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2012-01-01 00:00:00王润亮
群众 2012年6期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目标,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开发区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载体和实现“两个率先”的具体抓手,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江苏开发区是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产物,在全国开发区发展史上创造了很多第一。自1985年全国第一家自费创办的昆山开发区至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创建全国第一家综合保税区,无不充分体现了江苏开发区强烈的创新精神。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苏开发区已经成为又好又快推进全省“两个率先”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探索起步阶段(上世纪80年代)。开发区处于初创阶段,数量少,种类单一,坚持“以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办区方针。
  二是蓬勃兴起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入世”前)。江苏抓住上海浦东开放的机遇,促进开发区从单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到多种类型的开发区,奠定了开发区的基本框架。
  三是发展提高阶段(2001年至2009年)。江苏紧紧抓住“入世”机遇,加快推进全省开发区建设,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开发区。
  四是创新驱动阶段(201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江苏开发区作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引擎,正加速集聚各种创新要素。
  1、有利条件
  首先,国内外形势有利于开发区创新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以及国家紧跟的战略规划为江苏开发区加快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其次,开发区集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本集中在开发区。第三,开发区打造了具有竞争力的创新载体,开发区加快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第四,开发区集聚了一批高等院校和科技创新人才。第五,开发区已形成较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发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二产业比重大,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一些开发区功能定位不明确,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集聚度不明显,土地利用率较低。
  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开发区内大多数核心技术和专利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还不够多。
  开发区管理体制有向一般行政区体制回归的迹象。目前部门纵向管理曰益加强集中,导致开发区行政效能降低。开发区所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曰益繁重,难以专注于区内开发和经济发展,原有的精干、高效的管理架构面临膨胀的压力。
  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不平衡。苏南、苏中、苏北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差距很大。各开发区之间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的差距也相当大。
  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发展和集约发展并重,特色化发展和精细化发展并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功能创新为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型园区、特殊功能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共建园区和宜居宜商宜业新城区等“一区六园”建设,使开发区成为江苏自主创新核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城区,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做出更大的贡献。
  路径选择:
  路径之一:特色化和生态化——加快开发区发展形态创新。
  江苏开发区大拆大建的形态开发已经结束,正在向特色化、精细化的一区多园形态发展。应重点推进在开发区内高标准地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快创新的发展格局。
  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的科技溢出效果,便于产业配套环境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重要途径,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应引导开发区从资源条件、产业基础、核心技术等出发,突出产业特色,带动和促进上下游企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先进制造业类、高新技术产业类和现代服务业类等不同类型的特色产业园区。
  高标准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深入推进开发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开发区加快由粗放型消耗型发展向集约型再生型发展转型。集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引导、鼓励开发区外中小企业向开发区集聚,提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水平。
  路径之二:科技创新、功能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开发区发展内涵创新。
  开发区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先行区,正率先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应加快推动开发区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
  突出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开发区创新型领军人才和企业。加快引进国内外顶尖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建设并支持开发区设立各类科技创新载体,从而推动开发区创建更多的开放式产学研联合平台。实施创新型开发区建设计划,进一步推动海内外创新资源进入开发区,重点建设好一批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
  突出功能创新。推进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大对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整合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建立各特殊监管区域之间以及与口岸之间的便捷通关联运机制,推进通关区域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在特殊功能园区基础上开展自由贸易园区试点。
  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开发区管理体制。切实赋予开发区行政审批权限。给予开发区管委会在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开发管理、环保市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财政税收管理、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更大的权限。进一步提高开发区行政效率,支持开发区构筑“公平、公开、透明、便捷”的综合商务环境,建立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和“一网式”办公系统,形成精简、务实、高效的管理体制。
  路径之三:聚力、聚财和聚才——加快开发区发展方式创新。
  进入新阶段,开发区发展不能停留在孤立单一地提供某种要素的发展方式,而应向能系统性、结构性地满足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方式转变。
  加快各类合作共建园区建设集聚各方力量。促进省内南北共建园区加快发展,积极推进苏北、苏中开发区与上海开发区合作共建园区。鼓励支持中央企业、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与江苏开发区合作共建园区。推动江苏开发区与兄弟省市开发区的合作。巩固和深化与重点国家(地区)的合作。积极探索江苏开发区与境外区域合作开发新模式。引导有条件的江苏开发区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境外合作区和集聚区的建设。
  制造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并举。发展高端制造业是江苏开发区发展的基石,要更加注重大项目、龙头项目的引进,突出招大、致力引强,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在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壮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学会引进先进服务业企业的方式,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由工业园区向宜居宜业宜商新城区转变,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从招项目向招人才创项目转变,推动从集聚人气向集聚才气转变。大力引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由人才创造更多的项目和财富。完善开发区产业新城功能,促进开发区从单一的出口加工型或工业制造型园区向多功能产业区和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城区转型。推动开发区加快建设一批城市新型经济载体,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在开发区居留、落户、医疗、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配套政策。
  (作者系省商务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