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2011-12-31 00:00:00韩益圣
成才之路 2011年34期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简而言之,就是精神文明。“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关注个人的个性,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和正确的生活态度,通过教育使人求善,有社会责任感、富有爱心和良知,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课堂是学校一切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授知识、培育能力、完善人格的主要场所。人的情感和精神,离不开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的营造只能用人文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目前,新课程教材《体育与健康》就是利用多种形式体现与渗透了体育的课程价值和人文精神。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体质健康的学生,而且要充分挖掘体育的人文教育功能,重视对学生思想、意志、与素质方面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良好心态。
  一、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1)利用体育教学手段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是人格平等、精神自由、个性张扬,这就需要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传统教育注重师道尊严、师传生受,学生在整个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则把学生看成是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激发活力,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包括情感自由和创新自由。如:在讲授奥运会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资料、图片,撰写收集心得并进行小组交流,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进行技术项目教学时,和学生讲清楚保护与帮助的重要性和方法,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练习,适当放手让学生互相帮助。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思考探究、具备合作吸纳包容的精神。这类素材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人文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2)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来深化人文教育。体育活动是考验人意志品质的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是培养坚强意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所形成的意志品质,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体育活动也为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品质。体育比赛中,很多项目的集体性,是培养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手段,在比赛中能形成强烈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要正确处理活动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这对学生敢于竞争与宽容的心态形成具有一定意义。
  (3)利用体育名人事迹来强化人文教育。每一个体育名人的奋斗历程都是一个充满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典范,是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境界的很好素材。每个优秀运动员在训练或参加国内外比赛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他们能够保持很好的成绩,除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刻苦锻炼,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比如射击老将王义夫,曾参加过6届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手枪比赛时,带着多年训练导致伤病的身体,坚持到最后一枪后晕倒在比赛现场,以0.1环之差获得银牌,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介绍优秀运动员刻苦锻炼、为国争光、面对挫折奋勇拼搏的事迹,对培养学生敢于正视挫折的意志品质,乃至今后一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益处。
  (4)以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来影响学生的人文教育。教师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大的人。初、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逐渐成熟的时期,一个平易近人、知识渊博、言谈幽默风趣、全心全意关爱学生的老师,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所以,教师要重视完善自己的个性,提升教育艺术与自身形象,使自己拥有热情、幽默、负责、真诚、好学等优秀品质,成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发挥自身的人文教育榜样作用。
  新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精神文化。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坚持“健康第一”,健全学生的体质。在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手段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同时增强自尊、自信等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教育,利用学科特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坚持人文教育,使学生的人文知识在学习中不断充实、丰富,形成人格独立、博爱宽容、公平竞争的思想,内化后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思想道德、情感理智等品质将会不断得到完善。学生在沟通和合作中进行知识的享受与心灵的碰撞,学会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意志,我们的社会将更秩序井然,和谐发展。
   (海安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