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凸显,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职业发展教育队伍建设也被教育部提上议程。继提出高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的数量要按1:500予以保证以来,教育部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文规定要加强高校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的建设。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北京高等本科院校专职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的现状,为后续进一步提出加强职业发展教育队伍建设的对策提供实证基础,笔者于2010年5月组织了本次调查工作。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北京10所高等本科院校为样本,包括985院校2所、211院校5所及一般院校3所,主管部门分属于教育部4所、其他部委2所及北京市4所,院校类型涵盖综合类3所、理工类4所、农林类1所、财经类1所及政法类1所,总体来说,所取样本具有涵盖面较广、代表性较强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面对面访谈的调查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按问卷的传递方式分为信函问卷、发送问卷及当面问卷,随机发放学校主管就业的领导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9份,有效回收率90%;发放学校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有效回收率100%;发放专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有效回收率72%;发放2010届本科毕业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有效回收率91.7%。在统计方法上,主要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北京高等本科院校专职职业发展教育队伍基本情况
(1)年龄及学历构成情况。在年龄构成的调查中,10位学校主管就业领导年龄分布为21~30岁1人,40~51岁7人,50岁以上1人,年龄缺失1人。可见,绝大多数领导年龄在50岁以下。专职人员中年龄在21~30岁、31~40岁、40岁以上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8%、32.2%、9.8%。可见,绝大多数专职人员年龄在30岁以下,队伍偏年轻化,正处于年富力强极具创造性的阶段。关于学历构成的调查,主管就业的领导中博士和硕士分别占44%,本科学历者占11%;专职人员中博士研究生占5.6%,硕士研究生占55.9%,本科占31.5%,专科占7.0%。数据表明,学校主管就业的领导及专职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2)工作年限及来源情况。在关于工作年限的调查中,56%的主管就业的领导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44%的领导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专职人员中,工作年限在1~3年、3~5年、5年以上的所占比例分别为49%、28.6%、22.4%。关于专职人员来源情况的调查,之前为学校辅导员、行政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师及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分别占36.5%、20.1%、22.4%、8.4%、5.6%,之前从事其他工作的占7.0%。这些数据说明,目前专职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员工作年限较短、经验不足,且人员来源多元化,工作延续性差等。
(3)激励与考核机制的设置情况。在关于各高校针对专职人员激励及考核机制设置情况的调查中,3所高校表示设有考核机制,6所高校表示没有;7所高校表示设有激励机制,2所高校表示没有。可见,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具体的激励机制来调动专职人员的工作热情,但考核机制的设置较为欠缺,缺乏对实际工作情况的考核。
(4)人员数量及专业化情况。从对学校主管就业领导的调查来看,2人认为该校目前人员数量充足,6人认为一般,1人认为不充足。同时,4人认为目前最需要加强补充专业人员,1人认为最需要加强经费保障,1人认为最需要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另有3人认为应进行现有人员培训。从对学校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的调查来看,有1人表示该校目前人员数量充足,5人表示一般,4人表示并不充足;在专业化程度评价方面,有3人认为该校目前专职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强,7人认为一般。同时,有6人认为最需要补充专业人员,1人认为最需要加强经费保障,3人认为最需要进行现有人员培训。
这些数据说明,学校主管就业的领导及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从宏观角度来看,普遍认为目前专职队伍人员数量及专业化程度一般,急需补充专业人员,且访谈中还反映出目前人员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
本次调查还对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独立设置的年限进行了调查,其中独立设置1~2年的有1所,占12.5%;5~6年的有1所,占12.5%;6年以上的有6所,占75%。中心在职专职人员5人以下的有3所,占37.5%;5人以上的有5所,占62.5%。能否达到教育部“专职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要达到1:500要求”的调查结果为,表示能达到者3所,占37.5%;不能达到者5所,占62.5%。说明近年来各高校开始逐渐重视就业服务中心的独立设置及机构建设,但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有待加强。
2. 北京高等本科院校专职职业发展教育队伍职业意识情况
