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安, 陈青青, 赵惠芳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基于宁、滁、扬联动发展的滁州市旅游业提升对策研究
闫 安, 陈青青, 赵惠芳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区域旅游联动协作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文章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滁州与南京都市圈内的南京和扬州的旅游合作。在对滁州、南京和扬州开展旅游合作的现实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就滁州加强与南京、扬州的旅游合作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宁滁扬;旅游业;区域旅游联动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业已从单纯的景点景区、线路、城市之间的竞争进入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合作与跨区域竞争的时期[1]。区域旅游联动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依据地理位置的邻近性和旅游资源的关联性,通过联动合作增强区域旅游整体的吸引力,实现各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滁州与南京、扬州空间地域相邻,交通联系紧密、旅游资源差异互补性,三方合作基础良好,合作意愿强烈。本文拟从三地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三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现实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滁州,位于安徽东部,毗邻南京,属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也是泛长三角旅游合作组织成员之一。滁州山青水秀,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拥有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及明皇陵、明中都城两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风景区,而且拥有颇有现代特色的景点如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3]。近年来,交通、住宿、通信等设施的改善,促进了滁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总的来说,滁州旅游业发展水平偏低,效益不高,这与滁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不相称的。
“南京都市圈”由南京及与其地理空间邻近的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滁州市、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组成[4]。南京都市圈的范围涵盖了江苏和皖东南一些地区,是一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都市圈。鉴于旅游业综合性和带动性强的特点,旅游业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的重点产业。经过各方的努力,南京都市圈的旅游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初步打出了“南京都市圈”旅游品牌。滁州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加强与南京都市圈的联动和合作是关键的一步。
目前滁州的旅游合作主要是与长三角地区以及省内相邻区域的合作,尤其是与南京的合作,不仅起步较早,成效也较突出;与扬州的交流合作也较为密切。从合作的现状来看,宁滁两市正在以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城市创优、客源市场互动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旅游一体化进程。双方不仅依据旅游合作协议开辟了多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实行双向互惠制度,还建立了高层领导定期互访制度和重大问题协商机制。宁、滁、扬已签订了相关旅游合作协议,在旅游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客源市场开拓方面加强合作。如2007年三地联合召开了旅游线路协调推进会,提出并着手整合三市核心旅游景点,打造经典旅游线路。
虽然滁州与南京、扬州的旅游联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地方保护主义的误区仍有所存在。尽管各地都意识到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性,倡导“大旅游”的思想观念,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时,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思想,害怕在合作的过程中损害自身的局部利益,落实工作没有从整体大局出发。观念的误区导致旅游合作出现花开之后结“果”难的局面。第二,各自为政,合作松散。政府主导是我国各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宁、滁、扬三地也不例外。对于宁、滁、扬这样一个跨省级的特殊区域来说,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行政体制障碍依然存在,表现在三地之间跨区域旅游线路较少,各地旅游活动大都固守在各自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相对封闭。由于各地利益点的不同,导致合作纽带时常断裂,合作常常有始无终。并且,缺乏相应的机制和体制来保障合作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第三,合作形式简单,层级较浅且缺乏深度和新意。目前,宁、滁、扬三地旅游联动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体现在一些旅游线路的联合推介以及旅游交通一体化的建设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机的区域旅游产业链。最常见的合作形式就是旅游资源的整合,共同打造旅游线路,而且多以初级观光型的旅游产品为主,产品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对于深层次的科学考察旅游、宗教旅游以及休学旅游等项目合作很少。各市的旅游合作和互动主要来源于政府行政力量的驱动,旅游企业并未真正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旅游资源要素并未得到合理配置。并且,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相关旅游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旅游市场体系标准化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较为薄弱。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不能凭空想象、随心所欲,而要对合作各方自身地理位置、区位交通、旅游资源、居民的文化习俗和收入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滁州与南京、扬州地域相连,人文相亲,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差异互补性,加之各地都具有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旅游业的强烈愿望,这些方面都为宁、滁、扬开展旅游联动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微观上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规划和建设、旅游交通、旅游线路设计都会考虑区位分布和空间布局这两大因素;宏观上的区域旅游联动,同样会选择促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源进行联动。可以说,地缘上的相近是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最大优势[5]。