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3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国务院批准的《西成新区总体规划》,西成新区也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之后的第四个,也是大西北惟一的“副省级新区”。西成新区立即成为了舆论界关注的焦点。
西咸新区与其他三个“同级别”新区有何不同?西成新区建设在整个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比重和影响有多大?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影响如何?西成新区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是什么?本刊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著名学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
“西安不发展,带动不了大关中,也引领不了大西北”
《新西部》:您一直致力于西部区域经济的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更是您长期研究和关注的课题。这次由国新办高调颁布的《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其战略意义如何呢?
张宝通:我国第一个副省级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是1992年10月成立的。浦东新区诞生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得改革风气之先,快速发展,而一直以“老大”自居的上海市明显落后了,无论是在沿海的12个省市中,还是在沿长江的11个省市中,上海这个我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工业城市都面临着落伍的局势。这时,浦东新区的应运而生,成为上海带动长三角、赶超珠三角的助推器。
浦东新区的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浦东新区的建设从一开始起点就比较高,得到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优惠甚至比特区还要好,浦东新区几乎成为我们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今天我们再来看上海,不到20年时间,上海浦东新区不仅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而且堪称上海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时隔17年之后,2009年11月,天津滨海新区成为我国第二个副省级新区。我们知道,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中心城市,天津对环渤海地区、对京津冀乃至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辐射和带动是非常强的。2010年滨海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全市的近一半,显然,这些都得益于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2010年6月,我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产生。这是在时间上和距离上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副省级新区。这与重庆的定位是一致的,重庆的目标是要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商贸金融中心、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I+FuZG22C8RgUQg0qK3rFA==。在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一五”规划实中,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一起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经济区。从这个时候开始,即有学者认为,成渝经济区将会成为新的国家级经济区。一年前,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核心”,两江新区率先发展,当年即实现产值过1000亿元。
再来看西咸新区,《西成新区总体规划》和两年前《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的大背景是:第一,国家要缩小东西部差距,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现实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局势。《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与西南的成都比,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总量,西安与其所处的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位置明显不符,西安不发展,带动不了大关中,也引领不了大西北。
其次,国家战略的需要。大西北是我国唯一一块可以称的上地大物博的地区,七省区面积占了祖国版图的56%,占了西部版图的80%,西北边陲的安全维系着国家的安稳,西部大开发后,内蒙古由中部划到了西部;青藏铁路修通后,西藏被纳入西北的经济版图。西安的发展就是要引领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藏七省区的大西北开发。大西北在国家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西安在大西北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大西北还关乎国家的能源安全。大西北是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的能源资源接续地,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我国石油大部分要靠进口,主要是从中东进口,要经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很不安全。大西北与世界能源集中地中亚、西亚各国相邻,通过陆路输送和进口是最安全的,亚欧大陆桥是最佳的能源桥梁,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将会成为“能源之路”。大西北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西安是大西北的核心城市与“发动机”。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亚欧合作,国家需要在西部布局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地处亚欧大陆桥的西北首府西安是最佳选择。
“西成新区无疑就是颗最年轻、跳动最有力的‘心脏’”
《新西部》:西成新区与之前的三个“副省级新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西咸新区的优势在哪里?
张宝通:要说最大的不同,就是西咸新区是个既不沿江又不沿海还欠发达的内陆型新区。这是自然环境所致的区位差异,从新区的职能和行政划分来看,上海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共同点是经济新区和行政区划相统一,两个新区都成立了相应的政府机构,便于协调和管理。两江新区虽然没有成立政府机构,但在行政区划上同属重庆市所辖。西成新区则不同,虽然成立了西咸管委会,把原本“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为“省市共建,以省为主”,并由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兼任西咸管委会主任,但西咸新区重点打造的“五组团”——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空港新城、泾河新城和秦汉新城,在属地管理上分属西安、咸阳两个市管辖。
西咸新区的优势也很明显:一个是交通运输优势。贯穿大西北有三条重要交通干线,一是包(头)北(部湾)通道,它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二是陇海——兰新线,它是新亚欧大陆桥;三是青藏铁路,它是现代“唐蕃古道”。这三条重要交通干线构成了一个面向东中部、立足大西北的“大”字,以大关中为依托的大西安处在龙头地位,可通过“大”字形交通骨架引领大西北开发。
西咸新区位居中国大地原点,被从西安辐射出的铁路、高速公路、高铁等多个交通“米宇网”覆盖。西咸新区拥有我国西部最核心的交通枢纽,加之咸阳机场的辅助,西成新区的运输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西咸新区的再一个优势就是资源优势。西北地区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较少,与其他三个副省级新区相比,这里资源利用成本最低,就能源来说,量大质优,后劲十足。
第三个优势便是人才优势。这也许是西威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陕西是我国“第一科技大省”,西安拥有仅次于北京的高校数量,各类高素质人才密集,这些都将为西咸新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西咸新区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区位优势,那就是处于亚欧大陆桥的“中心”位置。贯穿我国东中西有两条经济带,一条是长江经济带,一条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模式是龙头带动,以长三角为依托的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可带动沿江地带向东开放。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以苏北为依托的连云港与以长三角为依托的上海不能比,当不了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龙头,带动不了从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到乌鲁木齐这么长一条经济带。西安是亚欧大陆桥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她所依托的关中是沿“桥”地带最发达的地段,以关中为依托的西安可以称为亚欧大陆桥的心脏地带,而西咸新区无疑就是颗最年轻、跳动最有力的“心脏”,带动沿“桥”地带东西双向开放。在中国将会形成长江经济带有“龙头”上海带动,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有“心脏”西安推动的格局。
西安才是咸阳,成阳不是成阳
《新西部》:您对大西安的未来曾做过一番设想,您心目中的大西安应该是什么样子?
