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浙江人大》是有缘分的,也是有情感和认同的:缘分来源于议题的多元化吸引,情感来自于本土化关怀的凸显,认同来自于浙江各级人大功能发挥与浙江发展的内在契合性。
最早接触《浙江人大》,是2006年在温岭时候。当时颇不以为然,但随手一翻,发现选择的议题十分独到、新颖,并不回避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矛盾。随后就持续关注,发现他们难得可贵的是持续追踪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具有十分敏锐的眼光。
后来杂志编辑约我进行“前沿视点”的访谈,我仍然担心一个核心问题:“受访者说了,能不能发?”这是当前中国所有杂志的通病。后来基本登出来了。倒不是我说出了真理,而是他们能坦然面对问题,这让我比较认同杂志的品质。个人认为,《浙江人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本土化的关怀”。《浙江人大》直指社会热点,不回避社会矛盾。这可以在杂志的持续选题中观察得到。新闻媒介应该直面社会问题,不为亲者讳,才能真正监督政府行为,恪守杂志的良心。
二是“地方发展的认同”。《浙江人大》对人大监督个案、人大代表典型人物,以及社会发展热点的宣传研究,凸显了浙江各个层面和区域的民主治理功能的特色,对于地方发展提供了认同度。
三是“多元化议题的选择”。《浙江人大》提倡百家争鸣,同一议题不同视角交锋,具有鲜明的特征。比如不同地方的人大代表对于人大同一制度功能的探讨,即使看法不同,也一并呈现。
四是“关注热点的持续”。《浙江人大》持续关注人大制度的完善,尤其是人大在地方发展的政策建议和监督功能。对于人大制度的完善,具有理论上的启迪功能。
五是“前沿观点的呈现”。《浙江人大》不仅从“本土化关怀”和“本地化议题”出发,而且着眼于整个人大制度的功能回归与发展,落脚于人大在中国整个政治体制内的运作等核心理论命题,体现了杂志的中国社会情怀。
六是“尊重与开放的心态”。毫无疑问,《浙江人大》的鲜明特色,从近处看,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和开明的直接结果;从远处看,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等各个部分的整体政治进展的综合结果。
从一定意义上讲,《浙江人大》是一个呈现浙江省发展的载体,它宣传了民主与法治的精神,增加了区域发展的认同。
批评是进步的动力。我对杂志的建议来自于个人的观点,也是对杂志的一个期望。《浙江人大》许多议题都是浅尝辄止,鲜明而吸引人的议题,由于报道和分析深度不能匹配,造成议题很难有综合的分析。这样长此以往,反而造成精彩议题纷呈,眼花缭乱,却无法留下深入吸引力的结果。当然,任何一个杂志都离不开自己的环境、体制和人财物力,意见好提事难办,这也是我上述建议的困境。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在克服目前局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升的。
我相信《浙江人大》会成为大家永远关注、关心和关怀的杂志!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