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的工业化记忆

2011-12-31 06:51阿丽莎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再设计公共艺术工业化

阿丽莎

【摘要】鹰厦铁路是中国东南地区重要铁路交通干线。50年前,鹰厦铁路的开通,结束了厦门岛内无火车和铁路的历史,在厦门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是随着城市不断的扩大发展和高铁时代的来临,这条曾经记录甚至承载过城市发展沿革的老铁路,正逐渐退出城市运营的舞台。面对它留给厦门人的记忆、价值和思考,需要打造一条新的城市景观长廊。综合公共艺术设计中雕塑、景观小品、城市家具等多种样式,以“休闲的、愉悦的、行走的”为总设计方针,使市民和游客在锻炼身心的同时还能深入立体的了解厦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针对这段废旧铁轨的再设计,使艺术真正介入公共空间,给公众以美的感受,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留下城市发展的记忆,保有对于厦门铁路建设历史的记录。

【关键词】再设计 工业化 公共艺术 景观长廊

鹰厦铁路是中国东南地区重要铁路交通干线。从江西省鹰潭,经福建省来舟、三明、漳州到达厦门,全长694公里。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它斜贯福建省中部,工程艰巨,号称“山岳铁路”。在进入厦门岛时,修建了集美和厦门两道海堤。这两处填海筑堤工程,使厦门岛与大陆联为一体。50年前,鹰厦铁路的开通,结束了厦门岛内无火车和铁路的历史,在军事和政治经济等方面更是发挥过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在厦门市思明区区政府门前的林间绿化带中,掩映着一段已被填埋过得老铁路。中部的枕木已经被水泥和土石所取代,而残留下的铁轨却像两条清晰的线索,提醒着老厦门人的记忆。这条被废弃的铁道就是鹰厦铁路厦门段从太古货运码头至金榜公园一线。

该废旧铁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已经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不再通车。从思明区太古码头至金榜公园段,总长约4.6公里,其中包括穿越万石山的500米隧道。沿途有枕木,铁轨,条石,花草成荫,有人文遗迹同时又兼具自然风光。沿路途经厦门太古货运码头、思明区政府、大生理、厦门植物园、革命烈士纪念碑、金榜公园等多个城市地标,也纵贯多个小区、社区等市民聚居地,可以称得上是贯穿于思明区“腹腔”中一条隐蔽的自然绿色通道。它既保有亚热带植物的多样性,又有狭长而广阔的公共空间,空间形态与特色均保存完好,更由于横穿多个市民聚居区而具备很好的公众活动基础。

铁道公园公共艺术概念设计总体思路

在这条未来的城市景观长廊中,试图将露天博物馆、市民游乐园与雕塑小品、壁画、装置、城市家具等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结合,以布点组团的形式在沿途的公共空间中层层展开,期望能建成为这个旅游城市“深度游”的一大热门景点。同时又提供给市民们以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真正体现了公共艺术中强调的“公共环境”、“公共精神”与“公众认可”这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经过实地考察,根据课题要求从概念出发,确定了“休闲的、愉悦的、行走的”总设计方针。据此,将该项目的设计总体思路定位于“记忆、价值、自然、艺术、共融”几个方面,尝试从大方向开始规划。在设计上,整个环境设计着眼于整体,在营造优美自然环境的同时,特别注重社会的人文环境的培养,重点体现鹰厦铁路创建历史、厦门海堤修建的艰辛过程以及感人的故事,用设计的语言创造即现代又朴实经典的至美境界,达到形式美感和精神教育上的双层统一。

二、组团式景观节点改造

考虑此地用地布局多样性、道路交通的复杂性、绿化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兼顾沿途居住小区分布、公众行为习惯和人口密集度等多方面的情况,把旧铁道进行空间整合。整体景观规划分为三条路段:

太古码头(思明区政府)——大生理——虎溪岩隧道口段,

虎园路(厦门园林植物园入口)——烈士陵园——育青路段,

育青路——文灶岔道口(阳台山下)——金榜公园段。

通过建筑与道路之间的围合形成组团式景观空间,每个组团均有一个公共艺术主题,总共3个组团,再根据组团分小组团。在这些组团与组团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的绿色植物造景和城市家具、公共设施来组织连接。这三个组团的表现主题分别是“记忆”、“价值”与“自然”。