(1)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态度。从专职人员工作态度的调查看,表示很热爱的人占28%,表示热爱的人占56.6%,表示一般的人占14.7%,表示不热爱的人只占0.7%。可见,绝大多数专职人员很热爱或者热爱本职工作,能够在工作中投入热情,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2)个人学习计划及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情况。就学校主管就业的领导“是否有更好地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长远规划”的问题,9人表示有,只有1人表示没有。对“专职人员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调查表明,已制定、打算制定、没有制定、没有考虑过的人分别占28%、58.7%、1.4%、11.9%。关于“专职人员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调查表明,已制定、打算制定、没有制定、没有考虑过的人分别占34.3%、55.2%、0.7%、9.8%。可见,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主管就业的领导对更好地开展工作有长远的设想,且专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中超过半数的人已打算制定个人的业务学习计划及职业发展规划,但实际付诸行动的人仍为较少数。
(3)工作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情况。在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双向沟通方面,有5位主管就业的领导表示自己能经常与专职人员进行双向沟通,另有4位领导表示沟通频次一般。可见,目前主管就业的领导与专职人员进行工作方面的双向沟通情况良好。同时,本次调查还对专职人员之间的工作交流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仍采取会议、集中备课、集体培训等较为传统的方式,采取团体学习、交流或沙龙形式的为较少数,工作交流的互动性和深入度不够,说明目前专职人员之间工作方面的沟通及交流途径有待拓展与加强。
3. 北京高等本科院校专职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理论素养情况
(1)主修专业及技能证书拥有情况。在专职人员主修专业的调查中,以管理类16.8%、理工类24.5%、其他14.1%者居多,主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只占4.2%,主修心理学专业的人只占5.6%,主修教育学专业的人只占9.8%。在拥有技能证书的调查中,持有国家职业指导师高级证书的人占2.1%,持有职业指导师中级证书的人占18.2%,持有职业指导师三级证书的人占4.9%;持有心理咨询师一级证书的人占2.1%,持有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的人占4.2%,持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的人占2.1%,无证书的人占42.7%,持有其他证书的人占17.4%。数据说明,目前专职队伍中较为欠缺从事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学、心理学及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员,持有国家职业指导师及心理咨询师技能证书的人也为数较少,入职标准不明确。
(2)知识结构情况。从对专职人员知识结构的调查结果看,认为自身具备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其他学科知识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5%、56.6%、46.2%、30.8%、26.6%、25.2%、24.5%、8.4%。
同时,从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认为专职人员应具备知识结构”的调查结果看,认为应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法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比例分别为62.2%、55.6%、52.7%、50.5%、42.5%、24%、39.3%、3.3%。
通过对比可见,目前专职队伍中已具备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心理学知识结构的人占较大多数,较为符合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知识需求,但与大学生群体的需求相对比,具备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及经济学知识结构的专职人员仍为少数,说明专职人员的知识结构仍有待补充与完善。
(3)培训与科研情况。在对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科研与培训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所调查的10所高校均表示设有培训规划,并有9所高校表示设有专项的培训经费。有8所高校表示针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没有科研任务的规定,有6所高校表示设有专项的科研经费。可见,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培训规划及专项培训经费,但在科研方面重视度不够,较大多数高校设有专项科研经费,但缺乏制度层面的要求。
在培训的参与频次方面,表示经常参加、参加频次一般、较少参加、没有参加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6.1%、46.2%、34.3%、3.5%,同时,在参与意愿的调查中,表示很愿意、愿意、一般的人分别占39.2%、49.7%、11.2%。通过访谈及上述数据可见,绝大多数专职人员由于忙于事务性工作,时间分配有限,参加培训的频次一般或者较少,但是在参与意愿方面,大部分人都表示很愿意或者愿意参加相关业务培训。
在科研任务参与情况的调查中,参与过、没有参与过、尚在进行中的人分别占39.2%、49.7%、11.2%。在科研成果的调查中,表示发表过职业发展教育方面文章的人占32.2%,没有发表过的人占67.8%。数据说明,大多数专职人员在科研方面投入精力不足,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且科研成果产出偏少,科研能力较为薄弱。
4. 北京高等本科院校专职职业发展教育队伍实践能力情况
(1)能力结构情况。在对专职人员已备能力的调查中,认为自身已具备咨询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政策解读能力、公关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其他能力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5.7%、61.5%、56.6%、55.9%、36.4%、34.3%、28%、0.7%。
