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是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课堂上唱主角的应该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被灌输的鸭子,而是一群鲜活而有思考、有个性的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文性;情感体验;创新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最大特殊性就在于亲近生命,充满生命的趣味。学生应形成对文化自觉地反思、批判、重构,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审视及重估,对生命意义的挖掘与追问,对社会价值的勇敢担当。”然而旧的课堂模式当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的观点,或者是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质疑、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上一堂语文课就像是演一场“样板戏”,而语文老师就是那“全知全能”的主角——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我以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位睿智的“导演”。
一、语文教学不能忽略“人文性”,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标准》要求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本质上说,语文课程知识不是‘自然科学’而是凸显个性、隐喻性世界与价值多元性的‘人文科学’。它是一个个独特的个性世界,是对人生意义的体验、思考与表达。”
二、语文课堂不能教师“一言堂”,要放手让学生唱“主角”
《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应提倡勇于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风气,使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谈到这里,我想起曾经读过的荣维东老师的一篇文章,颇有感慨。文章中提到国外的一种“主动阅读策略”,提倡学生“做一个主动阅读者吧!去和文本主动交流对话,你就会融入其中,不要做消极的阅读者!”“把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与你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思考。问你自己:若在我的生活中这个主要人物会如何做?若我处在这个人物的场景下,我会如何做?我何时与这个人物有了同感?小说唤起了我生活中的哪些东西?”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要相信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还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三、问题的答案不能“标准”,要倡导创新思维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解决学生与文本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本,从文本中获取知识。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能够承认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雪融化以后是什么”诸如此类的文章或故事我们都熟悉,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刻的。总之,教师要当个出色的“导演”,就是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者不能扼杀学生的独到看法,只要是言之成理的都应该得到肯定。
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合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思考、感悟和疑惑,问题让他们去提、去议,结论让他们去辩、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甘玲珑.让语文教育实现对生命的成全[J].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