减缓职业倦怠感;组织信息传递对于个体感知组织公平性非常重要,组织应提供给个体必要信息以降低个体的不公平感及唤醒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也可以消除职业倦怠感。由于工作倦怠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组织将管理和培训相结合应该是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其好处是它强调了工作的投入度的建立,对工作投入度的重视保证了个体与工作任务的更密切联系,特别体现在那些需要保证工作质量的任务上。组织应科学地设计一个能鼓励个体发挥个人的所有精力和能量,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工作环境来保证他们的工作满意和工作效率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高的投入度(而不是被动地减少工作倦怠),反而提高了个体对于自身工作倦怠的主动干预责任,这种自我管理团队的确可以避免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缺乏支持等多种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大力提高职业积极情感。

一般来说,大部分中年职业女性因为自身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地位,导致她们都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应对职业压力的方法消除职业倦怠。如果自身和社会组织有意识地帮助协调身心以及工作的不适,绝大多数的她们都可以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中年期,为社会、为组织、为家庭、也为自己做出应有的贡献。

[1]堀口雅子〔日〕.更年期无忧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5-40.

[2]George D Zgourides〔美〕.不再疲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1-123.

[3]张进辅.青年职业心理发展与测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98-102.

[4]张向葵.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7):76-80.

[5]刘登蕉.我国中年职业女性的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1):61-63.

Analysis of Career Burnout of Middle-aged Career Women

LIN Li
(Anhui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Hefei 230041,China)

Middle-aged career women are confronted with pressures and vexation during their work life.They face all kinds of pressures in this period:household pressure such as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job-hunting,supporting and taking care of their parents;pressure from their own work such as the updating of knowledge,promotion in their posi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blems;physiological and mental pressure such as climacteric syndrome.All these factors force them to enter into career burnout earl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middle-aged career women with career burnout and seeks ways to help middle-aged career wome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areer burnout and promote the health in their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through social,organizational,family and personal means.

middle-aged career women;career burnout;feature;intervention method

D648.1

A

1008-3634(2012)01-0088-04

2011-05-23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F09-10D12)

林 莉(1963-),女,合肥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 刘 翠)

猜你喜欢
倦怠感职业女性职业倦怠
从蔡鸣喈之死看五四时期职业女性的困境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八闽职业女性制服秀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