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乐强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93)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术集刊作为一种集专业性、研究性和特色性于一身的学术刊物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种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之一,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术集刊在国内学术界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显然不利于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和自主创新。近日,教育部制定并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呼吁进一步加大对学术刊物的建设力度,而重视学术集刊的发展,恰是这一计划的重心之一,更是学术繁荣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为此,本刊集中编辑了这组文章,详细分析目前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语言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系统总结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为新时期全面提升学术集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展望
孙乐强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93)
近40年来,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这类学术集刊在种类、内容、形式上都逐渐实现了国际接轨,但仍需要在出版周期、出版主体、审稿制度和稿源分布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学术规范性,进而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对此,应从科学评价体系、创新管理制度、加强学术自律等方面进行建设与发展。
学术集刊;哲学;马克思主义;出版规范;学术影响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集刊获得了蓬勃发展,在今天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更好地认识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道路和轨迹,笔者以国内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为突破口,通过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兴起历程和发展现状的全面剖析,系统总结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在新时期进一步推动国内学术集刊的深入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集中出现是在20世纪70-80年代。期间共有14种学术集刊创刊,从总体看,这与当时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首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术研究迎来了新的春天,中央编译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翻译研究机构,为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创办,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人力和物力基础,成为当时学术集刊创办的主力先锋。其次,以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代表的专业学会组织的建立,也为集刊的创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再次,一些在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方面具有丰富理论资源的出版社,也为集刊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高校哲学系的复建和专业研究所的建立,也为此类集刊的创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最后,一些志同道合的学术同仁团体,也成为学术集刊兴办的有生力量。
如果以创办主体为分类标准,20世纪70-80年代新兴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整体分布状况是:科研院所7种,高校系统的院系和研究机构2种,学会组织2种,出版社2种,学术同仁团体1种。
一般说来,这一时期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影响力看,这批学术集刊均是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权威集刊,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积极推动了国内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蓬勃发展。第二,从集刊的内容看,主要集中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类的二级学科上,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美学等等,而综合性的、一级学科类集刊尚未出现。第三,从地域分布看,这些学术集刊主要集中于北京地区,在其他地区创办发行的集刊非常少,这也反映了当时学术研究力量比较集中的状况。第四,从规范性看,这些集刊无论是在格式还是在学术规范性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但是在与国际规范的接轨上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一方面,出版周期无规律,大部分集刊都是不定期出版,没有形成良好的出版周期制度;另一方面,许多集刊的发行范围非常狭窄,开放程度明显不足。当然,这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不能做过分苛求。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社会体制转型的深化,市场经济对学术研究产生了严重冲击,并使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一度陷入困境,学术集刊的发展也遭遇了暂时性的低迷。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学术集刊再度焕发青春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首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学术研究已从前一阶段的困境中复苏,获得了新的繁荣发展,这为学术集刊的复兴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改革和发展,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高校先后设立了17个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类重点研究基地,为该类学术集刊的创办提供了稳定的机构支撑和经费来源。再次,2004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视,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经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共出现了51种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其中,有5种是从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老集刊延续而来,另有46种是新创办集刊。按照学术集刊创办的年份,统计数据见图1。
图1 1990年以来哲学马克思主义类集刊创办情况
如果以2010年为界,将此期间的集刊分为两类:一类是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之间存在但在此之后停刊的集刊,一类是2010年之后仍继续存在或创刊的集刊。经统计,第一类集刊共有16种,其中延续20世纪80年代的有2种,新创办的有14种;第二类集刊约有35种(《外国哲学》最先由商务印书馆于1984年创办,到1998年之后转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办,在此统计中,将此集刊纳入到第二种主办主体之中),其中继承20世纪80年代的有3种,新创办的有32种。根据创办主体看,第二类集刊分布情况如表1。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术集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创办主体看,高校系统的院系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已经取代高校之外的研究院所,成为学术集刊创办的主导力量。第二,在地区分布上,已经打破了北京地区的垄断地位,形成了多层面、多地区的网络分布状况。第三,从集刊内容看,形成了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跨学科为一体的多维度的学术集刊群。
表1 2010年以来集刊创办情况