张宝通:建设大西安,就是要实现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西成新区的建设就是为西咸一体化打基础。实现西咸一体化不必将成阳全部划归西安,现实的途径是将成阳一分为三。将咸阳市区、泾阳、三原、礼泉和兴平划归西安,将西安建成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和国际化大都市。
将泾阳划归西安,可使西安名正言顺成为大地原点所在地。三原是西安的北门户。礼泉是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陵墓昭陵所在地,将礼泉划归西安,还有利于泾河的治理。兴平的工业主要是国防科技,划归西安有利于产业整合。将彬县、长武、甸邑、淳化划归铜川,把铜川建成渭北的中心城市。铜川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将彬长甸淳划归铜川,可为铜川注入新的血液,解决资源型城市矿碣城衰不可持续的世界性难题。将渭北旱原的乾县、永寿、关中川道的武功、扶风、秦岭北麓的周至眉县划归杨凌,把杨凌建成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的农科型中心城市,使杨凌由一个“实验区”真正成为一个“示范区”,带动关中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而杨凌、铜川和渭南还可以作为西安的卫星城市,与西安构成大西安都市圈,进一步加强西安的大都市地位。
西咸实现一体化应该是没有什么障碍的,1966—1971年,成阳市区就曾归西安管辖。至于两地的历史渊源,更不应该有什么障碍。历史上两地是连在一起的,战国时秦孝公曾把秦国的都城建在成阳,即渭河以北。但秦始皇统一七国,建立秦朝后,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就移到了渭河南岸,包括阿房宫、未央宫等重要建筑都在渭河北岸,即今日的西安。历史上周秦汉唐均建都于西安,从影响上来说,咸阳只有划归西安才有大的发展。如同长安之于西安,只有西安发展了,人们才会重视长安。咸阳也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安才是咸阳,成阳不是成阳。咸阳引领不了大西北,成阳要有大发展,只有西咸一体,仍保留成阳地名,将咸阳设为一个区。
大西安的未来应该是米字型九宫格局,各个区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产业,真正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依托亚欧大陆桥,发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作用,建设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努力发挥西安科教优势,创新科技体制,建设统筹科技资源的改革示范基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西安为核心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发挥西安、杨凌科教优势,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东方人文之都西安为核心,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这就是关天经济区规划中所讲的把大关中建成“一高地四基地”。西成新区在产业布局上切忌“摊大饼”,五个组团做十几种产业,难以面面俱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田园小镇和社区,就是为了避免“摊大饼”式的发展。
西安是亚欧大陆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西部》:西咸新区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作用是什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是如何“定位”的?
张宝通:西成新区可以说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过渡,或者说是个示范区。因为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西安、成阳一体化,将西安建成一个现代国际化大都市。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还要“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要求“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成新区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成新区只能算是个次优方案。也许人力、财力各方面准备还不够充分,一步到位实现西咸一体化的条件还不成熟,只能通过西咸新区的发展,逐步实现西咸一体化。
就目前来看,西咸新区无疑是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突破口和抓手。按照最新公布的《西成新区总体规划》,西成新区的规划范围将从原本的560平方公里扩大到882平方公里,到2015年,西咸新区人口将达到150万人,2020年会上升至236万人。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总思路,未来大西安的都市区人口要超过1000万人,主城区面积要达到800平方公里。西成新区的贡献就是为大西安几乎再造了一个同等面积的“主城区”,人口上则占到大西安的近四分之一。
关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此前曾将西安定位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我认为没有体现出国家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意图。《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所定的发展目标,是把西安建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没有突出“现代化”,担负不起国家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任务,实际上还停留在“历史文化名城”或“世界著名古都”的定位上。
西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原因是依托了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而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亚欧大陆桥的“心脏”。历史上西安就是亚欧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天把西安重新定位为亚欧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利于带动大关中发展,引领大西北开发,维护西部边境安全,加强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我国向西开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盟各国的合作交流。
为此,国家把欧亚论坛的永久会址放在了西安,在西安国际港务区设立了沿“桥”最大的综合保税区,在西部边境布局了霍尔果斯和喀什经济特区。所以,把西安定位为亚欧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比较合适。这样定位既表明了西安国际化的区位优势,又表明了西安国际化的功能定位,还表明了西安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西安是亚欧大陆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亚欧合作的中国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