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反复无常的怪侠

2011-12-31 00:00:00刘香楠
老区建设 2011年17期


  “我是一块撞碎美国军舰的岩石,我永远不会离开利比亚的土地,直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就像个烈士”。与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离国逃亡、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黯然交权不同,利比亚最高领导者卡扎菲面对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的骚乱,在2011年2月下旬的电视讲话中挥动拳头宣称:决不会辞职,将对示威者“挨家挨户,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清除”,他无情地下令士兵开火,已超过300人因此遇难。
  卡扎菲儿子领导的军队还枪毙了185名拒绝向游行群众开枪的士兵,并把部分士兵的尸体当众展示。卡扎菲的强悍作风已引起世界的关注,各国纷纷撤回侨民。
  出生于沙漠游牧民族贝多因人的卡扎菲,早年深受埃及国父纳赛尔的民族主义思想影响。1969年,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出国疗养,年仅27岁的卡扎菲领导秘密成立的“自由军官组织”,逮捕了正出席宴会的国王警察部队的高级将领,一举拿下国家电台等要害部门,兵不血刃政变成功,当年与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并称“革命双雄”。卡扎菲已主政利比亚40余年,是当代阿拉伯世界统治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有非洲“万王之王”之称。
  
  拒吃埃及总统宴会上的大虾
  
  利比亚的政体颇为特殊,没有宪法,不设部委,按卡扎菲的话说,一切权力归于人民。因拒绝晋身为将军,卡扎菲至今仍是一位既非总统,也非国王的“上校”,他自称“人民兄长、革命导师”。
  执政初期,卡扎菲提出要改革行政,提高效率,但各部门反应冷淡。卡扎菲断定这是官僚主义作风在作怪,他发现机关工作人员上班时常坐在办公室看报纸、喝咖啡,于是命令士兵把卡车开到政府机关大楼前,不容分说地把办公室的椅子都装车拉走。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公务员”一度只好站着办公。
  作为真主“安拉”的忠实信徒,卡扎菲以《古兰经》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饮其他高级饮料,按时戒斋、祈祷、朝觐,把伊斯兰教奉为国教。
  1970年,卡扎菲访问埃及,总统纳赛尔为他举行晚宴,主菜是地中海大虾。卡扎菲问,这是什么?是蝗虫吗?当他得知为类似鱼的海洋大虾时,他表示自己不能吃这道菜。他认为按照伊斯兰教规,在屠宰生物时,必须要口诵“真主至上”,否则决不能吃。
  卡扎菲把纳赛尔视为自己的偶像,不时“打飞的”到埃及与之探讨阿拉伯世界联盟等问题。一次,卡扎菲心血来潮,突然决定去埃及,不巧负责安保的卫队正在沙漠里训练,卡扎菲便亲自驾驶直升飞机一个人去了开罗,事先也不给埃及方面打声招呼。直到飞机在开罗上空盘旋,纳赛尔才知道是卡扎菲来了。类似的事件发生多了,纳赛尔忍不住发火说:“难道他不能在来到之前半小时告诉我一下吗?哪怕一次也行。”
  
  “突袭”苏联领空
  
  卡扎菲甚至与苏联玩起了“突袭”游戏。
  1978年春天的一个深夜,苏联国土防空军的雷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庞大黑影,几经联系,“不明飞行物”毫无反应。苏联两架歼灭机紧急起飞拦截,飞行员得到命令“坚决消灭入侵者!”
  在确认“不明飞行物”为利比亚客机后,苏联方面通过利比亚驻莫斯科使节获悉,机上乘坐的正是卡扎菲,他宣称要去莫斯科紧急会见勃列日涅夫。
  一小时后,飞机降落。舱门打开后,只听两声大喊“卡扎菲主席到了”,“勃列日涅夫兄弟来了没有?”苏联翻译上前回话,勃列日涅夫安排卡扎菲先去国宾馆,明天再会见。
  话音刚落,卡扎菲专机舱门“砰”的一声关上。其后两个小时里,苏联前来迎接的官员冻得瑟瑟发抖,机舱里却没有任何动静,期间只有几名利比亚驻苏使节忙不迭地把成箱矿泉水装上飞机。这种产自斯大林老家的矿泉水据说能治疗多种慢性病,很受阿拉伯领导人的追捧。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之时,卡扎菲专机突然启动引擎,呼啸而去,留下苏方官员面面相觑。
  
  对帐篷情有独钟
  
  卡扎菲向来是阿拉伯世界反美的一面旗帜,里根总统称其为“中东疯狗”。1988年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阿盟首脑会议上,卡扎菲右手戴了一只白手套,宣称这是为了与“美国走狗”握手时不至于弄脏了自己的手。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卡扎菲对美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他成了第一个要求缉拿本·拉登并向美国表示哀悼的阿拉伯领导人,甚至号召利比亚民众为美国捐血。美国其后不但与利比亚恢复建交,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还造访利比亚,卡扎菲特意赠送给她钻戒一枚。《波士顿环球报》评论遭这不只是钻戒,是聪明的卡扎菲伸向布什总统的橄榄枝,卡扎菲善变,就像转身一样容易。
  反复无常的卡扎菲,却一直钟爱睡帐篷,还青睐骑骆驼而不爱坐高级轿车。他的帐篷里,彩电、冰箱、电脑、现代化办公设备以及组合音响、沙发、地毯,一应俱全。卡扎菲的帐篷一般都掩映在树荫下,外表呈现橄榄色或淡褐色,有时帐篷外还栓上两头骆驼,以便让卡扎菲听到叫声,慰藉其思乡之情。
  即便出访,如果条件允许,卡扎菲也会命令随从为他带上帐篷,并把几头母骆驼带上专机,以便挤新鲜的骆驼奶供其饮用,早餐他常以面包和骆驼奶打发,午餐多为烤牛肉或烧牛排。
  或许是因为在沙漠中长大,卡扎菲对绿色有着特殊的感情。利比亚的国旗是绿的,首都的中心广场也被称为绿色广场,卡扎菲还创作了利比亚人手一册的《绿皮书》。他在书中主要阐述了所谓的“第三世界理论”——他所要建立的国家既不属于资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伊斯兰社会主义”,反对一切剥削,提倡人人平等,妇女解放。此外,卡扎菲还先后发表了多部短篇小说集。如《苦难人之国万岁》、《革命故事》等,中文版《卡扎菲小说选》已出版多年。
  利比亚一度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近年来,由于对石油收入分配不均,国内部族矛盾升级。2009年利比亚的人均GDP高达1.6万美元,而一个国家电力公司的职员月薪只有300多美元,很多利比亚人抱怨“国富民穷”,待遇大不如前。面对内战的乱局,路透社忧心忡忡地分析说,如果卡扎菲失去对利比亚的控制,这个有上百个部族的产油国将沦落为下一个“索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