同时,在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认为专职人员应具备能力”的调查中,认为应具备咨询能力、公关协调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政策解读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其他能力的比例分别为67.3%、51.3%、50.9%、48%、47.6%、26.5%、18.2%、17.1%、2.2%。
通过对比可见,目前高校专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已备能力结构尚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但是具备公关协调能力的人仍为较少数。且专职人员已备能力与学生群体对其能力的期望之间的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目前专职人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与完善自身能力结构。
(2)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及满意情况。对于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情况,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一是何时开设,选择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没有开设、不知道的比例分别为20%、 32.7%、13.5%、25.7%、2.9%、5.2%;二是所开设形式,选择必修、选修、讲座、其他、未选的比例分别为10.2%、35.9%、27.3%、2.0%、24.6%;三是对于上课效果的评价,10.9%的人很满意,36.4%的人满意,44.7%的人选择一般,7.2%的人不满意。可见,大部分高校在不同年级都开设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多设为选修形式,尚达不到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中提出的要求——自2008年起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要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且绝大多数学生对上课效果的评价一般,说明专职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与学生的期待和要求尚有差距。
(3)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开展及满意情况。在对毕业生“所了解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形式”的调查中,调查对象的选择依次为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信息网站、招聘会、校友经验介绍、个体咨询、参观就业基地、其他,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64.5%、59.2%、54.7%、46.9%、44.1%、41.2%、21.6%、1.2%。在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职业发展教育形式”的调查中,选择依次为招聘会、个体咨询、就业指导课、就业信息网站、校友经验介绍、就业讲座、参观就业基地,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37.1%、37.1%、34.7%、34.3%、31.8%、25.3%、19.2%。上述数据说明,目前北京各高校专职人员开展了较为丰富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同时,在最有效的职业发展教育形式中,招聘会、个体咨询及就业指导课排在前三位,可见学生群体对于与专职人员面对面交流及通过课程形式获取信息和生涯规划知识的要求比较迫切。
在对毕业生关于“所在学校(学院)个体咨询开设情况”的调查中,表示开设、没有开设、不知道的人分别占49%、23.7%、27.3%;在“是否向专职人员进行过个体咨询”的调查中,咨询过的人占29.8%,没有咨询过的人占70.2%;关于咨询效果评价的调查,表示很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3%、27.8%、13.1%、0.8%,未选的占51%。可见,大部分毕业生未向专职人员做过个体咨询,说明个体咨询形式有待在学生中进行推广,且咨询过的学生对咨询效果评价一般,说明专职人员的咨询技巧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在对毕业生关于“专职人员的工作水平是否会影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的调查中,认为影响大、影响较大、不太影响、没有影响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9.6%、54.3%、22.4%、3.7%。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专职人员的工作水平会影响其顺利就业,因此加强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以上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北京高等本科院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专职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且人员普遍年轻化,学历层次较高,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人员数量不充足,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工作延续性差;二是大部分老师工作年限较短,经验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知识及能力结构不完善;三是人员来源多元化,入职标准不明确;四是考核机制欠缺,晋升渠道不畅,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五是业务培训的参与程度偏低,对科研的重视不够,科研成果产出偏少;六是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与学生的期待和要求尚有差距。因此,北京高等本科院校专职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