滁州与南京、扬州等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地域相连,地处东中部,承东启西,贯南连北,区域内交通便捷,宁通高速公路、宁蚌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基本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的放射状的高速公路网,京沪铁路、合宁铁路、宁西铁路构成交通大动脉,南京禄口机场是游客出入境的主要通道。此外,根据南京都市圈的整体交通规划,南京和滁州之间、南京同扬州之间会建设城际轨道,滁扬高速公路也在规划之中。各城市之间的快速通道正加速形成,届时,各地交通联系将更加密切,景区的可达性大大增强,游客出游更加方便快捷。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客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类型整体相似且能形成一定的互补,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二是指旅游资源品味的一致性,即资源的品质差距不大[6]。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变性和多样化,单一类型的旅游资源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若各地旅游资源彼此互补且相互协调,则可大大增强其吸引力,从而提高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通过对宁、滁、扬三地旅游资源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地不仅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互补性,这是滁州与南京、扬州适宜开展旅游合作的关键因素。
表1 宁、滁、扬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1)宁、滁、扬旅游资源的互补促进性 宁、滁、扬三地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名胜古迹与建筑景观等并存。三地旅游资源有很强的差异互补性,这是滁州与南京、扬州开展旅游联动合作的现实基础。滁州以名山秀水和乡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以及独具一格的政治旅游资源为特色。不仅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以琅琊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四座国家森林公园,还是著名的帝王之乡,以明中都古城、明皇陵为代表的明文化旅游资源宏伟壮观。此外,滁州凤阳的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发源地,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这一颇有政治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滁州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滁州农业发达,特色农产品众多,以农家乐田园游见长,这对长期处于大都市、需要减压放松的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六朝古都南京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为主体。南京历史悠久,明文化、民国文化旅游资源独具魅力,此外,作为江苏省省会的南京会展、科教、商务等旅游较为发达。扬州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深厚,以园林文化为特色,水域湖泊景观丰富。秀美的园林、繁盛的历史文化、精致的淮扬美食、各具特色的工艺品,构成了扬州旅游资源的主体。三地旅游资源差异性明显,各具特色,各有魅力,三地联动合作,共同发展旅游业,能使各类旅游资源要素优势互补,产生叠加效应,能共同扩展客源地,提高区域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宁、滁、扬旅游资源品质的相近性 旅游资源品质的相似性要求合作各地旅游资源的品质不能差距太大,否则一方竞争优势突出,往往会抑制区域内其他旅游地的发展,影响联动发展的深入。而资源品位较低的地方由于缺乏吸引力而受到排挤,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宁、滁、扬三市A级旅游景点众多,各市都拥有国家4A级高品位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品质差距较小。其中,滁州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AAA级旅游景区4个,AA级旅游景区1个。南京更是拥有2处5A级风景区,4A级景区11个,扬州拥有5A级景区一处,4A级景区6个。总的来说,宁、滁、扬三地旅游资源的品味大致相当,差距不大,因此,滁州可与南京、扬州开展旅游合作,依靠整体的力量来发展壮大自己,而不必单打独斗,盲目抢夺客源。
(3)宁、滁、扬旅游资源的关联整合性 宁、滁、扬一些旅游景点之间存在着关联性。针对这些旅游景点,可从地理区位分布、历史文化关联性等方面出发加以整合,形成各种主题的旅游线路。如滁州凤阳和南京的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明中都皇城是南京明孝陵的蓝本,两地可以明文化为主线,整合相关旅游景点,共推以明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再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例,滁州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定远藕塘烈士纪念馆以及南京的雨花台、大屠杀纪念馆都是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可联合开发红色旅游线路。滁州的秀美山水与扬州的优美生态相呼应,可联手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如联合开发高邮湖,大力发展湖泊生态休闲旅游。此外,三地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名人的足迹。滁州应以欧阳修纪念馆、吴敬梓故居为重点,联合南京中山陵、扬州八怪纪念馆,开发名人旅游资源。这些具有共性的旅游资源可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整合成一系列的主题旅游线路。
一直以来,宁、滁、扬三城市经济往来密切。近年来,各市也通过加大交通基础建设、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民间经贸往来。对于滁州市而言,正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最近几年,滁州都积极组团参加南京重洽会、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等活动,加强经济协作交流,服务招商引资。三地旅游合作密切,各方政府和旅游局领导定期开展旅游合作交流会议,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推进旅游同城化进程。
宁、滁、扬三地旅游合作是各地政府和企业基于战略的高度出发的,南京旅游业发达,需要滁州这样的旅游欠发达地区作为其腹地,以进一步扩展旅游发展空间。滁州旅游也需要南京、扬州等旅游发达城市,以开拓市场,吸引投资,更新产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三地政府领导和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包括居民开展旅游合作的意愿十分强烈。各地都签署了相关的旅游合作协议。近来,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各方都意识到需要借助整体的力量来发展自己,三地旅游合作的意向更加强烈。
要想保证区域旅游联动的持续深入进行,必须充分尊重各主体的利益。因此,需要相关制度来规范各主体的行为,保证合作的成功。首先,宁、滁、扬要通过区域旅游政策、制度建设或者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实现各地之间利益的合理分配[8]。此外,可以通过公共政策、资本市场、税收调节等手段对牺牲个体利益的合作方加以补偿,促使各方从大局出发,真诚合作。
此外,各方要共同加强区域旅游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区域间旅游市场重大投诉案件和安全突发事件的联合应急机制,建立区域间重大旅游事件相互通报和协商处理制度[9]。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快速的联动。
