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062)
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实证分析
王 强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062)
对来自浙江3校122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其中81名来自2所民办民工子女校)的问卷调查发现:民办民工子女校教师对“学科体系”的自我效能感反而高于公办校教师,对“反思与研究”的自我效能感低于公办教师。另外还发现:不同性别、学历、教龄及学科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对“学科体系”、“课程开发”、“多元评价”、“教学设计”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距。针对外在差距,通过“鲶鱼效应”与“羊群效应”提升教师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内在差距,提出了避免“木桶效应”与“破窗效应”的办法。
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自我效能感;鲶鱼效应
当前,承载众多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梦的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学界、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区域及城乡差异而形成的洼地效应,流入地政府在落实“两为主”政策中进退两难,因此多数地区没有关停条件简陋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而代之以“生均补贴”及“免费继续教育学分”的方式适当改善其教师待遇与师资水平。然而这种政府补贴方式收效甚微,关键是因为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并没得到有效激发。因此,本研究基于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实证分析,探寻激发其专业发展主观能动性的良方。
教师效能感(teacher efficacy)是教师对其影响学生发展的能力的信任程度,即教师将学生发展归因于自身还是外在的程度。①这一概念首先由兰德小组提出,之后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②,并从影响决策的效能感、影响学校资源的效能感、教学效能感、纪律效能感、家庭参与效能感、社区参与效能感、积极学校氛围创设的效能感7个方面构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测评量表。③然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个相对概念,其量表的跨文化及时代适应性备受挑战④,国内外还有一些不同于班杜拉的量表,如Tschannen-Moran等从教学技能效能、班级管理效能、学生投入效能三维度构建的量表⑤;我国俞国良(1992)、辛涛等人(1994)根据Gibson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和Ashton的“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编制出我国“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⑥等。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尤其是2011年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公布及《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向社会征求意见⑦,教师自我效能感测量指标也应适应新理念而更新。本研究用于测量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问卷是在参照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标准⑧、法国中学教师能力标准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⑩及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征询意见稿)[11]等当前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教师专业评价指标基础上构建的。这一指标包括7个方面22个问题,依次是对学科体系把握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身心理解的自我效能感、对课程深度开发的自我效能感、对教育教学设计的自我效能感、对课堂教学管理的自我效能感、对多元评价的自我效能感、对教研反思的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主要以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长三角地区杭州市为观测点,被问卷教师来自民办民工子女小学、九年一贯制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城市公办小学各1所,对这3所学校的小学任课教师发放了总计140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22份,分别为27份、54份、41份,且做到了问卷教师学科与年龄结构分布均衡。
尽管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生存与发展状况与公办学校教师差异显著,但本问卷的统计结果却出乎研究者意料之外,民办民工子女学校与城市公办学校教师仅有两项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距。一是,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对“学科体系把握的自我效能感”反而显著高于公办学校教师;二是,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对“教研反思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公办学校教师;然而,关键效能并无显著性差距。(详见表1)
表1 民办民工子女学校与城市公办学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结果
问卷统计结果还发现民办民工子女学校不同性别、教龄、学历及学科教师间有部分项目的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差距。首先,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女教师对“学科体系把握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教师。(详见表2)可能与男性兼职教师较多,学科基础相对较低有关。
表2 民办民工子女学校男女教师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结果
其次,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本科学历教师对“学科体系的自我效能感”及对“课程深度开发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详见表3)这一研究发现与学历越高学科自信心越强的假设一致。
表3 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本专科教师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结果
再次,老教师(教龄15年以上)对“多元评价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新教师(教龄3年以内)及中间教龄的教师(教龄3年以上15年以下);新教师对“教育教学设计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中间教龄的教师,与老教师无显著差异;老教师对“教育教学管理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中间教龄的教师,与新教师无显著差异。(详见表4)出乎意料的是,新教师与老教师反而比中间教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
表4 民办民工子女学校老中青教师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结果
最后,语文与数学老师对“课程深度开发的自我效能感”反而高于科学、艺术、体育等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教师显著高于其他科教师;语文与数学老师对“多元评价的自我效能感”反而高显著于科学、艺术、体育等其它学科教师。(详见表5)其原因可能是,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其它学科教师相对短缺;笔者调查的两学校中科学、美术、音乐及体育教师大多为非科班出身的兼职教师。
表5 民办民工子女学校语文、数学及其它科教师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结果