1、“记忆”主题

“记忆”体现此条铁路段的历史和修建时的感人事迹。半个多世纪前,由“万人大军”通过移山填海建造的被称为中国建筑史上奇迹的厦门海堤,这个海堤为修建鹰厦铁路厦门段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作为沟通大陆和厦门岛的“引桥”,应该唤醒并保留这段难得的记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铁道公共空间的艺术改造应从“记忆”开始。沿鹭江海景小区门前的人行道一路延伸至大生理路口,直至虎溪岩隧道口。主要采用主题性的现代艺术雕塑和壁画形式,反映当时采石工人、铁道建设者和解放军战士在厦门的第一条铁道修建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艰辛的努力。雕塑与壁画主要采取招标的形式,广泛征集方案。建议采用现代材料,以简洁、明确的设计手法为设计主旨,在每件公共艺术品周边辅以事迹介绍,烘托主体。通过地景灯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夜间照明的目的,更能够成为厦门铁道建设史上的一个纪念性城市园林。

2、“价值”主题

“价值”主题体现此条铁路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对于厦门铁道交通事业的影响;该主题布局在虎溪岩隧道口处,建造一个主题性博物馆。仿制五十年前的蒸汽机型火车头,和隧道口的旧铁轨结合,仿佛一辆满载历史的老火车从远方开来。这个火车头是开放性的,它的“车厢”就是隧道内部。在近500米的废弃隧道中仿制老式火车车厢的内部装饰,而主要的陈设目的是展现五十年来的厦门铁路发展史。从不同时期的车厢布置到火车上的日常用具一一呈现在游客面前。同时在车厢的隔板上、墙壁上、顶棚上应用图片、文字、多媒体影像等高科技展示手法,介绍该段铁路的营运对厦门岛三十多年来发展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老火车头做成的入口开始,公众仿佛在这一段时光隧道中行走穿梭。短短的隧道“旅途”,可以体味到浓浓的历史感。深化了前段的“记忆”主题,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拓展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园地和广大外地游客深入了解厦门历史的一个窗口。

3、“自然”主题

“自然”主题体现的是厦门亚热带植物的多样性,并且与铁道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是链接各个组团之间的绿色轨道;这一路段主要是虎园路(厦门园林植物园入口处)——烈士陵园——育青路段。其间经过厦门一中体育馆以及电业小区等市民较为集中的生活学习区。这一段由于偏安城市一角且土质优渥因此拥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充满野趣。因此,针对此段的设计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旨:一是最大程度上的保持原有植被和物种,少破坏甚至不破坏;二是将艺术巧妙的植入公共空间中。在人行步道部分,以碎瓦片和枕木相结合,朴质自然。同时以自然形为设计的主要原型,将城市家具、大型花器、景灯设计等公共设施融入该空间中。由于该段以市民与学生为主要活动人群,希望将他们吸引至此,更好的应用这条城市绿化带。提供给公众在行走的同时以观赏、休闲、小憩等功能。应用废旧钢铁甚至是铁路机车的废旧部件进行重组,构成现代有趣的雕塑小品。使公众对这段“旅途”产生兴趣。并和铁道再设计的主题相吻合。在这一段中将设计多处空间错置或颠覆性的装置场景,给公众以特别的时空体验。并结合铁轨周边环境,将分隔小区的围墙改造为景观墙,增强纵向空间中的艺术性。体现健康、绿色、快乐行走的精神。

设计功能特点以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不同于普通的景观艺术设计,着重与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人+场所+景观=公共艺术”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洁、艺术化、实用性的特点。依据铁道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相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使得铁道沿线整体意境及风格的和谐统一。

公共艺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是——公共空间、公共精神以及公众。废旧铁道公园的艺术再设计,实质上是期望通过公共艺术的设计手法,打造一条新型有特色的城市休闲长廊。针对这段废旧铁轨的再设计,使艺术真正介入公共空间,给公众以美的感受,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留下对于城市工业化发展的记忆,体现对于厦门铁路建设历史的纪念

参 考 文 献

[1]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价值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吴玛俐.德国公共空间艺术新方向[M].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7.

[1]乔安*克里夫顿.景观创意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再设计公共艺术工业化
老字号,新活力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废旧木制家具再设计及制作
传统婚庆视觉产品再设计研究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