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儿童都喜欢画画,尤其是进入幼儿园大班以后,他们对自由绘画活动特别感兴趣。作为老师,我们不要小瞧了这些涂鸦之作,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它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幼儿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内心世界。对于老师来说,幼儿绘画作品可以作为一扇通向幼儿心灵的窗户,解读幼儿绘画作品是走进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
这是一堂绘画课,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纸和笔后,他们就开始画了起来。我走近一个个孩子的身边,默默地观察着他们的举动,他们有的在画一家三口逛公园,有的在画一个大花园,有的在画一只欢快的小鸟……那专注的神情让人不忍心去打扰他们。
我饶有兴趣地走到一个叫T的小朋友身边,看见她一边画,嘴里还一边嘀咕着什么,我轻轻地问:“你画的兔子真可爱,我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她神采飞扬地指给我看:“你看,我画了两只兔子,我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呢。一个叫帅帅,因为它长得很帅,它喜欢戴美丽的花眼镜。还有一个叫快快,因为他奔跑得很快。它俩是好朋友,他们手搀着手一起来到一座跳舞爱心城市,看,他们正听着兔子芭蕾舞音乐,跳得好开心啊!他们跳累了,就坐到客厅里一起喝饮料,吃面包,快快乐乐,真幸福。他们有一个约定,天天都来这儿跳舞。我还要为他们画一座美丽的城市呢,他们一定会玩得更高兴!”说得多好呀!孩子纯真的心灵全包含在这涂鸦之作中了。我不禁心头一热,细细研读她画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到一个孩子内心世界的美好。
解读幼儿绘画作品时,孤立地看一幅画很容易曲解其含义,我们要注意搜集孩子们丰富的绘画作品,多角度去读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全面了解幼儿内心世界的信息。很多时候,孩子的自由绘画作品也会受到电视或电脑上的干扰性画面的影响,把自己看到的画面画在纸上。跟幼儿谈话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来自于外界的干扰因素同他们来自于头脑中最原始的想法区分开来。
我们在进行《牙齿咔咔咔》主题活动时,一个小男孩拿了一幅画向我跑过来,说:“老师,你看我画的牙刷,好不好?”我很感兴趣地接过画,仔细地看了看问:“你画的牙刷怎么用呀?”他很自豪地说:“我画的牙刷和牙膏住在一起,我想用什么颜色的牙膏都有,我只要按一下不同颜色的按钮就有不同颜色的牙膏自动跑出来。”我不禁心里涌起一股感动。
有些时候,我们常常会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而喝彩。上面那个男孩的画让我们看到这位小男孩的创造性,他观察到我们平时用的牙膏和牙刷是分开的,用起来比较麻烦,他就突发奇想,把自己的观察思考融入到画面上,画出了牙膏牙刷在一起时快乐的画面。当你看到这样的儿童作品时,你不为孩子的创造力而惊奇吗?可见,解读孩子绘画作品,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解读的过程就是发现美的过程,我们要学会用赏识性的眼光去跟孩子进行思维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自创作品的价值,这有助于孩子自信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寒假过来,有个小女孩拿出自己在家里画的几幅画给我看。她拿出其中一幅画跟我说:“我在家里跟小伙伴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真好玩。”她又指着第二幅画给我看,美滋滋地告诉我:“我喜欢溜冰,这就是我和小伙伴一起在外面溜冰,外面天气很冷的,河水都结冰了。”我说:“你真勇敢,你真懂得生活,我欣赏你。”小女孩更高兴了。从这几幅画可以看出,孩子的创作大都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通过解读同一个孩子的几幅绘画,让我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解读幼儿绘画作品,跟他们同喜同乐,有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解读幼儿绘画作品,我们能捕捉到孩子生活中的信息,感受孩子生活中的乐趣。
孩子的画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是表面,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帕勃罗·毕加索,这位著名的画家曾经说过,他年轻时就可以很好地临摹拉斐尔的画,他补充道:“但是,我却花费整个一生去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他的意思是说,小孩子的画很少受到别人的期望和议论的影响,所以,这样的作品就可能更加真实,更加天真。孩子的绘画作品是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是通向幼儿心灵的窗户,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幼儿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孩子的画是孩子内心世界的表现,但我们要注意,在解读的时候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它,同时做老师的在孩子自由画画时也不要刻意指导。一旦一个儿童被灌输了一些大人的观念,从大人的视角来作画、复制一件成人的作品模型或者按照成人的建议去画画,这样的画就变成了成人的创作而不再是儿童自己的作品,解读幼儿作品就失去了真实性,就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其次,我们解读幼儿的绘画作品要注意方式,以便更多地知道关于幼儿的主观愿望的东西,我们不要直截了当地问:“给我讲讲你的画。”这种方式常常得不到积极的回应或者这些话并不能真正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针对画面某些部分提问,这将会有效得多。当围绕作品问一些开放的问题时,儿童通常都会十分积极地同你分享图画背后的故事,这一点年龄稍大的幼儿会表现得更加典型,因为他们的作品更加具有目的性。
(如皋市九华镇营防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