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面对资源相对落后,设施相对陈旧,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经验、地域特点的限制,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才能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美术教师如何走进美术新课程?如何在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教学法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走符合新课程特点的美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如何针对乡村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一、导入方法新鲜多变
如游戏导入,猜谜导入,设置悬念,利用多媒体动画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之中,自然进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往,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加强农村中学美术课的教学
美术课并不是为了培养出几个画家或美术家,而是想让农村的孩子接受美的教育,享受美的熏陶,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宗白华说:“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的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美术创作若没有个性表现,就等于没有艺术。美术活动是一个集观察、思维、情感和意志为一体的综合表现活动,富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以教师绝不能用模式去约束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而应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要求,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耐心指导他们渡过难关。教师的鼓励性行为就像是一根点燃希望的火柴,对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
我们的学生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过多的美术专业术语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只有个性教育才能让每个学生的潜能挖掘得更充分,在各方面发展得更全面。要高度重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并将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挖掘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三、利用农村的美术教学资源
由于客观地理条件