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Kiranhood,杜跃华,秦 朴
(重庆市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 400015)
许多研究表明,正畸治疗与牙根吸收(root resorption,RR)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矫治力在促进牙齿移动的同时,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1-2]。轻微的牙根吸收对牙齿的健康没有影响,但牙根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1/4时,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最终影响牙齿的功能和稳定。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医生为达到更好的美观和功能的效果,常常会选择拔牙矫治。研究拔牙矫治引起的牙根吸收是否会影响到牙齿的功能和稳定,对正畸医师在制订治疗方案时起到参考。正畸患者也能更加客观、科学地了解拔牙矫治的利弊。本研究分析比较了拔除第二前磨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牙根吸收的影响。通过曲面断层片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冠根比的变化,探讨拔除第二前磨牙与不拔牙条件下矫正牙牙根吸收情况,了解拔牙矫治对牙根吸收的影响,为拔除第二前磨牙矫治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至2011年在本院正畸科接受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的50位患者,女41例,男9例;年龄12~14 岁。所有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曲面断层片。纳入标准:患者全身情况好,均为恒牙列,轻度到中度拥挤(4~6 mm),颌面发育基本正常;无正畸治疗史、无拔牙史、无牙周病史、无颌面创伤史;无尖牙阻生;治疗前无明显的牙根吸收。排除标准:曲面断层片拍摄不清晰;牙齿有大范围充填、有牙髓治疗和修复治疗、有牙根弯曲、有明显的牙槽骨吸收、有根尖周暗影。因曲面断层片中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多与邻牙重合,故排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最终纳入牙齿596颗。拔牙组:共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12.67±1.08)岁。覆盖(3.36±2.63)mm,覆(2.73±1.55)mm。选取符合标准的上颌中切牙(n=25)、侧切牙(n=25)、尖牙(n=22)、第一磨牙(n=24),下颌中切牙(n=33)、侧切牙(n=33)、尖牙(n=31)、第一前磨牙(n=27)、第一磨牙(n=34)共254颗牙。其中,上颌拔牙组有13例,纳入牙齿96颗;下颌拔牙组有17例,纳入牙齿158颗。非拔牙组:共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2.78±1.34)岁。覆盖(3.63±2.07)mm,覆(2.90±1.50)mm。选取符合标准的上颌中切牙(n=40)、侧切牙(n=39)、尖牙(n=37)、第一磨牙(n=37),下颌中切牙(n=39)、侧切牙(n=39)、尖牙(n=38)、第一前磨牙(n=35)、第一磨牙(n=38),共342颗牙。
1.2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均使用槽沟为0.022英寸×0.028英寸的托槽。拔牙组患者关闭间隙均采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的大小控制在每侧120~150 g。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由同一摄片人员使用X线数字化投影测量机(2002 CC,PLAMECA PROMAX公司,芬兰)拍摄曲面断层片。由作者用WINCEPH8.0软件设置自定义点,对每个自定义点进行编程,并对每张曲面断层片进行描点、测量,每张X线片测量3次,取平均值。X线投影测量项目分别为牙冠长度(切缘到釉牙骨质的距离)和全牙长度(切缘到根尖孔的距离)见图1。通过计算得出:牙根长度=全牙长度-牙冠长度。牙根吸收程度用治疗前后冠根比的变化率表示。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的比率计算:牙根吸收率(RR%)即治疗前后冠根比的变化率=(1-C1/R1÷C2/R2)×100。其中,C1为治疗前牙冠长度;C2为治疗后牙冠长度;R1为治疗前牙根长度;R2为治疗后牙根长度。
图1 X线投影测量项目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拔牙组、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前后冠根比改变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和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改变的差异做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拔牙组相对于非拔牙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前磨牙有较多的牙根吸收(P<0.05),而上、下颌尖牙的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的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后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牙根吸收率比较±s,%)
3.1检查方法 在国内外,常用普通X线检查牙根吸收的情况。主要的影像学方法包括:根尖片、曲面断层片、头颅定位侧位片、CT等。医生在观察比较牙根吸收情况时,必须排除许多造成影像失真的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牙齿与胶片位置关系、X线的投照角度、牙齿与胶片距离、焦点与胶片距离等[3-5]。许桢睿等[6]2008年研究发现,曲面断层片和根尖周片的分析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Apajalahti等[7]认为全颌曲面断层片是观察正畸治疗中牙根长度变化的合适方法。
3.2测量方法 本研究选用全颌曲面断层片观测正畸治疗前后牙齿冠根比变化,探讨拔除第二前磨牙矫治牙根吸收的情况,减少了正畸治疗前后常规干扰因素对影响失真的影响。但因治疗前后X线投照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投照,牙根的长度也会不同[3]。但牙齿的冠根比不会受到投照角度的影响。所以本研究采用测量冠根比变化率了解牙根吸收情况,冠根比为解剖牙冠长度除以解剖牙根长度。
