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自2007年以来共搬迁775户4600人,建成48个集中安置点。在安置区共建成移民住房138.1万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达360平方米,住房结构全部为砖混结构。在“十二五”期间还有7500人需实行深山区移民搬迁。
一、所获成效
1、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
移民搬迁区域大多生产方式落后,刀耕火种,甚至毁林开荒,致使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和森林火灾频发。生活在山区的农民长期依靠森林资源,造成过度采伐,使森林蓄积量急剧下降,土壤受到严重侵蚀。通过对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实施移民搬迁,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为赣鄱流域区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屏障。
2、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搬迁群众脱贫增收。
通过移民搬迁扶贫,贫困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同时,通过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灌溉设施,推行先进实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搬迁群众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搬迁群众生活质量。
搬迁群众过去大多居住在山高低温、干旱缺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存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通过移民搬迁扶贫,户户建起了新房,家家通了电视、电话、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多数农户建有沼气池。学校、村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安置点内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绿化,并安装有各种健身器材。琴江镇怡然居、客家源两个移民安置点,每户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建设了一座沼气池,绿化了一片休闲地,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4、促进了移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加了脱贫致富的渠道。
实施移民搬迁扶贫,不仅改变了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还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使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根本转变。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我县在移民中间大力开展了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搬迁群众逐步树立起了教育意识、经济意识和科技致富意识,移民素质明显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来源由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转变,拓宽了致富渠道。
二、存在问题
1、移民补助标准低,贫困户经济负担重。由于物价指数上升,钢材、水泥、红砖、沙石等建筑材料及建筑工资大幅度上涨,过去农户建一幢占地100平方米的二层房只需资金6万元左右,现在已超过15万元。虽然省政府调整了扶贫移民搬迁补助标准,适当增加了补助资金,但与目前的物价上涨幅度差距很大,移民户建房筹资负担很重,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成为新的贫困户。
2、用地指标紧缺,移民安置困难大。通过调查摸底,我县在
“十二五”期间还有1510户7500人要实施移民搬迁,每年有1000多人需要搬迁安置,由于没有专门的移民安置建房的用地指标,严重束缚了移民搬迁工作。
3、移民搬迁运作成本大,工作经费没有保障。移民搬迁任务繁重,政策性强,从项目启动到省市县验收,包括项目监管、检查,以及资料管理、档案建设等需要开支大量经费。但省里每年只下达项目计划却不安排工作经费,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无力解决专项工作经费,因而给移民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几点建议
1、提高移民搬迁补助标准。鉴于物价上升和建筑材料上涨等因素,建议省政府将补助资金提高到每人1.5~2万元。
2、省政府应专门安排移民搬迁安置建房的用地指标,确保移民户得到妥善安置。
3、加大对石城扶贫开发的扶持力度。石城是赣鄱源头,江西人民的水塔。为了有效保护环境,有很多资源消耗性企业无法落入石城,因此建议国家要加大对石城的扶持力度。
4、适当安排移民工作经费。移民搬迁任务重、政策性强,规范管理十分重要。建议省每年给市县下达一定的移民搬迁工作经费,以强化扶贫项目管理,进一步推进移民搬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