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2012-01-11 07:06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

林 玲

(集美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理论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要求毕业生具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受过良好的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并熟悉教学过程[1],这也是本专业的毕业生较计算机专业的之突出优势所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了解、掌握新课改的理念和实施方法的要求,具备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基本能力,作为对口专业,理应可进入中小学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然而,在近两年的福建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考中,部分地区将计算机专业纳入招考专业范围,却把教育技术专业排除在外.这种现象的存在或许有其多重因素,究其根本,显然是对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质疑.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技术学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对教育技术本科层次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分析

以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近年对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2]为参考,综合考虑教育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信息化、社会化的需求,目前教育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与知识结构要求主要分为: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师资,主要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以及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人员.具备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组织管理和评价的能力.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工作,教学支持服务单位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工作,音视频教材、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制作、管理工作等.

(2)教育事业单位的教学支持服务人员,具体指工作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计算中心,各级电教馆、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单位,主要从事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各种媒体和数字化教学设备仪器的使用、维护和管理,教学节目和教学课程的策划、设计、开发、制作、管理和维护,以及辅助学科教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教育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人员.

(3)网络远程教育需要的相关人才,涉及远程教学和学习的基础理论研究,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培训,从事网络远程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网站的开发和维护,在远程教学中心进行教学和学习的组织与管理等.

(4)IT领域所需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包括教育教学和教育游戏商业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制作,商业教学网页的设计、制作,网站维护和管理,教学平台设计、开发和管理等领域需要的技术人才,动画设计制作人员.

(5)一般企业单位需要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主要涉及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绩效开发和评价,项目设计和知识管理,形象网站的策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等.

(6)大众传媒单位所需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涉及教育教学音像、影像资料,以及数字化教学和学习资源的整体策划、设计和出版.

表1 院校各类课程门数统计

不难看出,对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无论是面向教育还是面向企业都需要过硬的以计算机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要求有计算机硬件基础、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网站设计、数据库、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等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已成为就业发展趋势主要方向的IT与传媒领域更是如此.

适应社会就业形势,加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基础教学,使计算机学科成为教育技术专业强有力的支撑,已经在广大相关院校达成共识,并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结合表1对10所师范类院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统计情况,可以看出,计算机类课程设置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都占较大的比重.

2 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面广,学科的专业方向有待细化,造成相关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便出现了“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学不精”的现象,造成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处在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论计算机技术比不上计算机专业,论教育理论比不上教育学专业),致使就业竞争力较低.主要原因是:学而不精,博而不专,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缺乏系统的、严谨专业技能训练.目前,本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存在较大分歧,致使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存在很多困难.国内相关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但尚未形成科学的、完善的整体课程优化体系.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比较认同五个培养方向[3]:即现代远程教育、教育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以及教育技术学.与此同时,各院校再根据不同地域社会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办区域性教育技术专业特色.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多数院校中还属于新兴学科,缺乏经验指导,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只能根据学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地区就业形势,结合学校师资与教学资源,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论证.

二是,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据往届本专业毕业生反馈,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类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明显不能满足岗位需求.有些教师的教案和教学内容多年不变,仍在讲授陈旧、肤浅的内容.例如“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课程现仍是许多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这些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却很少能派上用场.计算机知识应用面广且日趋深入,技术更新快,而本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教师没有及时补充新的内容,计算机基本技能与项目实训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造成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不能胜任实际工作.

三是,计算机类课程的考核重卷面成绩,缺乏实践能力培养.据调查,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计算机课成绩的评定,大部分还是以卷面考试的形式为主,缺少实践环节的考核.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由于没有记下文字性内容,往往在理论考试中成绩并不理想.相反,那些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等生,往往在动手能力方面却表现一般.这种偏理论的考核方式评定学生某门计算机课程的成绩,有失妥当.计算机课与其他学科主要的区别就是它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显得更为重要.理论基础再好,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当中,就严重偏离了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的初衷.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为能通过课程考试而去死记硬背教材内容,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鉴于上述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本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迫切需要我们对教育技术专业中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与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3 计算机类课程在教育技术专业中的设置与教学建议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来看,计算机能力在教育技术专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育技术专业中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应立足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规划,必要时还要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计划,重视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进行计算机课程整合.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决定着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高级专门人才”[4].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适当的课程量,还应重视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应为教学设计与资源信息化服务,侧重基础理论与基本能力的掌握,因此,必修课中一般都需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针对具体的专业培养方向,适当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比如,面向企业方向,可增开面向对象的程序、软件工程等课程;面向教育方向,应跟踪新课标的革新,增设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概论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到计算机学院去选修相关课程,参加课程相关各类课外活动与竞赛,科研项目实践,完成毕业设计等.

教育技术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还要深入研究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必要时可进行课程间的整合.以集美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为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大部分内容与“数字电视原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和“计算机网络”内容重复.其中的“数字音频视频的处理与压缩”部分在“数字电原理”已经是核心内容,“数字图像处理”部分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已经包括,而“媒体信息的网络传输及流媒体技术”部分可在“计算机网络”当中补充讲授.综合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与补充,优化课程设置,使得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有所专,精学精练.

二是,结合专业发展特点,更新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技术专业是复合性学科,其中的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认真思考“当前社会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应该掌握哪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等问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学科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联系出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理清课程之间的联系,重视计算机类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从实际出发,整体考虑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即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教师只有紧跟技术市场发展方向,才能将技术发展方向与教学课程相结合,进而加强对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同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和方法,拉近学生和市场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比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因为技术不断更新,教师应注意及时更换新教材,讲解新技术,适当补充动态网页制作与网络编程内容的学习,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

教师在平时个人进修和学习过程中应多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和实际进一步融合,为教学过程积累典型案例,使理论教学实际化.计算机类课程中,理论是实践的积累和沉淀,实践是理论指导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忽略理论学习,否则就是拔苗助长.应该让学生了解每种理论的相关基础和应用方向,使学生形象、系统地接受理论知识,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自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教育技术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材的选用,也应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分类筛选.目前计算机类的教材五花八门,市面上大部分计算机类教程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有其自身特点,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教材的选用应该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选择难度适宜的教材,同时为学生提供辅助学习资源与扩展.比如,对于“数据结构”这门课,就可以参考西北大学耿国华教授编著的《数据结构—C语言》,教材难度适中,随书光盘中有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其中多媒体课件用flash动画对教材上所有算例的每个步骤都作了动画演示,这对学生的课下预习和复习有非常大的帮助,教材还配套有资源丰富的课程学习网站.

三是,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应适时地与上机实践同步.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资源不断充实,为我们提供了快捷的知识获取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根据课程特点,充分运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教学方法[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去参与,去了解,去想办法解决.还要注意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并给他们以肯定,积极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并让他们不断地主动完善自己从而奠定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好与特长的主要途径.

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类相关竞赛,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专业内组织竞赛,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C语言编程之后可以组织程序设计竞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专业课程学习以后可以参加一些国家、省、市级竞赛,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对促进平时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也为学生今后寻找理想工作增加机会.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竞争力.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一些和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使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超越课堂与教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育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型的新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它自身的不断完善也促使着与之相关教学的不断改革.如何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完善合理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沙景荣,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学思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5(7):9~12.

[2]全国高等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b977904f2b160b4e767fcf2f.html

[3]徐福荫.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28~32.

[4]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4-58.

[5]苏凤荣.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史与思[D]宁波:宁波大学,2009:20~38.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计算机操作系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