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脱贫攻坚结硕果

2011-12-31 00:00:00张亚平
老区建设 2011年17期


  根据全省三年脱贫攻坚的任务要求,江苏省姜堰市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组织市、镇机关干部与贫困农户结对帮扶,组织工商企业及市级机关部门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组织经济强镇(区)、市垂直部门挂钩帮扶黄桥老区及桥头、淤溪等里下河经济薄弱镇(简称“4+2”镇),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三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1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29000人中,除自然死亡的1999人外,其余27001人全部脱贫,脱贫率达到100%;109个经济薄弱村,有108个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5万元,脱贫率99%;6个经济薄弱镇通过帮扶获得各类奖补扶持资金4196万元,镇级财政收入全部突破3000万元。
  
  一、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提升感召力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力行。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惠及民生的德政工程、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工程,专门制订出台了《关于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姜堰市脱贫攻坚工程考核办法》,市领导亲自指导、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几乎逢会必讲,在市委全会、人代会、政协会、农业农村工作会等会议上都要进行指示、强调,并且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带头参加挂钩帮扶。
  二是组织领导得力有效。一抓会议发动。每年年初召开全市性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讲意义、讲责任、讲纪律;年中召开推进会、汇报会,对各镇区、各部门、各企业鼓劲加压、提要求、促进度;年底召开各类座谈会、交流会,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二抓集中走访。每月、每季及每年春节组织市镇机关干部、工商企业及相关镇(区)和部门集中走访挂钩帮扶的贫困户,经济薄弱镇、村,送岗位、送技术、送资金、送项目。三抓舆论宣传。在市电台、电视台、报纸分别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心系社会、无私奉献的企业家,大力宣传真心牵手、真情帮扶的机关干部,大力宣传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贫困农户,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帮扶热情。
  三是工作机构尽责作为。市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从市委农工办、市财政局、民政局、监察局、农业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班子,专职其事抓脱贫攻坚工作。各镇w/GVezaEtBL3+IZPk0zE4Q==区、各部门普遍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按照职能分工和任务要求,各负其责,各尽其力,推动脱贫攻坚深入扎实地开展。
  
  二、强化措施落实,着力提升执行力
  
  (一)机关干部帮户,力促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组织市、镇机关干部5374人,挂钩帮扶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一是扶持转移劳动力。把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实现低收入农户脱贫的重要抓手,对有劳动力的农户,组织市镇机关干部挂钩到户,与困难农户一起理思路、谋对策、定项目,对有条件外出的劳力采取先培训后转移的办法促进脱贫致富。全市共培训输出贫困户劳动力2850人。二是发展农民增收项目。对有劳动力且有发展潜力的农户,通过扶贫小额贷款、机关干部捐助等给予资金扶持,组织劳动、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开展技能培训,扶持他们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和二、三产业。不少干部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资金、带着项目登门入户,与帮扶对象思想上共鸣、感情上共振、行动上共向,加上贫困农户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形成了同心携手、共谋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市市、镇机关工作人员共扶持贫困农户673万元,扶持发展各类增收项目1200多个。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无劳动力的贫困农户,我们按规定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并逐年提高低保标准,将低保标准由2007年的1800元/年,提高到2010年的2520/年,确保无劳动力的贫困农户脱贫。四是实施普惠制大救助。除国家和省救助外,每年春节前,全市还发动未参与村企结对帮扶、年纳税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和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四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捐资,对全市五保户、低保户、重病重灾户、重残人员以及建档立卡无劳动力未纳入低保、五保的边缘户等困难群众,实施普惠制大救助。近三年来,每年平均普惠救助都在500万元以上。
  (二)工商企业、部门帮村,扶持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组织109个工商企业挂钩帮扶全市经济薄弱村,通过扶持经济薄弱村开展村庄土地复垦、河塘整治,扩大集体土地、水面等资源性资产,通过资源、资产的整理再承包、出租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发挥集体资源、资产效益,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不少企业还帮助薄弱村植树造林,修建道路、桥梁,建设村服务中心,发展社会事业。109个工商企业共扶持结对村357,5万元,帮助结对村发展工副业项目56个。今年,市委、市政府又专门下发《关于组织市级机关部门与“4+2”镇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的通知》,组织63个市级机关部门及相关镇结对帮扶82个重点经济薄弱村,通过落实帮扶项目、帮建标准厂房、帮办具体实事、加强发展引导等措施,通过两年努力,到2012年基本消灭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
  (三)镇(区)、垂直单位联合帮镇,促进经济薄弱镇倍增发展。组织经济发展较好的7个镇(区)、26个市垂直部门挂钩帮扶6个经济薄弱镇,采取资金扶持、帮建基础设施、帮建标准厂房、帮招税源项目等措施对口支援薄弱镇,组织市级机关部门帮助经济薄弱镇兴办实事。出台了20条加快经济薄弱镇发展的扶持政策(《关于加快黄桥老区及桥头淤溪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政策的通知》),从财政结算、税费优惠、信贷担保、技术改造、用地计划、项目奖补、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蒋垛、大伦、顾高、桥头、淤溪等6个经济薄弱镇政策扶持力度。去年,帮扶镇(区)、帮扶部门共帮助“4+2”镇招引税源项目8个,其中2个已竣工;扶持“4+2”镇建设标准厂房36000平米;扶持“4+2”镇资金376,5万元。其中,姜堰镇60万元,地税局41万元,国税局35万元,农合行24万元。“4+2”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部工业纳税销售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个别指标未能翻番的,其增长速度均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强化督查考核,着力提升推动力
  
  一抓任务分解。按照省、市下达我市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认真调查、评估、测算的基础上,确定三年分期脱贫对象,逐一分解落实到各镇、各部门,具体到人头,保证了脱贫攻坚不“挂空档”、不“走过场”。
  二抓督查推进。由市扶贫办牵头,组织市委农工办、市民政局、统计局等部门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市贫困人口脱贫情况和经济薄弱村增收情况开展督查检查,督促各镇、各部门、有关企业抓紧落实脱贫攻坚措施。通过帮扶情况简报,市委、市政府工作信息,适时提出帮扶挂钩指导意见;通过市领导季度下访活动,深入贫困户走访了解帮扶情况,直接开展帮扶工作;对镇、村基层干部面对面指导帮扶工作,提出帮扶要求,分类落实脱贫措施。
  三抓考核验收。每年年末进村入户,抽查帮扶措施落实情况,核算贫困农户家庭收入,了解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检验帮扶工作效果,从而有力地促进脱贫攻坚工作进程。特别是今年,在帮扶黄桥老区及里下河地区经济薄弱镇发展过程中,全市按帮扶镇(区)、帮扶垂直单位及帮扶机关部门分3个组开展立功竞赛活动,每个季度检查考核一次,各组排名前3位的,由市委、市政府颁发给循环红旗,年终根据,所得红旗数量、结合全年工作完成情况评定一、二、三等奖项。
  三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序时目标任务。但是也清醒地看到绝对贫困基本消除,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我们将总结前期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着力解决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不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更上新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