3.3拔牙与非拔牙正畸治疗牙根吸收率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正畸治疗后,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第一磨牙牙根吸收率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P<0.05)。提示拔除第二前磨牙的治疗,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第一磨牙的牙根吸收较其他牙齿更为明显。在正畸治疗中,前牙是最早受力的牙齿。同时,拔除第二前磨牙的治疗,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时,中切牙、侧切牙移动的距离较大,这可能是牙根吸收较多的原因之一,这与李春雷等[8]人的观点是一致的。而非拔牙组中每颗牙齿移动的距离较小,牙根吸收量也小。因此,可以推论出,牙根吸收的量跟牙齿移动的距离具有相关性,这与有关研究中较长距离移动牙齿后牙根吸收量增加的结果相似[9-13]。上、下颌尖牙牙根吸收率非拔牙组与拔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拔牙组上、下颌尖牙,拔牙组下颌尖牙牙根吸收率为负数,治疗后冠根比减小,假设牙冠长度不变,可以得出结论牙根长度在治疗后都有增长。作者认为原因可能是:上颌尖牙牙根在13~14岁,下颌尖牙牙根在12~14岁发育完成。研究对象开始治疗时尖牙牙根还未发育完成,尖牙具有生长潜力,牙根还在继续生长。说明正畸治疗时牙根依然会继续发育。未发育完全的牙根更能抵抗牙根吸收[14]。非拔牙组尖牙移动距离较小,牙根吸收很少或无,牙根长度在治疗过程中的发育,导致了牙根增长的结果。非拔牙组下颌第一前磨牙在治疗后牙根有轻微的增长,这可能与牙根的继续发育有关。拔牙组下颌第一前磨牙在治疗后有牙根吸收。虽然拔牙组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也有继续生长发育,但因为在关闭间隙时,牙齿移动的距离较大,产生了较多的牙根吸收。牙根吸收的量大于牙根增长的量,最终结果为牙根吸收。
有研究表明,牙根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1/4时,会影响到牙齿的功能和稳定;牙根吸收小于牙根长度的1/4,则不会对牙齿的健康产生影响[15]。因此,正畸治疗中轻微的牙根吸收不会导致牙齿的松动。 本研究显示,在12~14 年龄段中,拔除第二前磨牙矫治能引起矫治牙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但不会影响牙齿正常的功能和稳定。正畸医师在制订矫治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拔牙矫治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根据患者的年龄、牙根、牙周等情况,制订合理的矫治计划。
[2]王明锋,张海滨.纠正不良舌习惯矫治前牙开[J].黑龙江医学,2008,32(3):176-177.
[3]沙海亮,白玉兴,栗文成,等.X线投照角度对根尖片诊断牙根吸收影响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20(2):210-211.
[4]GeglerA,FontanellaV.Invitroevaluationofamethodforobtainingperiapicalradiographsfordiagnosisofexternalapicalrootresorption[J].EurJOrthod,2008,30(3):315-319.
[5]刘雄,刘鑫,向学熔,等.数码根尖片X线投照角度对诊断牙根吸收的影响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273-1274.
[6]许桢睿,邵培,赵立星,等.Activator和Frankel-Ⅱ治疗骨型Ⅱ类生长发育期儿童后切牙牙根吸收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52):10206-10210.
[7]Apajalahti S,Peltola JS.Apical root resorption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a retrospective study[J].Eur J Orthod,2007,29(4):408-412.
[8]李春雷,李长霞,朱双林.正畸治疗中年龄对支抗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8):1658-1661.
[9]Zahrowski J,Jeske A.Apical root resor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mprehensive orthodontic treatment but not clearly dependent on prior tooth characteristics or orthodontic techniques[J].J Am Dent Assoc,2011,142(1):66-68.
[10]Jönsson A,Malmgren O,Levander E.Long-term follow-up of tooth mobility in maxillary incisors with orthodontically induced apical root resorption[J].Eur J Orthod,2007,29(5):482-487.
[11]Mohandesan H,Ravanmehr H,Valaei N.A 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external apical root resorption of maxillary incisors during active orthodontic treatment[J].Eur J Orthod,2007,29(2):134-139.
[12]高海涛,刘建国,徐建军,等.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3):411-413.
[13]左志刚,胡敏.正畸治疗导致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和诊断评估[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36(1):111-113.
[14]王文光.不同牙根发育阶段与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8):18-19.
[15]Penny RE,Kraal JK.Crown-to-root ratio:its significance in restorative dentistry[J].J Prosthet Dent,1978,42(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