以上结果表明民办民工子女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大多无显著差异,甚至于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对学科体系把握的自我效能感”还显著高于城市公办学校教师。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表明:职后教育的匮乏使得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沉浸在用“旧手表”看时间的盲目自信中;而公办学校教师却在持续地职后培训中,因使用了“新手表”而对自己的专业实践不再盲目乐观了。造成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盲目自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多数地区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校本教研、校际交流及脱产培训等专业发展机会均远远低于城市公办学校[12]。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发展现状严重滞后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终身学习”[13]的时代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民办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公平。下面就如何激发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提两点建议。
挪威人发现生性好静的沙丁鱼却因一条鲶鱼的介入而加速游动,进而在运输途中并未窒息而亡;这种“鲶鱼效应”很快被广泛用于组织管理。公办名校支教教师就如同鲶鱼,通过“团队支教”恰当介入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激发处在生存与发展逆境中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发展的原动力。其中团队支教式介入的细节至关重要,如果名校团队介入过度,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就会更被动,从而被“鲶鱼”吃掉;而如果名校与民办民工子女校教师只是名义上合作而无实质性介入,那么鲶鱼效应也无从显现。
因而,在团队支教结构、周期、评价与内容上都应做深入细致的调研,从而找到恰当的介入点。比如通过问卷调查或实验,寻找最佳的名校教师支教团队结构,是“1校层+2中层+3教师”的综合六人团、或是“1校层+4中层”的上位五人团、亦或是“3中层+3教师”中位6人团、还是纯一线教师的下位五人团。又如通过问卷调查或实验,探寻名校教师所能接受的最佳支教周期,确保既不因周期过长超出教师承受限度,也不因周期过短影响鲶鱼效应的发挥。再如通过问卷调查,探寻对名校支教教师及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行之有效的激励性与发展性绩效评价机制与政策。
为配合鲶鱼效应外部激励作用的发挥,还可通过完善遴选与退出机制,使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在逐步转正过程中得到发展;当最终遴选与退出工作完成之时,新的专业行为标杆已然在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中建立。从而形成“羊群效应”,即羊群在羊头带领下一个个跳过标杆之后,纵然去除标杆,羊已然能惯性地跳过标杆。羊群效应成败的关键一是标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也就是说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通过不懈努力都能达到转正的标准;二是标杆的高度不能随意改变,也就是说遴选与退出机制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要一视同仁。
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IV,分析了2008—2017年来WoS中服务供应链领域研究相关问题,发现目前国际服务供应链领域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为此,民办民工子女教师遴选机制应包括:1)双重遴选主体,应由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学名师共同组成;2)均衡遴选对象,学科与年龄比例均衡的原则下,优先安排民办民工子女校从教时间较长或学历较高的教师参与进修与遴选;3)多元遴选依据,除了“学科知识”、“学习心理”、“评价技术”、“教育研究”、“文化综合”等培训考试单元以外,更应依据多次课堂随机听课评价成绩;5)财政分摊原则,即政府全额负担教师首轮培训期间的工资与培训费,但被淘汰进入二轮培训的教师其培训费与工资自理。[14]
而柔性退出原则具体应包括:1)对于在民工子女校连续工作5年以上者,可以适当降低最低学历标准,进入培训遴选环节;2)首轮遴选被淘汰的教师还可进入下一轮待岗培训并参与二次遴选;3)学历低于最低标准者、二次遴选落选者等未入编教师应退出教学岗;4)退出的教师可选择从事教辅工作,以满足民工子女家长对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等特殊需求;也可选择从事服务民工子女家庭的社工工作,在民工子女家庭与学校间架起协调沟通的桥梁。[15]
前面调研结果表明民办民工子女学校的不同性别、学历、教龄及学科教师间的自我效能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明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在对“学科体系”这一基本问题以及对“课程开发”、“多元评价”、“教学设计”、“课堂决策”四个关键问题的认识上分歧较大,有待针对性的培训以革新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专业信念。其中学历较高者或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相比学历较低的或非科班出身的教师,更能理解“课程体系”及“深度开发”的真正内涵,也更能深入学科进行灵活多样的“学生评价”;而新教师因实践经验少、老教师因受传统观念羁绊,在对“教育教学管理”及对“教学设计”的自我效能感反而显著高于中间教龄的骨干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在引领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发展中,应努力避免教师因某一弱项而出现“木桶效应”,同时也应努力避免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尤其是非科班出身的兼课教师出现“破窗效应”。
为了解决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脱产学习的学工冲突以及假期集中培训缺少实效性的问题,可将“教学问题周末诊所”的活动时间放在教师一周专业实践之后的周末进行,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更灵活高效地进行补差培训。另外周末问题诊所的活动流程是问题解决式的,其操作可分为三层次:一是根据胜任力测评发现的不胜任教师的相对弱项,制定胜任力发展行动计划及选择补差课程模块;二是周末集中对弱项与发展计划进行会诊,并进行针对性的模块研习;三是在周末研习基础上改良日常专业实践。(详见图1)[16]
图1 “教学问题周末诊所”操作流程
“流动教师工作坊”可借鉴日本“课例研究”等教师培训模式与“移动教室”等融合教育模式,在教师互动交流中,通过激发教师专业实践、评价与合作的积极性来提升教师专业实践的自我效能感。具体工作坊可在不同民办民工子女学校间移动,导师可由大学教师与一线中小学名师组成双导师团,活动内容可以采取主题研究式,具体活动形式与流程可采取循环式推进模式。
注 释:
①③龙君伟:《国外教师效能感研究30年:回顾和展望》,《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②④谌启标、柳国辉:《西方国家教师效能研究发展述评》,《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⑤M.Tschannen-Moran and A.W.Hoy,“Teacher Efficacy: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vol.17,no.9,2000,pp.783-805.
⑦[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http://info.jyb.cn/jyzck/201110/t20111019_458784.html,2011 年10 月7 日。
⑧美国教师专业教学委员会:《教师专业教学五项核心素养》,2006年7月10日,http://www.nbpts.org/the_standards/the_five_core_propositio。
⑨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内部资料,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⑩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4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1 年12 月 12 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6.html。
[12][14][15]王强:《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状况调查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3期。
[16]王强:《教师胜任力发展模式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3-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