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轻拂,草长莺飞的五月,来到“江南绝顶三雄”——华盖山脚下的乐安县南村乡,映入眼帘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优美图画,那青翠山岗上吐着鹅黄飘着芬芳的树木,粼粼波光里摇曳着新绿的垂棚,田野里绕着农夫轻歌曼舞的飞燕,古樟屏护的村庄,绿树掩映的农房,若隐若现,如飘带般的水泥路缠绕着悬崖逶迤伸向到大山深处,也伸向憧憬希冀山里人的心处,辛助劳作的村民一张张舒展着幸福笑容的脸庞,随风荡漾……乡党委书记谢国辉告诉笔者,近年来该乡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按照“修桥筑路,种烟栽树,综合开发,协调进步”的工作思路,带领仝乡群众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全乡面貌焕然一新,处处涌动着“求好求变、创新创业”建设美好家同的滚滚春潮。“十一五”期问,该乡贫困人口由3795人下降到1990人,减少1805人,降幅47.5%,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已丛水上脱贫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06年的1586元增加到2010年的2989元,增幅88%,高出全县人均收入300多元。看似简单的数据饱含了南村百姓穷则思变、不懈追求的信心和力量,凝聚着该县扶贫人开拓进取、孜孜以求的心血和汗水。
一、整村推进穷村换新颜
南村乡原是乐安县10个省定贫困乡镇之一,近年以来,该乡举全乡之力,采取“争取上级扶持、组织村民出力、发动能人捐赠”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先后筹资3000多万元,铺设乡村水泥路68公里,13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82%村小组公路得到硬化,村民出行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地处海拨500多米半山腰的炉桐村,群山环抱,翠竹掩映,绿海一片,70多岁老农王五生乐呵呵地指着进村水泥路说道,以前山里不通路,成片竹木烂在山里,而现在通了水泥路,一座山就是一座绿色银行,村民们靠山吃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积极性也比从前大有改进,生活比以前红火多了。有10个行政村兴建了装饰一新的村小教学楼,面积达7600多平方米,全乡村级小学已全部实现了楼房化、花园化,朗朗的读书声从一间间宽敞明亮教学楼里传出,和着鲜艳国旗随风飘向蓝天。“以前吃水要到1里外的河边挑,来回一趟要半个多时辰,而且一到干旱季节,就全靠大缸小缸存水过日子。而现在连我这把年纪的老人在家里拧龙头就可用水,真是享政府的福哟!”山心村80多岁李奶奶笑意盈盈地数说道。该乡已实施安全饮水工程30多处,1200户人家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彻底摆脱了靠天吃水的历史。
二、移民搬迁铸就新面貌
走进该乡和谐新村,只见32幢新建的三层楼房整齐划一,村里修通了水泥路,安装了自来水、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还有路灯,村文化活动中心闪现着村民求知求乐的倩影,公路两旁桂花树芳香四溢,荡漾在村民们身旁。村民陈水星指着远山高兴地说:“我们是从地处半山腰的苟洞石村整齐搬迁下来的,以前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活贫寒,现在可好了,新村的生活环境跟城里差不多了”。
和谐新村仅是该乡移民搬迁扶贫的一个缩影。南村乡有1800多名群众居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为改变山区农民生存状况,自2005年以来,该乡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采取整体搬迁、统一安置的办法,对山区农民实行移民搬迁扶贫。为帮助移民解决资金难题,该乡除了安排土地无偿提供给移民建房外,还对移民实行建房补助,建房户人均可获得3000-4000元的补助金,政府争取项目为新村进行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该乡十分注重移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引导移民发展烟叶茶叶等特色产业,使移民搬得出、富得起、留得住。到目前为止,该乡已有291户、1308人搬出了大山,建设了新居,和谐村等5个移民新村,也成为全县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两叶”产业增收助推器
引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既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更是干部的责任所在。该乡根据土壤、气候条件比较适合种植烤烟的特点,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乡里在每个烟叶村派驻一名烟技员对村民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同时,联系扶贫贴息贷款和扶贫互助资金解决烟农购买地膜、化肥、煤碳等生产资料资金短缺之难,给予每座烤房1万元补助。通过大力扶持和科技推广,该乡烤烟产业得到发展壮大。2010年,全乡共种烟2200多亩,总产值550万元,实现税收100多万元,种烟农户为252户,烟农户均增收达1万多元。太平村支部书记、种烟大户陈开元,结对帮助两户贫困户发展烤烟生产,每户扣保贷款3万元。陈开元从建烤房,到烟叶种植、施肥、采摘、烘烤、分级扎把等各个环节,手把手地指导帮扶贫困户,两户贫困户当年种烟当年受益,从而找到了致富门路。同时,该乡通过“公司+基地+农民”模式大力发展茶业,现已种植“华盖山”铁观音茶叶达1300亩,居抚州市乡镇之首,该乡的“华盖山”铁观音茶叶被评为华东十大名茶。“今年上半年,仅春茶采摘,公司就为管坊村200多户妇女每户带来了1500多元的收入。”该县大华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崇芳说道。常年在基地上管理茶叶的农民100多户,每户年收入上万元。“两叶”产业(烟叶、茶叶)已给该乡农民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00多户农民依靠种烟种茶摘掉了贫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