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学术集刊就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当前中国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笔者尝试以2010年之后继续存在或创刊的35种集刊为例,分别从出版规范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出版规范看,大部分集刊都严格遵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在论文格式、摘要、关键词、正文、引文、注释等方面达到了学术期刊的基本要求,表现出良好的学术规范意识。但是,这种学术规范意识整体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距离真正的国际化、科学化的学术期刊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许多集刊缺少英文目录和英文摘要,在编辑工作上尚未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进行操作。第二,从出版周期看,有19种集刊拥有稳定的出版周期,而其余16种学术集刊均为不定期出版。这表明,许多学术集刊的出版周期无规律,没有形成良好的出版周期制度。第三,从出版的主体看,有8种集刊先后更换过出版社,占集刊总数的22.86%,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集刊的出版在当前仍存在不稳定因素。第四,从审稿制度看,大部分集刊都没有实现审稿的规范化,在审稿制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也有一小部分集刊实行了匿名审稿制度,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一制度并没有得到真正执行,而是流于形式。最后,从稿源看,许多集刊的稿源开放性严重不足,存在着严重的“自产自销”问题,这也说明今天的学术集刊在用稿的规范性上有待提高。
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CSSCI(2008-2009)来源集刊名录,总共有6种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入选,分别是哲学类3种:《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经典与解释》《哲学门》;马克思主义类3种:《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根据CSSCI被引文献篇数和次数(2005-2010年)统计,排名前10位的集刊如表2。
表2 2005-2010年排名前10位的集刊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看出,第一,在35种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中,入选CSSCI的总共6种,占17.14%,这表明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总体影响力相对较弱,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从平均值看,每种学术集刊平均每年被引用1.67篇,被引用1.92次,这些数据反映了目前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考虑到这些数据还是排名前10名的学术集刊,如果将所有哲学马克思主义类集刊统计在内,这个平均数字将会更低。第三,从学术集刊的自身影响力排名看,各个集刊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也反映了目前学术集刊整体状况的参差不齐。
总之,由于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呈现出多地区、多层级的网络发展态势。但由于集刊的创办时限不长,缺少相应的制度和经验,因而在出版规范、出版周期、审稿制度和稿源开放性等方面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导致其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力非常有限。
目前,中国学术集刊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成长期。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也必然会焕发出新的活力。首先,随着国家和教育部的持续重视和投入,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必然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从而为学术集刊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物质保证,使学术集刊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持续发展。其次,随着国内学术规范意识的不断提升,学术集刊也必然会日益规范化,形成稳定的出版周期制度,推行匿名审稿制度,实现与国际学术规范的接轨。再次,随着国内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术集刊的整体质量也必然“水涨船高”,不断扩大自身在学术出版物中的影响力。
必须看到,当今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发展尚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与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大多数集刊生存的“单位所有制”状况有关,这些学术集刊主要为本单位服务,编辑多为兼职,作者群和读者群也相应受限。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健康、快速发展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基于CSSCI评价基础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科学的集刊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学术集刊的健康发展。任何学术刊物,缺少有效的监管和评价体制,都无法获得良性的发展,学术集刊也不例外。因此,应当以既有成果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CSSCI学术集刊评估制度,从而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制度保证。
第二,集刊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集刊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形成稳定的年度评估制度,积极有效地推进集刊的全面发展。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和监管机制,致使集刊相对松散,缺少活力。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建立长效的监督体系并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为集刊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进而为其创造可持续性的发展空间。
第三,集刊主办单位和学术同仁应当不断加强学术自律,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办刊规范意识,从根基上推进集刊的质量提升,全面扩大集刊的学术影响力。我们期待着,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术集刊能够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中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1]马晓军.2005年度 CSSCI来源集刊述略[J].学海,2007(2):201-203.
[2]叶继元.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现状调查[J].中国出版,2006(10):17-21.
[3]张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范式生成和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8(4):19-25.
[4]孙乐强.30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J].理论视野,2012(1):20-25.
[5]牛玉峰,黄立丰.改革开放三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历史考察[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1):30-35.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Philosophical and Marxist Academic Bulletins and Their Prospect of Tendency
SUN Leqiang
(Center for Marxist Social Theory Studi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P.R.China)
For nearly 40 years, Chinese philosophical& Marxist academic bulletins have obtain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nd pla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academic studies.Although they have gradually reache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kinds, contents and forms at present, they still need to improve their academic norms at the aspects of publication frequency, publication subject, referee system and source of contributions.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ulletins'academic influence, for example, reforming evaluation system, innovat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academic discipline.
academic bulletin;philosophy;Marxism;publication norm;academic influence
C55
A
1008-5831(2012)04-0058-04
2012-05-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调查与CSSCI来源集刊建设问题研究”(08JA870008)
孙乐强(1982-),男,安徽萧县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彭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