跨区域旅游合作,规划必须先行。各地要加强协调,在尊重各主体利益和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跨区域行政规划。滁州隶属于安徽省,而南京与扬州同属于江苏省。滁州要加强与南京、扬州旅游业的合作,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尤为重要。首先,滁州要树立全局意识,从整个南京都市圈的高度来规划旅游业的发展,要与其他城市联合起来从整个大局出发制定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同南京都市圈一体化进程。要按照《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各地之间的城际快速通道,开通各热点旅游景点之间的直通车。总之,要健全协调议事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从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入手,加强与南京、扬州的无缝隙对接,联手打造无障碍旅游合作区。
旅游地的整体形象是消费者选择旅游产品的重要依据,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影响消费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滁州要与南京、扬州共同建立旅游营销共推机制,联合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滁州要密切与南京、扬州旅游业的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区景点串联和配套体系建设,联手推出明文化访古游、绿色生态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旅游和农业观光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要牢牢把握每一个机会,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一起展开旅游联合宣传促销,如参加旅游推进会,联合制作旅游宣传片等等。另外,要与南京、扬州以及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加强旅游互动,培育居民的出游意识,互送客源,互推市场。
旅游业的特殊性质要求政府机制对其施以更多的、更有效地调控。滁州与南京、扬州三地各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它们之间是以某种共同的利益需要进行旅游联动发展的,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调控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在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后,各地政府要自觉履行所签署的协议或宣言,承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通过自律与诚信行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尊重区域旅游市场体系中各经济主体的权益。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制定旅游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为旅游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比重越来越低,刺激型、体验型旅游产品日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为此,应对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基于宁、滁、扬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应加大力度开发科普探险、商务会展、节庆和农家乐旅游产品。以节庆旅游为例,宁、滁、扬三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节庆活动且时间分布合理。如滁州的琅琊山庙会,南京的梅花节、会展经济,扬州“烟花三月”国际旅游节[10],通过举办这些旅游节庆活动,吸引相关的游客,并平衡旅游淡旺季需求。对于滁州自身而言,滁州要将琅琊山庙会的牌子打出去,吸引都市圈及周边邻近地区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游览,加强旅游交流。同时,也要借助南京梅花节和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等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推介自己,借助节日来吸引游客。要与南京、扬州的品牌节庆活动形成强度效应,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提高整个都市圈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此外,农家乐生态旅游和小岗村政治旅游是滁州的特色旅游产品,今后,应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打好农业生态和小岗村政治旅游两张牌。
[1]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旅游学刊,2005,20(3):10.
[2]邱继勤,朱 竑.川渝黔三角旅游区联动开发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78-82.
[3]滁州旅游资讯网[EB/OL].(2007-10-18)[2011-04-11].http://www.czta.org.cn.
[4]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EB/OL].[2011-04-14].http://wenku.baidu.com.
[5]孙冬英,沈中印,杨云仙.庐山-鄱阳湖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5):153-155.
[6]邱继勤.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探讨——以川渝黔三角地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4):674-678.
[7]张利华.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40-41.
[8]汪宇明.旅游合作与区域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8.
[9]黄 英,龙良富.区域旅游合作协议框架下珠中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11):184-185.
[10]黄 荡.基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以宁镇扬为例[J].黑河学刊,2009,141(3):20-21.
Promotion Measures of Chuzhou Tourism Based on Nanjing-Chuzhou-Yangzhou Joint Development
YAN An, CHEN Qing-qing, ZHAO Hui-fang
(School of Managemen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Joint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has become a major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nowaday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tourism joint develop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ity of Chuzhou and cities of Nanjing and Yangzhou with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Nanj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conditions of Chuzhou,Nanjing and Yangzhou tourism cooperation,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tourism cooperation of Chuzhou with Nanjing and Yangzhou.
Nanjing,Chuzhou and Yangzhou;tourism;regional tourism joint development
F592
A
1008-3634(2012)01-0021-05
2011-05-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JY00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0SK028);滁州市发改委项目(2010QTXM0452)
闫 安(1977-),男,山东宁阳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赵惠芳(1952-),女,江苏泗洪人,教授。
(责任编辑 刘 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