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华为海外扩张的悲喜剧

2012-01-10 08:21程明
人民周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华为企业

◎程明

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的网站上,输入“Huawei(华为)”一词进行搜索,从2010年1月15日到2012年1月18日(《华尔街日报》网站能搜索的最长时限是两年)共有337条结果,几乎都是关于华为在海外扩张的新闻。从搜索结果可以看到,华为海外扩张覆盖了五大洲,既有印度、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不发达国家,也有美国、德国、英国等传统经济强国。

这家全球极负声望的美国财经媒体,给了华为这家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重点关注。

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美国人是有多爱华为?”其实不然。从2008年开始,华为在美国先后进行了4次收购,出价最高,但均以失败告终。

于是,华为吸取了教训,不再在美国市场上谈“收购”,甚至在去年年底宣称“计划缩减”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的伊朗业务。也许正因如此,当华为低价智能手机在美国市场上热销时,《华尔街日报》给了其久违的正面评价:“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低收入家庭迅速用上了智能手机,同时也让这个美国阶层实现了手机上网。”

西方人念不出“Huawei”一词

美国圣地亚哥一家廉价手机服务供应商的销售人员诺玛·梅嘉在去年10月一个生意清淡的晚上抱怨说,手机运营商Cricket Wireless开在街对面的营业厅门庭若市,把她的客户全抢走了。那个营业厅的亮点,就是在出售一款新型的低价智能手机,这款低价手机是中国电信设备生产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

的确,如果没有一部能查邮件、发微博、上网甚至消费的智能手机,似乎有落伍之嫌。以苹果iPhone为行业领航的智能手机,是目前移动通信业的发展趋势。但苹果等品牌价格不菲,而近3年来的金融动荡让很多西方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中国品牌华为。

随着电信运营商把目光投向美国电信业最后几个增长来源之一——让低收入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华为眼疾手快地“奉上”了一些最便宜的手机。

看上去华为手机在美国市场的业绩蒸蒸日上,但这个品牌在美国消费者那里几乎没有任何认知度,“Huawei”一词似乎没有几个西方人能念得出来。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一些顾客甚至将“Huawei”误说成“Hawaii(夏威夷)”、“Maui(毛伊:夏威夷的一个岛屿)”。

有趣的是,这和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三菱公司(M itsubishi)刚刚进入美国市场时候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不过Mitsubishi今天已是全球家喻户晓的品牌,所有人都能准确地叫出这个绕口的日本名字。

“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道路

两万元人民币起家,成立于1988年的华为,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通讯设备制造商,也是为数不多的中国“世界品牌”。华为的国际化道路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首先,华为在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的东南亚及拉美国家建立销售网络。在这些欠发达市场占领先机后,它又逐渐向较富裕的中东国家展开攻势。最终,华为将目标锁定在发达国家,并在这些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在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上,华为成了多家跨国企业的设备供应商,比如IBM、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等都和华为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些行业巨擘也给华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机会,使华为的运营管理更国际化。不仅如此,华为也不惜花重金聘请知名管理咨询公司,来协助其制定长期策略。

科技创新和价格优势,也许是华为在短时间内成为通讯设备及方案领域强手的最主要原因。在公司设立之初,华为的研发投入只占到销售额的很小份额。但如果想和诸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之类的大企业竞争,就必须在不降低产品性能的同时,提供价格优势。目前,华为和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额,及研发投入的差距正在缩小。

在研发方面,华为还有一个高招就是“反向创新”,将为发展中国家设计的科技创新介绍到发达国家来。在给发展中国家设计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时,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方案效率往往更具优势。

不难想象,当华为成为一家能用低价提供世界一流设备和服务的公司时,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的霸主地位就会受到严重威胁。这些威胁不仅在于华为的技术和价格竞争,还在于谁能来占领未开垦市场的先机。很显然华为在新兴市场的优势无可比拟。

华为在海外很受伤

但是,作为高科技产业的通讯业,通常也具有较高的隐形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就以“保护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为由,为难华为在美国的市场化进程。尽管华为在世界范围的光纤领域具有24%的市场占有率,在北美它只取得0.9%。

2008年,华为也因“数据安全”被迫放弃用22亿美元竞标收购一家美国高科技企业3Com。而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危机,也给华为的北美业务蒙上阴影,因为美国指责华为向伊朗提供通讯技术。美国商务部取消了华为为美国警察、消防以及医疗部门提供急救无线网络技术的资格。但实际上,很多西方公司如诺基亚和西门子在伊朗的业务也都非常活跃。

另一方面,华为及很多其他中国企业也都因为在国际市场经验不足,屡吃官司。这也显示出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问题。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经验,和上个世纪相比,都具有了历史性飞跃;但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法律基础还是相当不健全。因此从中国走出的企业,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有的公司缺乏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也有的公司用中国的“常规”来接轨世界,反而频遭起诉。

比如最近华为英国分公司的一名英籍员工,就因种族歧视理由起诉了华为,原因是华为在英国雇佣的中国籍员工太多,而英国法律不允许企业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和年龄等原因,对任何一个员工产生偏好。这也显示出我国企业在国际化时,对当地尤其是对发达国家法律体系理解的缺失。

英国霍金路伟律师事务所称,中国企业在法律服务方面的投入极少,约是美国公司的2%。因此当中国公司来到法律制度较健全的西方国家时,常常会因为各种缘由被起诉,而这些被起诉的理由,在中国根本不存在。

在21世纪,几乎所有中国制造企业都希望走向“中国创造”。创造和制造仅一字之差,给企业、员工、经济及环境带来的影响却天壤之别。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华为企业
智能手机是座矿
企业
企业
企业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