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练
2011年中国经济关键词是通胀,伴随着通胀的上升,一方面是保费的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是保险资金投资经历着“股债双杀”的惨痛过程——即将过去的2011年,保险业的日子不好过。直到接近岁末,通胀拐点的隐现才让人们看到一点未来的希望。
通胀绞杀寿险
2011年,CPI上行伴随着存款准备金率几乎一月一调及不时涌现的加息,对保险行业而言是致命的打击:在加息周期中,险资中长期面临着负债成本上升的压力,主要原因是以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比较基准的分红、万能等投资型产品的负债成本“随息上涨”。
资金成本上涨,保险行业却无能为力:目前实施的预定利率管制限制了寿险公司对费率进行充分调整的能力,一个严重的后果是损害固定给付寿险产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祸不单行,除了通胀的侵蚀以外,流动性紧张、银保新规等多重原因叠加,以及银行为贷存比考核达标几乎疯狂推动理财产品发行等因素,使得前期业务基数较大的银邮渠道寿险产品增速呈现逐月放缓的趋势,并从7月以来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保费增长基本面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差”,而保险资产配置也面临着“股债双杀”的不利局面。
一个显著的标志是,进入加息周期以来,7-10年期AAA企业债收益率平均上行110BP,如果按照资产久期6 年计算,资产价格变动-6.6%。存量可供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浮盈减少,如果利率上升幅度较大,甚至出现亏损。
这样的后果是,由于市场利率波动剧烈,险资提高投资收益率难度较大,趋势性投资机会较少。新增资产收益的提高往往不及存量资产浮盈的下降。通胀时期的紧缩政策推动利率水平和风险溢价水平上升,导致系统估值水平下降,权益类投资收益率难有起色。
在这样极其不利的背景下,流动性紧张推高了其他金融机构替代性金融产品的收益,对寿险产品的挤出效应显著。面对替代性金融产品的挤压,一些寿险公司为了推动业务发展,逐步释放了过去积累的分红特储准备金,使得公司的收益缓冲机制弹性变小。但较低的投资收益无法弥补分红特储释放后产生的缺口,意味着未来业务增长将承压不小。
问题缠身待解决
2011年保险业交出的成绩单不能令人满意,该正视保险业自身面临的诸多问题了。
首先是保险产品的结构性顽疾亟待解决,投资型产品占比太高,保障型产品则明显不足,而后者才是保险产品的本源所在。
如何直面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竞争,与其拿自己的不足去争夺市场,不如以己之长去拼或许还有一条生路。保险产品长处在于其保障需求,而不是投资收益。
如何释放潜在保障需求,提高保费增长质量和保险公司利润率呢?其一,保险行业产品转型、销售渠道转型、投资渠道扩张是当务之急;其二,保险公司需通过产品创新、费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式实现差异化经营,提高个体寿险公司的竞争力。
虽然目前紧缩形势已略有缓解,但现在断言2012年保费增长前景乐观为时尚早。高通胀、高利率或仍将维持,4%左右的分红率和万能结算利率相较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等并无吸引力,保单销售环境也无明显改善。
在银保市场被销售限制层层约束的市场格局下,个险市场已成为各险企保费增收的必争之地。个险市场最重要的因素来自于以下两方面: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环境下的代理人增员和代理人产能提高。从全行业发展角度来看,考虑到普遍出现的代理人增员困难等客观存在因素,未来几年寿险全行业个险代理人渠道保费增长不容乐观。
供给渠道萎缩持续,主动需求严重不足,增员困难短期难变、银保新规继续执行,使得业内对2012年保费增长趋势难言乐观。甚至有机构预计,2012年个险新单保费将实现个位数增长,银保负增长或零增长,全年寿险行业总保费增速在5%左右。如此,保险业“十二五”规划提及的保费增速复合增长率15%目标难以完成。
回顾2011年保险业走过的艰难历程,表面上是对保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则是对保险业发展方式和业务结构的挑战。2011年以来寿险增长的停滞不前宣告寿险业粗放型、爆发式增长阶段已经终结,保险行业进入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