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在整个21世纪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客观地面对制约其均衡发展的因素,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学校体育;均衡发展;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证明体育活动的价值,但是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在全球范围都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在区域、城乡、校际间存在巨大差距。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紧迫任务之一。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的进步,整体地提升学校体育质量和水平的战略。
一、体育先进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缓慢性
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从客观上原因看,全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实质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集中体现。经济发展的滞缓,学校财力的严重不足,也使许多省市的学校体育操作实施困难重重,同时就使得先进的体育理念只能停留在理论在层面上,没有条件实施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体育理念转化的缓慢性。主观原因看,也有许多的人为因素和政策的因素。一些地区的领导重视对学校的基础建设投入,而不愿意把资金用在效益不明显的学校体育上,这样就使得学校体育的发展失去了根本动力,也就限制了学校体育发展。部分省市过分追求升学率,以促进名校效应。这样一来,使得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匮乏和不合理,使得体育的薄弱学校长期存在。
二、我国轻视体育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
我国的孔子,曾因其学生樊迟提出劳动的事情,而将他斥之为“小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这样的意识的形态支配,健壮的体魄仅仅是体力劳动和进行战争的需要和条件,显然就不是“当官”和“治人”所必备的素质要求。众所周知,“儒、道”两家学说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内核,而“儒、道”文化中“重文轻武”和主“静”不主“动”的思想,“以静养生”和“虚静”的学说,以及“不争”“贵柔”的人格理想,极大地影响到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以及对人的美学评价。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教育上轻视体育会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三、教育投入不平衡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1)办学条件不平衡与师资力量不平衡。由于各地区经费投入不同,也限制各个学校对学校体育的投入。我国长期以来,各地区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在贯彻与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经费不足、场地器材匮乏,导致大纲、教材和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这使老、少、边穷地区大部分学校教学,面临同样的一个问题: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简陋、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有的体育教师怨天尤人,埋怨体育办学条件不足,埋怨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以致体育教学中出现了“放羊式”或者其他学科任意占用。这样的局面,使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新毕业的体育教师也不愿意到这样条件差的学校去。越穷的地方越没有人去,无形中进一步加重了体育师资力量的不平衡性。在学校方面,学校有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不断减少学校体育的投入,有的干脆就让其他老师代体育课,有的甚至取消了体育课,使学校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怪圈子之中。
(2)竞技体育占用学校体育的大量资源。学校体育对于发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运动训练实践证明要想达到理想竞技水平,必须从娃娃抓起,选好苗子,进行长期的系统训练,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由于竞技体育可以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资金无形中就倾向于此。我国的职业体育如甲A足球、甲A篮球比赛,每个俱乐部每年投入都不少于上千万,运动员每年的工资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而一些学校的少年儿童只能在狭小的校园轮流活动。根据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小学校体育场馆配备达标率仅为63.4%。
(3)学校体育发展环境与配套法制不够健全。学校体育发展环境近年来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领导和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削弱,重升学、轻体育、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严重存在,认为体育投入太大,周期太长,难以在短期出成效。一些领导只是把重视体育作为一句口号喊一喊,一谈到体育的投入就退避三舍。有部分学校把应该投入到学校体育发展的资金挪作他用,使学校体育发展的资金得不到落实,发展环境管理混乱。从学校体育发展环境的现状来看,虽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少,但是教育法规太软,体育投入、学校体育的发展环境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随意性大,这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
(滨海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